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外文名称: 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

特征: 私人企业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特大经济危机 (1929-1933),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各国普遍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形式是:(1) 通过国家收买企业和卖还企业两种相互交替的形式,实行国有化和非国有化,掠夺国库。(2) 用国家预算资金,建立有较大风险的新兴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公用事业等。(3) 通过国家采购和订货,用巨额的国家预算支出为私人垄断集团提供商品销路。(4) 通过优惠的国家贷款、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以及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各种立法等,加强垄断企业的竞争实力。(5) 国家经常在财政和货币信用领域采取各种调节措施,企图缓和周期性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上述活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以此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经济。[1]

形成

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干预经济活动,存在一些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有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扩大财政预算,增加军事采购,由国家投资或以国有化方式,兴建或扩建钢铁厂、造船厂及其他军工厂。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不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国家干预的发展。由于战争和经济破坏,各交战国都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的现象。为了动员和集中力量支持战争,它们纷纷设立战时经济管制机构,对各重要部门的生产、原料分配、劳动力调度、运输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贸易、金融、物价、工资等实行国家直接控制和强制性的调节。政府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公债,并通过军事订货、给与津贴和政府贷款等方式资助私人垄断组织。国家还将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并拨款兴建一批工厂,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列宁根据这些事实作出一般垄断在转变为国家垄断方面,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论断。不过这种国有化措施带有非常的、军事的性质,列宁称之为"军事国垄资"。战争结束后,随着各国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弱。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国家先后宣布停止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并颁发各种经济法令,设立各种经济管制机构,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新政(见罗斯福新政)。德、日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了非民主的法西斯主义道路,扩军备战,建立了法西斯式的统制经济。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和市场价格机制,已经不能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国家直接采取政策干预市场运行,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干预。在极权的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军事性的统制经济更以极端的形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虽然物价、工资管制、物资配给等一些战时经济统制措施被逐步取消,部分战时国家投资兴建的国营企业转卖给私人,但是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加强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宏观调控不仅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扶植科技发展,推动了宏观调控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发展原因

①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垄断组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具有空前庞大的规模。但社会有效需求,却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落后于生产发展,这就使生产的扩大日益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因此,垄断组织越来越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扩大国家投资、国家消费、国家资本输出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等各种形式,替垄断企业不断地扩大国内外市场。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门类愈益增多,部门间、部门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更加复杂,从而客观上愈益要求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经济,但垄断组织都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为唯一目的,依据自己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估计而推行各自的计划,相互间进行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更加发展,这就不得不由国家出面干预。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新兴部门,它们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往往不是单靠个别垄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由国家来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或资助私人垄断组织。

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在当代条件下,科技研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科技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不仅数量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垄断组织往往单独无力或不愿承担,而且需要有复杂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更超出个别垄断组织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还要求有大批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普及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个别垄断组织不愿承担的。于是,企业便要求由国家来承担这些任务或给垄断组织提供各种补偿和资助。

⑤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国内市场的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为此,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帮助私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对外扩张,并以国家资本输出等方式,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开路。同时,还由国家出面,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共同体,实行国际性垄断。

总之,在现代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深化,是西方国家的国家干预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对西方国家国家干预主义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共产主义国家出现,发达国家内工会组织力量的加强,西方国家采取福利国家的一整套社会改良措施,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西方国家也采取各种新形式,进行经济渗透,施加政治影响,以维护自己在原殖民地的利益。战后西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它们在销售市场、投资场所、能源、原料、货币金融等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使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也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形式实质

宏观调控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宏观调控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和国家调节两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消费(采购)和国家调节三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划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国家政策与计划调节三种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既是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调节的一种杠杆,不能把国家所有制经济同国家调节的其他形式完全对立起来。实际上,宏观调控的各种形式,都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不同杠杆,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都是在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各种结合形式中进行的。围绕国家和垄断企业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下列三种基本形式。

私人企业

第一种:国家同私人企业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企业。这种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各种方式进行:①政府向私人垄断企业进行采购或订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向私人企业采购的数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中,军事采购或订货占主要地位。②国家通过自己的金融机构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资金。战后,各掠夺型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加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国家信贷已占国内信贷总额的50~90%。③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财政补贴,如价格补贴、部门补贴、地区补贴、出口补贴等,并对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低息优惠、税收减免措施。④国家对科技研究进行巨额投资,向私人企业提供各种科研成果。战后西方国家由国家拨付的科学研究费用,约占总额的一半,高的达 2/3左右。许多由政府拨款进行的科学研究,交给私人垄断企业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归它们利用。⑤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断扩大。战后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这笔支出约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证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又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帮助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实现。⑥国家投资兴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组织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服务。 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在组织形式上继续保持私人垄断组织形式,但在运动方式上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终同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国家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资金、廉价生产资料、科技成果、熟练劳动力和各种社会服务,帮助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的实现上,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扩大国家消费的办法,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有保证的市场;还通过国家资本的输出,为垄断企业开辟国外市场并对私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提供优惠和保障。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

国家同私人共同垄断

第二种: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双方共有的垄断资本。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产生:①国家购买原有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国营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股份;③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建立新企业。由此而形成的企业叫做国家参与制企业,或"混合"企业。这种共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资本的联合组织,而是由国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业内部混合联合的组织。国家参与制在意大利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国家参与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全国各大企业中所占的比重,1965年为31%,1973年为39%;它的销售额在全国各类大企业中的比重,1965年为20%,1973年将近30%。意大利政府设立国家参与部,它通过参与制控制一个为首的股份公司,然后通过它进行一层又一层的参与而控制一系列的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的体系。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工业复兴公司(伊利公司),它控制了意大利生铁生产的94%,钢产量的59%,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的100%;一个是国家碳化氢公司(埃尼公司),它控制了石油天然气和化工营业额的绝大部分。

这种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双方都比较愿意接受的形式。60年代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国家可以用较少的国有垄断资本直接监督以至控制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把私人垄断资本吸引到需要加紧发展的部门和地区,以利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私人垄断资本也可以直接利用国有垄断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更多地得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第三种:国家同垄断资本完全溶合表现为国有企业。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产生:①接管先前就存在的国家财产和敌国资产;②实行国有化,即国家用高价收购或其他补偿损失的办法,把某些私人企业收归国有;③国家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在这类国家所有制企业里,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成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通过自己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同私人垄断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在战后各发达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后初期,许多西欧国家,如英、法、意、奥等,曾经掀起了国有化的浪潮,把若干设备陈旧、利润率不高或有亏损的基础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电力、煤气、铁路等部门或企业,以偿付高额补偿金的方式收归国有。其后,一些国家又将汽车、造船等部门或企业收归国有。随着技术革命的进展,为了兴建原子能、宇航等新兴尖端工业和基础设施,各发达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国有企业。在整个战后时期,这种国家所有制企业仍有所发展。西欧一些国家,如1981年法国社会党政府实施扩大国有化纲领后,国有企业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1.5%,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50%。意大利包括国家参与制企业在内,1979年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5.4%,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47.1%;联邦德国分别为12%、10.5%和12.7%;英国分别为11.1%、8.1%和20%。奥地利在1946年实行国有化后,国营企业在各工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是:钢铁工业占98%,采煤业占98%,有色金属占94%,采油和炼油业占91%,动力工业占40%。而美国国有企业的比重很小,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5%左右,在工业中还不到1%。总之,战后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在结构上也有变化,它从战前的公用事业和军需工业部门扩大到基础工业、新兴工业以至一般制造业部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