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剩餘價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着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着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剩餘價值就是指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剩餘價值

外文名稱:Surplus Value

提出者:卡爾·馬克思

出處:《資本論

應用領域:經濟學

理論貢獻: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學科奠基

基本理論

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個人資本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競爭作為外在強制力,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通過縮短勞動時間來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形成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在工作日已定的情況下剩餘勞動的延長必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進行創新。

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各本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競爭中實現的,超額剩餘價值在性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具有暫時性當競爭使勞動力普遍提高以後在必要勞動時間的決定條件發生變換超額剩餘價值消失社會價值下降。

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絕對剩餘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的革命。剩餘價值的自然基礎是沒有絕對的自然會妨得一個人把維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勞動從自身上解脫下來並轉嫁給別人,而它的歷史前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1]

產生條件理論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試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轉化為商品,在這個流通中,貨幣最後轉化為充蘭使用價值的商品。G-W-G是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以買開始,以賣結束最後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餘起初投入的貨幣這增值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顏叫做剩餘價值。因此資本的總公式為G-W-G、。

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在剩餘價值的形式上必然有某種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況發生在流通的背後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關係的總和商品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貨幣轉化為資本等價物交換應該是起點。貨幣所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勞動力的承擔者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工人把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預付給資本家[2]

基本形式

剩餘價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絕對剩餘價值,另一種是相對百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度價值的生產是通過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日來增加剩餘價值;相對問剩餘價值就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相對增加剩餘答勞動時間。

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出發點,因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內勞動時間的基礎上,資本家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縮短必要勞容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出更多的剩餘價值。[3]

剩餘價值的存在

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 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 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

社會主義社會, 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 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 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4]

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1、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 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 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裡,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誌着農業生產力 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2、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 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3、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財力 的強弱? 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 價值總量衡量準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 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準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 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

綜上所述,通過對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準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 [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