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国中教育会考

HLY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27日 (四) 09:1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国中教育会考

图片来自rcpet

国中教育会考(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国教会考教育会考国中会考会考,是中华民国教育部国民中学九年级学生所举办的标准化成绩评量,属于台湾学生高中高职免试入学管道超额比序项目之一。

目录

介绍

会考取代旧有的基本学力测验,于每年5月中旬的星期六和星期日统一举办,目的在使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及主管机关评量学生学习品质,并可作为继续升学时成绩的评比管道。国中会考考试科目包含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写作测验,皆以《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国中阶段能力指标 》为命题依据。

在2014年,免试入学制度实施后,原则上台湾的国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高中免试入学。不过在一所高中职的学生超过该校核定可招收人数时,仍需要进行超额比序。会考是超额比序参酌项目之一,依县市不同,最多占超额比序总积分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超额比序的各项目中除了“会考表现”及“扶助弱势”项目外,其他部份大都能拿到满分,故会考的地位仍与传统联考、基测相若,是决定高中录取的关键因素。

依照国中教育会考命题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心建议,所有国中应届毕业生都应参与国中教育会考。身心障碍生、重大伤病生若无参与国中教育会考,经公立医院或教学医院评估,得不参加国中会考。国中会考提供身心障碍、重大伤病及突发伤病考生依需求提出考试服务申请,包含特别试场、辅具、试卷、作答方式、考试时间等。听觉障碍考生可评估自身情形,选择于一般试场、特殊试场或免考试场应试。

会考五科为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科,成绩分为 3 等级并加注 4 标示:精熟级 A(A++、A+、A)、基础级 B(B++、B+、 B)、待加强级 C。依据教育部公布的会考成绩统计 5,各科成绩超过 5 成落在基础级;达精熟级的比率大约在14.37%到16.96%之间;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科成绩为“待加强”等级的人数比率分别为17.34%、33.73%、33.4%、19.95%、25.25%,其中二科的比率明显比其他科高;大多数学生写作达4级分。

2020年因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影响,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决议,高中以下学校延后2周至2月25日开学,109国中会考考试日程维持5月16日、5月17日,但各考科第六册教科书考试范围配合调整。[1][2] 2021年考量国际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持续严峻,为确保开学前校园环境卫生安全、完备防疫作业与环境清洁消毒,高中以下学校109学年度第2学期开学日,延后4天至2月22日开学,最后上课日延至7月2日。为配合相关教学进度,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决议,110国中会考考试日程仍维持5月15日、5月16日,但各考科第六册教科书考试范围配合调整。各考区都有考生服务队

2022年为全新课纲的教育会考,其考试内容多以新课纲强调之素养导向为主,基础题题数会下降,阅读题会增加,例如:国文国学常识题数会减少;英文听力基础题增加、新增“跨领域”题型;数学科新增“题组题”、自然科新增“跨科”主题;社会科“纯记忆题”减少,并重视图表阅读。

测验历史

联考以前

台湾升高中升学考试在日本时代举办于小学毕业时。当时,学生六年级毕业后若有意升学,需要决定报考哪一所普通中学实业学校师范学校;每所学校分别招生。六年级考完中学后,四年后直升同校高等科。当时称呼学习为“勉强}-”、考试为“试験”,“受験勉强”或“准备教育}”意指升学补习,由教师为学生额外为学生加强课业。由于日本时代台湾人获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长期不多,升学需经严格考试,竞争激烈,被时人称为“试験地狱}。当时,升读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大正11年,1922以前称为高等普通学校、女子高等普通学校)考试举办于每年三、四月,各校各自命卷。

当时除了笔试之外,还要考跑步、体操、礼貌等科目。例如“礼貌科”面试考生进教室时,面试委员事先会在椅子上故意放一些东西,考生必须小心地将椅子上的东西挪开,然后很有礼貌地鞠躬再慢慢坐下。当时如果公学校毕业之后想要升学而又考不上高等学校的学生,则通常会在国小所附设的高等科就读二年制。考试的题目一律以日本语测验,除了笔试之外,还要进行面试,对期望升学之学生实施综合之考察。当时应考试需求,相关产业应运而生。举例来说,新高堂书店当时每年都会出一本《台湾各中等学校入学试验问题集》,收集前一年台湾男女中等学校入学考题,为当时主要之升学参考书。当时为准备升学考试,也流行课后至教师家补习,补充所学,但多不收费。在当时的小学,也已出现根据学生成绩而分班的情况。

联考时代

中华民国对于升高中考试最早的规定源于1933年的《中学规程》,当时规定中等学校学生必须经“入学试验”方准入学。因此,学校要招收学生,必须要举办入学考试。当时在中国大陆,考试也是由各校自办,单独招考。战后,台湾本地学校纷纷改制为中华民国体制,单独招生考试入学方式遂得以留存,各高中自行办理招收新生的各项试务工作。

民国41年(1952年),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台北地区推动试办联合招生工作,这是台湾地区高级中学首次以联合招生的方式办理入试业务,由当时的建国中学成功中学北一女中北二女中师大附中五校联合试办;不过由于当时学校招生对象都包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所以联合招生的施验对象包括了国民学校毕业生及初中毕业生。民国47年(1958年),“台北市公立学校联合招生委员会”成立,为全台首个高中联招制度,台湾地区进入联考时代,此后全台各地高中联招会陆续成立。民国71年(1982年),原基宜区、桃竹苗区、台中区、彰化区、嘉义区、台南区、高雄区、花莲区等八个地区的联招会合并,“台湾省立高中联招联合命题委员会”成立,1984年,省联完成全省统一出题,全台自此被分为“北联”与“省联”二卷。民国82年(1993年),政府修法,放松原本必须参加高中入试且其成绩须达标的限制,开始试办自愿就学辅导方案,毕业生得以国中在校成绩免试分发进入高中;1996年,开始试办推荐甄选制与申请入学制度,入学考试已非进入高级中学就读的唯一途径。

依据省教育厅的规定,在1968年之前,高中联考的满分为500分;1968年,国文提高为120分,总分为520分;1971年起,高中联考分数改为满分700分。

高中联考制度之目的在于透过全面统一的考题以及依分数高低排序分发学校,公平地筛选出不同能力水准之学生,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鉴别工具与入学方式。虽然联考也曾爆发舞弊与盗窃考卷事件,但联考制度在社会大众的一般印象中仍被认为具有相当高之公平度,并被认为在此方面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同时,联考制度也被认为给台湾带来了一个公平透明的社会流动管道,使出身清寒家庭的学生有能力向上流动、脱离贫穷。

然联考制度实施多年以后,也受到多方批评。举例来说,联考时代时为了避免乡镇劣势,家长常透过转学或迁户籍等方式将学生转至都市内明星国中就读,造成都市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班级逐渐减少的现象;只利用分数分发高中也使不同高中与学生之间出现对价关系与学校排名化,使跨区报考追求他县市明星高中的风气;升学主义也助长了校内依据考试成绩编班、教师私人违法补习及合法补习班的出现。在试题方面,除了面临单一次考试机会加大学生压力之外,高中联考的命题方式也被认为因为命题委员有限、缺乏预试等原因,而使题目的难度与鉴别力难以掌握。联考时代,国中毕业生向上升学仍有的瓶颈,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1987年公布的资料,全台国中毕业生未能考入任何一间高中、高职或五专的比例达24.63%,显示升学之路竞争激烈。

基测时代

2001年开始,在教育改革呼声下,高中联考、高职联考、五专联考停办,改为实施全台统一的“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升学管道由单纯比较考试分数分化为甄选入学(加办第二阶段测试)、申请入学(书面审查)与分发入学(传统分发)三种方式,增加学生选择。基测包含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写作测验(自2007年起新增)等六科,除写作测验为标准参照的级分制之外,其馀科目皆会将错题数转为量尺分数呈现,量尺的订立为常模参照,学生根据其在所有学生中的相对表现得分,但若学生一旦答错难题,则失较多分。2009年以前各科满分为60分,2009年起为进一步细分改为80分。在计算总分时,作文分数乘以二,2001年至2006年的基测满分为300分,2007年及2008年的满分为312分,2009年至2013年的满分为412分。在考试次数方面,2001年到2011年可一年二试,到了2012年与2013年改为一年一试。

基测的目的旨在评估九年级学生截至该阶段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与学习的成果,与传统联考的差别在于国中基测较测量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融会贯通,并为测验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取得高分,使教学得以回归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面向。早期一年举办两次考试的设计也可避免学生因参与测验时失常,导致落榜。不过,根据前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吴清山的说法,基测原只是为了解学生基本学力而设,作为升学考试并不是本意。

至基测实施后期(2012年),2000年代初台湾已有接近99%的国中毕业生继续往上升读高中、高职或五年制专科学校,入学机会则超过100%,名额超过学生数量。当时几乎每位国民都接受十二年的学校教育。不过,由于当时高中职办学品质良莠不齐,国中毕业生为进入理想学校就读,仍必须经过激烈的考试来取得资格。对以明星高中为志愿的的学生来说,还是存在著升学压力过大的问题。一来,由于明星学校竞争激烈、学校及家长均注重升学表现的结果,学校教学方面变得高度向基测考科倾斜,使其他学习领域受到忽略,也变相让不擅长学科学习的学生无法获得适性的发展。二来,由于参加第二次基测的考生得以两次基测之成绩择优参加分发,但两次基测报考之考区又不需相同,故易发生偏乡学生在第一次基测发现成绩优异后第二次基测迁至都市考区报考明星高中的情形,高峰时越区人数已达到各县市第一志愿学额三分之一,使原都会学生之权益受到冲击并拉剧城乡落差,引发批评。此外,基测本身的量尺分数也是争议焦点,由于各科考试题数不一及量尺设计,错一题所扣的分数不同、在同一科目错多题所扣的分数又与在不同科目分散错题所扣的分数不同,容易发生错题数与最后获得分数不对应的情况。

改革过程

由于基测实施以来,学生升学压力被认为未减、国中教育发展被认为仍受到扭曲,中华民国教育部于是在200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研议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可能性。在李焕毛高文执教长时期,政府开始积极研议延长国民教育计画,并称之为“延长国教初期计画”。中华民国教育部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被认为有四个主要理由:第一,满足《教育基本法》中“得视社会需要,延长教育年限”之规定;第二,减轻升学压力;第三,提供适性教育机会,开展学生潜能;第四,则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让更多清寒学生享有受教权。在十二年国教规划中,入学方式被规划为“高中及高职多元入学方案”及“五专多元入学方案”两种,分别进行申请入学、甄选入学及登记分发等三类入学管道,实现以免试申请入学为主、考试登记入学为辅之入学方式。

免试入学,即是只要学生想念的学校跟毕业国中位于相同就学区,即可透过登记方式免试入学。在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下,原订各县市各校应逐渐扩大办理免试申请入学,并以最小比率办理考试登记入学为原则。但免试过程中,如果出现有意入学该校该科的学生多于核定学额的情况,也就是发生超额,按照2011年的原规划,就必须采用随机抽签或参照“国中教育会考”的表现入学。学生若免试已经录取,但还有意报考各县市明星高中,必须先放弃免试入学录取的学校,参加特色学校招生考试[3]

根据2011年版规划,中华民国教育部决议于民国103年(2014年)正式废除基测,改为举行第一次会考。同年,因应十二年国教的推展和基测转型,政府开始在全台各国中推动使用“国中学生生涯辅导记录手册”,俗称“小蓝本”,并要求各县市政府必需确实执行该手册的实施项目。2012年4月,教育部首届会考将加考“英语听力”项目,引起部分偏乡学校没有教室、师资不足、会增加全体学生学习英语压力等争议。

5月,教育部宣布英语科听力题数学科非选择题在103年会考(2014年)不纳入成绩计算,104年(2015年)起正式采计。同时,教育部宣布免试入学超额比序将同时考虑“学生志愿序”、“就近入学”、“扶助弱势”、“学生毕结业资格”、“均衡学习”、“适性辅导”、“多元学习表现”及会考等八项,多元学习表现之内容又包括“体适能”、“竞赛”、“技职证照或资格检定”、“服务学习”、“社团”、“日常生活表现”(包活奖惩纪录及出缺席情形)及“班级干部”等七项。会考成绩在总成绩中之比重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且除非是同分人数过多,超额无法比较时,才会采用电脑抽签。

国中教育会考在创始初期,由于其“免试入学”口号,曾引起以考试制度为传统的台湾教育界极力反对。此外,实施计画的频繁改变也使得民众无所适从,例如时任桃园县县长吴志扬便曾表示,他的女儿也是第一届会考考生,但是“连他也搞不懂会考规则,一般民众怎么可能搞得懂”,批评会考制度的复杂性。时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也公开表示,基测、会考等全宣称免试,结果“却让学生考个不停”,“什么会考、特招的,都是中文,但我都听不懂”。

实施现况

2014年5月17至18日,第一届国中教育会考如期举办,为首次国中教育会考,全国试务会主办学校为新北市立新北高级中学。该年有设计第二次免试分发入学,时间在特招之后。不过,由于成绩梯度于无前例可循,引发部分学生恐慌及媒体报导[4]

在2014年之,几届会考依序由各直辖市轮办,如2015年主办学校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2016年为高雄市立左营高级中学、2017年为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2018年为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级中等学校、2019年为桃园市立桃园高级中等学校。但由于各承办学校表示,以高中端的组织应付全国大考,压力太过庞大,且轮办会使得试务经验无法累积,因而自2020年起,将转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统筹全国试务会,包括心测中心原负责的会考命题,达成试考合一。

根据学者分析,与传统基测相比,会考出题方式较为多元,以理解类型占大多数。同时,会考增加应用与分析型题目,包含更多高层次认知分类的题型。虽然会考的理解型题目大多较简单,但当中仍有少数属于难题。这些难题当中大多需要学生理解较复杂的线索、找到关键字、从上下文推论,或是分辨正、反方之叙述。至于应用型题目大多较困难,而当中少数较简单之题目需要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据,同样的,分析型题目也多数属于较困难之题型。

考试时间表

时段 第一日 第二日
上午 8:20~8:30 试题说明 8:20~8:30 试题说明
8:30~9:40 社会 8:30~9:40 自然
9:40~10:20 休息 9:40~10:20 休息
10:20~10:30 试题说明 10:20~10:30 试题说明
10:30~11:50 数学 10:30~11:30 英语阅读
11:30~12:00 休息
12:00~12:05 试题说明
12:05~12:30 英语听力
中午 11:50~13:40 中午休息
下午 13:40~13:50 试题说明
13:50~15:00 国文
15:00~15:40 休息
15:40~15:50 试题说明
15:50~16:40 写作测验
  • 考试迟到20分钟不得进场应试(除了英语听力外)
  • 英语听力考试迟到播音后不得进场应试
  • 考试未满30分钟不得提前交卷离场
  • 英语听力考试中,英听试题未播完不得提早交卷

测验内容

会考采取标准参照方式计分,与基测不同。在标准参照的考试中,答对题数与其对应的等第是在考前便已经设定好的,以会考来说,各科将评量结果分为“精熟”(A)、“基础”(B)及“待加强”(C)三种。“精熟”表示学生已经得以融会贯通国中阶段的课程;“基础”表示学生具备该科目国中阶段之基本学力;“待加强”表示学生在该科目的能力严重落后。在精熟和基础等级又会再依据加号数量分为三级,例如A、A+、A++等。

会考各科以四选一的选择题为主,少部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包括国文科的作文数学科非选择题英文科英语听力测验等。其中,国文科的作文成绩则为级分制,以6分为满分、0分为最低分,评分主要关注题目取材、审题、字词使用、句读、个人情感表达等层次。国文作文被评为四级分及五级分的作文占全体考生大多数,而低于三级分的作文往往被视为学习能力低落(或缺考)。数学方面,非选择题两题,满分各为3分,占科目总分15%;英语听力科目总分20%。

参考文献

  1. >国三生注意!109年国中会考第六册考试范围公布. 联合新闻网. 2020-02-06 [202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2. 109年国中教育会考考试范围调整说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 2020-02-06 [202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3. 陈雅慧. 十二年国教 关键问答 (478). 天下杂志. 2011-08-09 [201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4. 谢佳君; 苏孟娟; 洪定宏; 陈凤丽; 林晓云; 黄以敬. 会考比序 明星高中作文至上 考生恐慌. 自由时报. 2014-06-06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