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家太空中心 (中华民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家太空中心

图片来自tpcjournal

国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缩写为NSPO)是中华民国台湾)的航太发展专责机构[1],隶属于国家实验研究院,1991年成立、2005年改为现名,总部位于新竹科学园区内、国立交通大学旁。负责执行太空科技政策、发展太空科技研发、建造人造卫星航太相关科技与硬体建设。

历史

  • 1991年10月3日,行政院核定“国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画”,成立国家太空计画室筹备处做为中华民国太空计画的执行单位;时任行政院院长郝柏村,时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夏汉民
  • 2002年12月,“第二期国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画”经国科会委员会议审议通过,计画之执行期间为2004年至2018年;时任行政院院长游锡堃,时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哲和
  • 2003年6月1日,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成立,国家太空计画室筹备处改隶其管辖并更名为国家太空计画室(National Space Program Office,简称NSPO)。
  • 2005年4月1日,更名为国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同样简称NSPO)。
  • 2012年5月9日,国家太空中心、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屏东科技大学签署前瞻探空火箭研发合作备忘录。
  • 2019年7月23日,国家太空中心、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长庚大学放射医学研究院,同日共同宣布加入太空中心之第三期太空计画。[2]
  • 2021年7月19日,中华民国科技部推出《行政法人国家太空中心设置条例》草案[3]
  • 2022年4月19日,立法院三读通过《行政法人国家太空中心设置条例》,待总统公布后国家太空中心将改制为行政法人,直属于科技部,未来业务包含:研拟与执行国家太空科技计画、研发太空科技技转与加值应用、促进太空科技国际合作交流、进行国际太空法制研究、办理国家发射场域选址与营运等业务、办理发射载具与太空载具登录及发射载具发射许可的审查业务、培育太空科技人才及推广太空科学普及教育、其他依本法或相关法规所定事项。

历任首长

  1. 戴广勋:1992年5月1日-1994年5月31日(国家太空计画室筹备处主任)
  2. 徐佳铭:1994年6月1日-1999年3月15日
  3. 王鸿智:1999年3月16日-2001年1月30日
  4. 李罗权:2001年1月31日-2004年7月2日(2003年6月1日更名为国家太空计画室主任)
  5. 吴作乐:2004年7月3日-2007年5月31日(2005年4月1日更名为国家太空中心主任)
  6. 王永和:2007年6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国家实验研究院副院长代理主任)
  7. 苗君易: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
  8. 王永和:2010年1月1日-2010年4月5日(国家实验研究院副院长代理主任)
  9. 张桂祥:2010年4月6日-2018年1月31日
  10. 林俊良:2018年2月1日-2021年1月31日
  11. 余宪政:2021年2月1日-2021年7月31日(代理)
  12. 吴宗信:2021年8月1日(现任)

人造卫星

福尔摩沙系列

  • 福尔摩沙卫星一号,台湾第一颗自主拥有之卫星,是一枚低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的任务包括进行电离层电浆电动效应测量、海洋水色照相、及Ka频段通讯实验等三项科学实验。福卫一号于1999年初成功发射,经过数年的运作后于2004年除役。
  • 福尔摩沙卫星二号,台湾第一颗遥测应用卫星,于2004年5月21日发射升空。位于距地球表面891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飞行,任务为对台湾及全球陆地及海域进行遥测作业,它在白昼地区拍摄的影像资料有多方运用;当卫星运行到黑夜地区(eclipse)时,则对高层大气象上闪电之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观测。2016年正式除役。
  • 福尔摩沙卫星三号,原名中华卫星三号,由陈水扁政府改名,同系列从此全部一起改名,于2006年4月15日成功发射。为一大型台美双边国际合作计画,由双方授权执行,以建立全球大气即时观测网之先进技术发展计画。此星系共有六颗微卫星,借由接收美国24颗全球定位卫星所发出的讯号,进行全球气象资料搜集及计算分析,约每90分钟更新一次。
  • 福尔摩沙卫星四号,正式名称为ARGO卫星。与德国RapidEye A.G公司合作,加入德国、英国与加拿大等国共同投资的RapidEye星系计画。原定于2008年发射升空,但因爆发采购弊案,依法中止原有计画,另以福卫五号取代。国家太空中心亦对本案另有说明[4]
  • 福尔摩沙卫星五号,台湾第四颗人造卫星,已于2017年8月25日升空。是中华民国首次自制的光学遥测卫星,其将著重于卫星本体及光学遥测与科学酬载自主能力的建立。
  • 福尔摩沙卫星六号,原定以灾害防救与环境观测研究为策略性任务。2009年国科会重新评估技术可行性,并明确界定台湾太空科技发展以科学研究为目标,与国防军事用途彻底脱钩后,决定取消2012年自行发射卫星计画,回归委托国外火箭公司执行发射任务。国家太空中心亦对本案另有说明[5]
  • 福尔摩沙卫星七号,为台美大型国际太空合作案,与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合作执行。福卫七号是福卫三号的后续计画,由六颗卫星执行为时5年的科学任务计画。
  • 猎风者卫星,国家太空中心自行设计、制造的科学卫星,原计画与福尔摩沙卫星七号(FORMOSAT-7)共同规划,因此沿用FORMOSAT-7的序号,但在其后加上字母R成为FORMOSAT-7R以为识别,另因其任务特性而冠以猎风者(TRITON)的名称。
  • 福尔摩沙卫星八号,为“第三期国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画”主轴,为高解析度光学遥测卫星,预计发展六枚星系,解析度1公尺,布建于太阳同步轨道。根据执行策略,目前预计于2023-2028年间,一年发射一颗。

其他

发展长程计画

第一期国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画,国科会编列国家太空科技法展长程计划,总经费达197亿新台币,此计划执行时间共计15年。

第二期国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画,自2004年至2018年,共计15年,发射15次探空火箭。[7]

国科会有意提升中华民国太空科技研究的层级,欲成立国家太空研究院,不过目前设置草案仍未在立法院通过。

2019年1月15日,行政院院长苏贞昌表示已签订第三期的“太空科技发展计画”。

参考文献

  1. 组织架构 国家太空中心网站
  2. 林口长庚加入航太产业链 协助太空电子元件测试 中央社,2019-07-23
  3. 国家太空中心设置条例草案出炉 涵盖8大业务 中央社,2021-07-19
  4. ARGO计画国家太空中心
  5. 自主发展微卫星计画国家太空中心
  6. JAXA Update (PDF). JAXA. 2010 [Feb 6,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2-31). 
  7. 存档副本.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