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燕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燕子(学名:Riparia riparia)又名灰沙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

体长约11-14厘米,背羽褐色或砂灰褐色;胸具灰褐色横带,

腹与尾下覆羽白毛,尾羽不具白斑。成鸟上体暗灰褐色,额、腰及尾上覆羽略淡;

眼先黑褐;耳羽灰褐;至颈侧灰白;灰褐色胸带完整;覆及尾下覆羽白毛;

两翅内侧飞羽和覆羽与背同色,外侧飞羽和覆羽黑褐;腋羽灰褐色;尾羽黑褐沾棕。

两性同形。虹膜深褐;嘴黑褐;趾灰褐色,爪褐色。分布于全世界,

澳大利亚除外。欧亚大陆的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生活于沼泽尤其是有沙滩的河流。营巢于河岸洞穴。

外形特征

土燕子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头顶、肩至上背和翅上覆羽深灰褐色

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灰褐色具不甚明显的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

内侧羽缘较淡。外侧2或3枚初级飞羽羽轴亮黑褐色,其余飞羽羽轴亮栗褐色,

反面全为白色。尾呈浅叉状,颜色与背同、但较暗,除中夹两对尾羽外,

其余尾羽均具不甚明显的白色羽缘。眼先黑褐色,耳羽灰褐或黑褐色。

颏、喉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此白色扩延到颈侧;胸有灰褐色环带,

有的灰褐色胸带中央部分还杂有灰白色,亦有少数个体胸带中部向下延伸至上腹中央;

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两胁灰白而沾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褐色。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背部具较宽的淡色羽缘,

颏和喉黄褐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褐色,跗跖灰褐或黑褐色。

生活习性

迁徙:崖沙燕在中国主要为留鸟,仅个别为候鸟,需作迁徙。

每年通常在4月末5月初开始迁来,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常呈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迁徙。

习性:常成群生活,群体大小多为30-50只,

有时亦见数百只的大群。一般不远离水域、常成群在水面或沼泽地上空飞翔,

有时亦见与家燕、金腰燕混群飞翔于空中。

飞行轻快而敏捷,常穿梭般地往返于水面,且边飞边叫,但一般不高飞。

休息时亦成群停栖在沙丘、沼泽地或沙滩上,有时亦见停栖于路边电线上和水稻田中。

食性:崖沙燕主要以昆虫为食。捕食活动在空中,

专门捕食空中飞行性昆虫,尤其善于捕捉接近地面和水面的低空飞行昆虫。

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

此外也吃浮游目昆虫。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蚊、蝇、虻、蚁、叶蝉、小甲虫和蜉蝣。

叫声:唧喳尖声。

栖身环境

喜栖于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崖上,

主要栖息于沟壑陡壁,山地岩石带。

生长繁殖

土燕子繁殖期5-7月,成群在一起营群巢,通常10多只至数十只在一起营巢,

也有上百只或数百只在一起营巢的,巢洞一个接一个,彼此挨得很近。

通常营巢于河流或湖泊岸边沙质悬崖上,由雌雄成鸟轮流在沙质悬崖峭壁上用嘴凿洞为巢,

巢呈水平坑道状,深度为0.5-1.3米。有时洞道多少有些弯曲。洞口扁圆或呈椭圆形,

大小直径为5-10厘米或6-12厘米,平均5.9厘米7.1厘米。洞末端扩大成巢室,

其大小为高8-11厘米,宽10-14厘米。巢即筑于室内,浅盆状。

巢材主要有芦苇茎和叶、枯羊草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0-13厘米,内径6-8厘米,深1.5-2.0厘米,高2.0-3.5厘米。

巢洞凿成一般需13-14天。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光滑无斑,

大小为12-14毫米或17-12毫米,重1.3-1.9克。孵化期12-13天,育雏期19天。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全世界(除澳大利亚)。欧亚大陆的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各海拔高度有沙滩的河流。

亚种diluta繁殖于中国西北;tibetana于青藏高原;ijimae于中国东北;fokiensis于华中及华东。

所有亚种均南迁越冬,亚种ijimae及fokiensis在华南越冬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