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土魠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魠鱼照片来自
土魠鱼照片来自

土魠鱼又称“䲠鱼”,是台湾沿海经常可以捕获的鱼类。不过土魠鱼的主要产地还是在“澎湖”。因地利之便,台南人比其他县市人更容易吃到澎湖正港的土魠鱼,也因此发展出著名的料理“土魠鱼羹”、“土魠鱼粥”。

土魠鱼的产季是从秋天开始,但到了冬天,鱼儿的脂肪量变得丰厚,肉质更细致、此时期的土魠鱼售价最高,但也是最美味的时刻。

品质高等的土魠鱼,肉色偏白,像年轮一样一圈圈的白色油脂非常鲜美,也造就鱼肉多汁的口感。[1]


土魠鱼的营养价值

土魠鱼富含DHA及EPA,鱼油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鱼下巴的内成透明胶状,富含胶原蛋白等。

土魠鱼其鱼油属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买回后,要愈早煮食愈好,最好以清蒸或烤烹调,尽量避免油炸,可以保留较多的DHA及EPA。眼球附近的脂肪组织含较多Omega-3脂肪酸域,可多吃。

土魠鱼除含普林,内脏部份常含高量胆固醇,有痛风或高脂血症患者不宜摄取过量。一天建议摄取量约为40~60克,且一星期以摄取2~3次为佳,绝非吃愈多愈好。[2]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热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质20.1公克、脂肪9.7公克、糖0.1公克、矿物质1.5公克、钙13毫克、磷220毫克、铁0.8毫克、钠65毫克、钾490毫克、维生素A醇12微克、维生素A的效价40国际单位,维生素B1 0.09毫克、维生素B2 0.35毫克、烟碱酸9.5毫克等。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为0.87在理想值1~1.5之下,在深海鱼中是较低的,Hegsted氏食物升胆固醇指数6.0,所以不容易上升胆固醇;n-6/n-3比为0.1在理想值5以下;维生素E/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比为0.6,在理想值0.4以上。[3]


认识土魠鱼

土魠鱼泛指鲭科马鲛属的海鱼,又称“马鲛鱼”、“马加鱼”、“䲠鱼”,台湾沿海都有出产,以澎湖白金土魠最佳,是极受台湾人喜爱的年节鱼类,被列入十大美味鱼类之一。台湾的土魠鱼大致有以下数种:

台湾马加䲠

台湾马加䲠照片来自

学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 通称“斑点马鲛”,俗称“白腹仔”、“白北”,过去曾为澎湖白金土魠鱼种,后来经滥捕后产量下跌、品质下滑,“白金”头衔遂被康氏马加䲠取代。

外型:体背蓝灰色,腹部银白色,鱼身带有银白色与深褐色斑点,体长约70cm;和白金土魠非常相似,故常常被不肖商人假冒为“白金土魠”贩售。

食用:煎食或煮汤皆宜。

高丽马加䲠

学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 通称“朝鲜马鲛”,俗称“阔腹”、“破北”、“高丽䲠”。

外型:体长较短,体背蓝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褐色斑点。。

食用:体型大、鱼肉多,价格实惠,适合各种烹饪方式,煎食、煮汤或加工成鱼羹皆宜。

日本马加䲠照片来自

日本马加䲠

学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通称“蓝点马鲛”,俗称“马加剪”、“正马加鱼”、“真马加鱼”。

外型:鱼身细长而侧扁,色泽银亮,背上有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体长可达1m,常被假冒为白金土魠贩售。

食用:可油煎、煮汤、做成生鱼片或盐烤,亦可加工成罐头。

康氏马加䲠

学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一般称“马鲛”、“土魠”、“马加”、“䲠鱼”,现今澎湖白金土魠鱼,品质上乘、价高,现在夜市小吃大多用“白北”及其他种类的假鱼来制备土魠鱼羹。

中华马加䲠照片来自

外型:鱼身侧灰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波形黑色横带,体长可达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汤或加工制成土魠鱼羹、鱼酥

中华马加䲠

学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 通称“中华马鲛”,俗称“大耳”、“中华䲠”、“疏齿”。

外型:鱼身侧灰绿色,腹部银白,成鱼体侧具不规则黑色窄横带,体长可达2m。

食用:煎食、煮汤,多加工成盐渍品或罐头。[4]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市面上有著另一种叫做“石乔”的鱼,因为和“土魠”同为鲭科鱼类,外型非常相似,因此常被冠上“土魠”品名贩售,但价差却有4、5倍之多,且使得许多人对于土魠鱼的口感印象有著错误的认知。

一、体型

若只是匆匆看一眼,真土魠康氏马家䲠与石桥仔模样还真像。但体型不太一样。真土魠像椭圆形,石桥仔较为细长。

二、嘴型

从嘴型最好辨识石桥仔与真土魠,会发现两者的嘴型很不一样,真土魠像鲑鱼般下颚比较厚,石桥仔的嘴上下都尖尖的。

三、尾鳍

真土魠的尾鳍弧度比较弯呈V字,石桥仔的尾鳍弧度较平呈三角形。[5]

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鱼?

干煎土魠鱼

最能吃到“土魠”鲜甜滋味的方式就是“干煎”。只要简单将鱼片抹盐,将两面鱼片煎成黄金色泽,即可享受外酥内嫩口感。如果想要品尝另一种不同的口感,可以冷藏盐腌4~5天,鱼肉缩水后变得更扎实,适合喜欢鱼肉带有Q弹口感的饕客![6]

土魠鱼羹

食材:土魠鱼块适量 高丽菜一碗 金针菇一把 木耳两朵 香菇六朵 红萝卜丝适量 蒜末五瓣 油葱酥适量 柴鱼片半包 香菜末适量

调味料:鲣鱼粉两匙 酱油适量 乌醋适量 盐巴适量 太白粉水适量

1.準備材料
2.冷水加入柴魚片、鰹魚粉煮滾,煮滾後將柴魚片撈起。(可撈可不撈,個人覺得撈起口感較好)
3.加入各項蔬菜熬煮。土魠魚塊放氣炸鍋氣炸180度12分鐘
4.煮滾後加入醬油、烏醋、白胡椒粉、鹽巴調味
5.煮至沸騰,加入蛋花
6.加入太白粉水勾芡
7.最後加入香菜末便可以起鍋

土魠鱼历史变迁

战后初期民国四十几年澎湖移民大量移居高雄,那时哈玛星渔港仍是高雄最大渔港,前镇渔港尚未形成气候。到了民国六十几年,政府大量投资并改建前镇渔港,使之成为台湾最大渔业中心,也是全台渔获量交易最大渔港,更关键的是前镇渔港取代了澎湖的马公渔港,成为台湾土魠鱼捕捞与交易最大的渔港。

大高雄从清代到战后的历史变迁与消费文化。就目前历史文献看来,土魠鱼在清代台湾的记录以澎湖地区为主,台湾地区为辅。大型土魠鱼源自澎湖海域,鱼汛始于秋冬到隔年春天为止,不同的年代各有不同称呼,例如涂魠鱼、䲠鱼以及土魠鱼。清代台湾关于涂魠鱼捕捞技术与鱼汛知识记录有限,对该鱼的消费情况了解有限。进入日治时期之后,陆续在台湾沿海出现䲠鱼渔场,对澎湖海域的䲠鱼渔场以及䲠鱼知识了解更加深入,使得它在台湾本岛的消费日益普及。

土魠鱼对大高雄的重要性始于日治时期高雄州哈玛星的筑港,以及战后高雄前镇港的开发,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大量澎湖移民迁徙到高雄谋生活。的确,二次战后的高雄前镇港在硬体设施与渔船配备上更加完善,有助于捕捞澎湖海域的土魠鱼,因此前镇渔港也逐渐取代昔日土魠鱼捕获量最大的澎湖马公渔港。另一方面,早期澎湖生活贫瘠,经济发展有限,迫使不少澎湖百姓迁徙到高雄讨生活。他们将捕捞鱼类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带到新环境,配合当时高雄工商经济繁荣,使高雄土魠鱼捕捞行业蓬勃发展。[7]


视频

澎湖土魠鱼购买必备知识

台湾经典小吃 土魠鱼羹 在家也能轻松自己煮

石乔混充土魠鱼 狂捞5倍黑心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