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圣殿,庙宇(TEMPLE),基督教圣经专名。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1]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2],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简介

历史背景

庙宇或神龛属人类最早期的建筑,人们是在神明的这种“房屋”里向祂敬拜(有关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耶利哥的神龛。圣经记载或暗示有庙宇存在的经文中,*巴别塔是首次提到的建筑(创十一4)。虽然巴别塔看来是人类建来朝见神的地方,但它却像征了人妄想通天的自信;由于这种骄傲,巴比塔遭毁灭。

在亚伯拉罕的原居地米所波大米,每个城市都有一座供奉守护神的庙。当地的人视守护神为土地的主人,如果他不保佑那地,那地将没有出产,结果连他庙里的收益也会减少。本地的君王或统治者充任神灵的管家。

对半游牧的列祖来说,为他们的神建一所特定的神龛并无多大意义。神随自己的意思随时随地向他们显现。在这些情况下,他们有时候会设*坛献祭,或立*柱子作记念(创廿八22)。

以色列发展为国家以后,便需要设立一个敬拜的中心,以招聚所有百姓和象征敬拜神的合一。为了满足这需要,以色列人在旷野跋涉漂流时设有*会幕,在士师期间则设有认可的圣所(如:示剑,书八30起,廿四1起;示罗,撒上一3)。

迦南各族有自己的神庙,通常简称作“大衮庙”,或任何守护神之庙(来:be^t[ da{g{o^n,撒上五5;be^t[ `as%ta{ro^t[,撒上卅一10;参 be^t[ yhwh,出廿三19)。在伯珊、夏琐及其他遗址发现了不同种类的庙宇。

当大卫巩固了国位并为自己建造了宫殿以后,他若不为耶和华建造圣殿便会惹人反感。王说:“我住在香柏木的宫中,神的约柜反在幔子里”(撒下七2)。然而神却不容许他建造圣殿,因为他的手沾满了仇敌的血;不过他筹集了建殿的材料,积聚了宝物,并选购了殿址(代上廿二8、3;撒下廿四18-25)。所罗门在登基第四年开始正式建殿,七年之后完工(王上六37-38)。

新约中的“圣殿”

新约中有两个希腊字── hieron 和 naos ──都给翻译为“圣殿”,前者指组成耶路撒冷圣殿的所有建筑物,后者则特别指圣所。解经家注意到,新约作者喜欢用 naos 来表明教会乃神的殿;不过,从太廿七5及约二20对 naos 的用法来看,我们不宜根据这项观察而大做文章。在太廿七5的情况,naos 〔殿〕显然应理解为 hieron,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犹大可以进入只容许祭司到达的地方;而在约二20,犹太人谓 naos 〔殿〕要四十六年才建成,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显然也不可能只指到圣所部分。希罗多德(Herodotus 2. 170)和约瑟夫(Josephus,BJ 5. 207-11)亦以 naos 作为 hieron 的同义词。

有关“殿”的字面意义,参:“房屋”(oikos)及“地点”(topos)。有关主在世时耶路撒冷圣殿的描述,见上述V项殿}。至于“殿”的比喻用法,可与“房屋”、“建筑物”(oikodome{)、“帐棚”(ske{ne{)、“居所”(katoike{te{rion;“住处”)等词的比喻用法比较。

a. 福音书中的“圣殿”

耶稣对耶路撒冷圣殿持两种相反的态度:一方面,祂极尊重它;另一方面,祂又相对地认为它并不重要。例如,祂种圣殿为“神的殿”(太十二4;参:约二16);祂教导说殿里的一切都是圣洁的,因为住在它里面的神已经使之成圣(太廿三17、21);祂对父的殿的热心驱使祂洁净圣殿(约二17);祂又为圣城即将来临的厄运而哀哭(路十九41起)。相反地,耶稣在另一些经文中却赋予圣殿一个相当次要的地位;祂声称自己比圣殿更大(太十二6);圣殿掩饰了以色列属灵的贫乏(可十一12-26及其平行经文);不多久圣殿就会遭毁灭,因有极度的亵渎令它不宜再存在(可十三1-2、14起)。另见可十四57-58,十五29-30及其平行经文。然而,这些相异的态度并非毫无原因的。

耶稣在传道之初,以犹太人为对象,并呼召全以色列悔改。尽管反对的声音日益上涨,祂仍向耶路撒冷发出呼吁(可十一1起及其平行经文)。祂洁净圣殿,企图改革现存的秩序(可十一15起及其平行经文);然而这个行动却暗示了祂弥赛亚的身份(玛三1起;参:《所罗门诗篇》十七32起;可十一27起),这点引起宗教领袖们更大的敌意,祂最终判定这顽梗不化、不愿改变的犹太教不配有神的同在(可十二1-12)。因此,耶稣虽然最初尊崇圣殿,但最终却宣告祂的被拒与受死会引致圣殿的沦亡。当耶稣受审时,证人声称耶稣曾教训人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可十四58;参十五29),这个指控正好成了我们的主向犹太人呼吁的最佳结语。马可表示这个说法的来源不是耶稣本人,而是作假见证者;至于见证的虚假之处,学者只能猜测。不过,最明智的解释大概是:犹太人不择手段地将耶稣的两番话合并在一起。耶稣曾预言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可十三2及其平行经文),另外声称人子将被杀害,并在第三日复活(可八31,九31,十34及其平行经文)。换句话说,见证的虚假在于他们扭曲了耶稣的教导。马可没有费神更正这项扭曲,原因之一可能是,见证人的想法虽然不对,但在深一层的意义上说,这项控罪是真的。耶稣的死确实废弃了耶路撒冷的圣殿,而祂的复活则建立了另一所圣殿,这所新的圣殿就是弥赛亚耶稣在末世时代的会众(太十八20;参:约十四23)。正因如此,路加和约翰并没有提到这假见证,因为当他们撰写福音书的时候,这项指控已不再显得没有根据了。

b. 使徒行传中的“圣殿”

然而,耶稣工作的全部含义要过一段时间才显明出来,因此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发现门徒继续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敬拜(徒二46,三1起,五12、20-21、42;参:路廿四52-53)。看来以司提反为代表的一批希腊化犹太信徒最先发现,相信耶稣是弥赛亚意味着废弃耶路撒冷圣殿所象征的秩序(徒六11起)。因此,司提反的中诉变成对圣殿的攻击──更正确地说,是攻击由圣殿所引发的某种心态(徒七)。有些解经家认为,司提反在谴斥圣殿的同时,也暗示了非人手所造的新圣殿;不过这说法合理与否,我们并不能确定。徒十五13-18所提供的证据则较确实:摩九11的“大卫的帐幕”固然是指王朝或国度,可是昆兰立约团体(Covenanters of Qumran)的末世论却引用此旧约经文支持他们有关灵宫的新颖观念(CDC 3. 9),这样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徒十五13-18申明了教会乃神的新圣殿这教义,这也是经常出现于新约书信中的说法。

c. 书信中的“圣殿”

教会体现了旧约论弥赛亚圣殿的预言和两约间末世论的期盼──这教义尤见于保罗书信。见:林前三16-17,六19;林后六16-七1;弗二19-22。林后六16及其后经文特别强烈地诉诸先知的预言,这里所引用的一组旧约对句(利廿六12;结卅七27),在有关弥赛亚圣殿的犹太末世论中早已引用(《禧年书》一17)。林前后所表达的圣殿意象的另一特色,在于它包含劝告和警戒方面的应用。由于信徒就是人所长久渴望祈盼的荣耀圣殿的实现,他们应当过圣洁的生活(林后七1;参:林前六18起)。照样地,使徒也嘱咐他们要合而为一:因为只有一位神,祂只会住在一个居所里。教会分裂等于亵渎圣殿,应受像死刑般可怕的惩罚(林前三5-17)。以弗所书采用了圣殿的意象来阐释教义。在作者的脑海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教会涵盖各种族的特质。弗二19-22的上下文在字里行间清楚显示,使徒大量援引了旧约的盼望:以色列与列国将一同聚集,来到末世时代耶路撒冷的圣殿。例如第13和第17节中所用的“远”、“近”二字(参:赛五十七19;但九7),是拉比用来形容外邦人和犹太人的术语(Numbers Rabbah 八4);同样地,第14和第17节提及的“和睦”/“和平”,也是指末世时代的太平,就是当以色列人与万民同归于锡安一神信仰时那种升平的景象(赛二2起;弥四1起;《以诺书》九十29起)。保罗无疑认为,他外邦宣教工作的成果体现了犹太信仰中显得最宏大和最丰富的那些方面。他给人类重归于一这个远古的盼望赋予属灵意义,并且描绘犹太人和外邦人为一楝建筑物的两堵墙,他们立于基督──房角的头块石头──上面,彼此连结(弗二19-22)。经文所说建筑物渐渐“增长”(auxein)〔译注:见“新”译〕成为“圣殿”一句,引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象──身体,显示了这两个意像在某程度上的融合。“圣经”和“身体”在用于教会时大致上是指同一回事。留意弗四12、16中这两种观念的并列。

经常有学者表示,类似保罗在林前后所用的比喻,也可见于斐罗(Philo)和斯多亚派(Stoics)的作品中(他们称个人为“殿”)。然而这做法颇不合理。虽然保罗写林前六19-20时确实想到个人,但只不过是将个人视为构成神殿的群体中的一员。斐罗和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者为强调人观,将“殿”作灵意化的解释;而保罗则专注于教会观和末世观,对人观兴趣不大。倘若真的要比较,较合理的做法是与昆兰立约团体的作品对照(CDC 5. 6; 8. 4-10; 9. 5-6)。

关于保罗书信中的“殿”,可参彼前二4-10中的“宫”,后者表明新约屡次指出基督徒生命中那种祭司和献祭的特质,乃源自教会是神的圣所的观念。另见:来三1-6中的“房屋”。

d. 希伯来书和启示录中的“圣殿”

早期基督徒采纳了天上的圣殿的观念,这观念是闪族文化常见的,并且它一直支持着犹太人对圣殿的盼望,尽管两约期间的危急局势使耶路撒冷圣殿看来永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约一51,十四2-3;加四21起;大概还包括腓三20,都隐约暗示出这观念。在林后五1-5这段出名难解的经文中,作者提到“神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一句,很可能亦与这观念有关。然而,这观念是在希伯来书和启示录发挥得最淋漓尽致。

根据希伯来书的作者,天上的圣所是样式(typos),即原来的实体(参:出廿五8-9),犹太人地上所使用的会幕却只是“形状和影儿”(来八5)。所以,天上的圣所才是真圣所(来九24),它属于新约的子民(来六19-20)。此外,耶稣基督是天上圣所的大祭司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虽身在地上,但已参与了天上圣所的敬拜(十19起,十二22起)。这是什么样的圣殿?当作者说到天上的圣所已被洁净(即为我们预备妥当)时,他提供了一点线索(参:民七1)。天上的圣殿就是众长子的集会(来十二23),也就是得胜的教会(*会幕)。

启示录中的天上圣殿是作者对事物予以属灵解释的伟大企画的一部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天上的锡安山(十四1,廿一10),和新耶路撒冷(三12,廿一2起)。事实上,拔摩岛的先知〔约翰〕看见两座圣殿,一座在天上,一座在地上。十一1及其后经文显然指后者。按作者的描述,受敌困扰的作战教会以耶路撒冷圣殿的姿态出现,或更准确点说,是以耶路撒冷圣殿内圣所的形像出现;因为殿外的院子(即那些游离于教会边缘的不冷不热分子)并没有被量度。这意像在某程度上采自亚二5,而其含义看来与七1-8中所载十四万四千人受印记相仿。那些被量度的人,或称被数算的人,就是神所保护的选民。

作者对他在异象中看到的天上圣殿,同样赋予属灵的意义。在锡安山的山巅,他并非看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而是看到一大群被买赎的人(十四1,参十三6)。约翰在三12说:“得胜的,我〔耶稣基督〕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由此暗示了约翰希望读者明白,那群殉道者已经取代了圣殿。因此,每当一个信徒为他的信仰殉道时,天上的圣殿就会好像地上的圣殿一样“增长”(见上述有关弗二21-22的讨论)。最后,当神所命定的选民人数添满后,这座建筑物便建成(六11)。神就是从这座活人之殿向不肯悔改的国家施行审判(十一19,十四15起,十五5-十六1),正如祂曾从耶路撒冷圣殿判定列国的命运一样(赛六十六6;弥一2;哈二10)。

新耶路撒冷里没有圣殿(廿一22)。这种观念出现于启示录这本紧紧跟随传统意象和课题的书卷,确是异乎寻常。有人认为约翰说他“未见城内有殿”一语,意思是指整座城就是殿;注意城的形状是四方的(廿一16),正如所罗门圣殿的至圣所一样(王上六20)。然而这并不是约翰的意思。他清楚表明神和羔羊就是殿,他最可能的意思是,神和祂的儿子取代了圣殿的位置。这个堂皇的结局看来正是作者为他的读者步步铺排而至的。首先,他戏剧性地宣告天上的殿开了,人可以看到内中的情况(十一19)。稍后,他又暗示神的居所就是神自己(廿一3;留意 ske{ne{ 和 ske{no{sei 两个双关语)。最后,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全能的神和羔羊就是圣殿。神与人之间的障碍一一挪去,直至神和祂的子民之间没有阻隔:“他的仆人……要见他的面”(廿二3-4;参:赛廿五6起):这是所有进入新耶路撒冷的人所享有的荣耀特权。

以色列人与列国将一同聚集在末世时代的圣殿这个古老主题,在启示录作者与保罗的笔下显然有不同应用,尽管互相补足。如上所说,保罗将它应用于地上教会;约翰则将它投射到天上和来世。这分别展示了〔新约作者对〕圣殿意象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