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窨子(尹光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窨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地窨子》中国当代作家尹光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地窨子

过去在农村,每当冬季到来前,几乎家家都要挖个“地窨[ yìn ]子”,用来储存萝卜、白菜等越冬蔬菜。这种地穴式构筑物,简便易建,几乎没啥成本,这在那条件艰苦的年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这种“地窨子”,有的挖在庭院里,有的挖在院外空闲地上。窨子的大小因需要而定,一般家庭储存萝卜用的,大多长3米、宽2米、深1.5米左右。挖好地坑后,上面放几块木头作房梁,再铺些草席子、玉米秸等当顶棚,最后覆盖一层厚土,使其高出地面,以便雨水能往外流。还须在一角留个出入口,内有可供人上下的台阶,也有的用梯子代替,出口处用捆扎的柴草盖严实。这样,一个地窨子就建好了。

过去,还有一种地窖,功能类似于地窨子,地窨子是挖好地坑后,再在上面搭顶子的,挖的相对较浅,一个人就能操作。相比于地窨子,地窖则要深多了。地窖是在地下深挖的地洞,开挖的工程量较大,一般要数人配合,有在下面挖的,有往上提土的,开挖过程中还有塌方的危险。利用掏空的地下空间来储存食物,它的出口类似于井口,就像个深井。因主要是用来储存地瓜的,老家人又叫它地瓜井。由于地瓜更怕冻,特别是育秧的地瓜种,放入地窖内储存,保鲜效果会更好。它不像地窨子那样容易进出,一般是集中放入、集中取出的。

在生产队时期,几乎年年都要种些萝卜和白菜。收获后,每家都会分到不少。那时,还没有蔬菜大棚,开春前就指望这些蔬菜了,若保管不善将很难越冬。勤劳智慧的古人,发明了地窨子,并祖祖辈辈流传了下来,成为不耗能的天然恒温库。外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地窨子内的温度,则相对比较恒定,储存在里面的萝卜,春节后还能保持得很新鲜。

记得有年冬天,生产队为了搞编织副业,组织社员们挖了个大地窨子。里面的空间很大,能容下十多人在里面干活。人们在里面用芦苇编织锅上的盖天(音),用棒子皮编过工艺品。地下的空间内要比地上暖和多了,我们小孩子觉得好玩,也常到那里面去凑热闹。村老人孟繁江听他祖辈说,在旧社会时,有些靠织布谋生的人家,几家合伙挖个大地窨子。到了冬季,将织布机抬进地窨子内,妇女们在里面织布不觉得冷。由于湿度大,织出的布质量还更好。我没见过在里面织布的,只见过在地窨子内纺线的。

地窨子的恒温效果虽然较好,但因通风不畅,里面的湿度较大,人在里面呆久了会感到不舒服。开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上升,地窨子内的温度也开始升高,那些储存在内的萝卜,会容易发芽变质。此时,地窨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人们便将存放在内的食物全部取出,将地窨子填平后恢复原貌,待来年需要时再另开挖。

过去,听闯过关东的人说,东北有的地方冬天住在地窨里。当时我感到很好奇,里面那么潮湿,人怎么能居住?最近从网上看到东北人曾经住过的地窨子图片,原来他们住过的地窨子,那是半地下的,地上还有部分小矮墙,有门有窗户。既利用了地下的地温,又能通光通风,在里面生火做饭后,也就不那么潮湿了。

如今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自从有了蔬菜大棚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没见到再有用地窨子储存食物的了。现代化的恒温库、保鲜库,比地窨子的效果要好多了。前几年,去沂源山区考察种植地瓜时,热心的主人还带我们参观了在山下挖的地洞,真是别有洞天,让我们大开眼界。用机械设备挖出的一排排山洞,就是个地下大仓库,大车都能直接开进山洞内。还有的小区别墅,在一层建有地下储藏室,里面冬暖夏凉,还不怎么潮湿,比过去的地窨子可好多了。

行人莫问当年事,天生旧物不如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几十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窨子的消失,只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缩影。[1]

作者简介

尹光传,山东省高青县人,就职于高青县纪委监委,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