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坡芽歌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坡芽歌書是流傳在雲南省富寧縣壯族地區,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民歌記錄於土布上的民歌集。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文獻,由 81個圖畫文字構成,筆法簡潔、形象,每一個圖畫文字代表一首歌。這是一部迄今為止發現的用古老形態記錄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壯族民歌的精華,承載着壯鄉兒女天籟歡歌般的情愛密碼,是壯族最優美的篇章。2006年年由學者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自治州富寧縣境內發現整理成《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於2009年正式出版發行[1]

基本簡介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一個壯族聚居的小村莊裡世代傳唱着一種山歌,唱山歌時人們會參照一張畫着奇怪圖形符號的土布幫助記憶,這就是後來被驚嘆為「活着的圖畫文字」的坡芽歌書。

「坡芽」為壯語,是開滿染飯花的山坡之意。當地村民習慣用一種叫做「染飯花」的花朵與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飯招待遠道而來的貴客,「芽」即染飯花。

坡芽村現有55戶人家,全是壯族,其中農姓有48戶,其餘為韋、黃等姓氏。他們世代以稻作為主業,有時也進行狩獵。坡芽村由於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因此民風古樸,代代相傳的山歌也在這裡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坡芽歌書是2006年富寧縣對全縣壯族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時在剝隘鎮坡芽村發現的,原件為一塊畫有81個奇特圖形符號的土布。

據介紹,這是祖傳的一份歌書,每一幅圖畫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圖畫記載了81首壯族情歌[2]。這些圖畫根據每首歌中用以表情達意的主要物象繪製而成,書寫符號相對抽象而固定,且能喚起人們對歌詞的相同記憶,只要見到這個圖畫,即可根據它約定俗成的特定涵義演唱整首山歌。

坡芽歌書是一塊小小的土布,土布上有紅色仙人掌汁繪成的81個古老圖畫符號,一個符號代表一首壯族山歌。歌書具備壯民族百科全書的史詩性質和要素,反映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具有人類學民俗學文字學音樂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

生態環境

「坡芽」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坐落於滇桂結合部右江上游地區剝隘鎮的大山之中,隸屬於雲南文山的富寧縣。馱娘江畔的剝隘鎮,不僅是雲南通往兩廣的大門,也是壯族文化的「富礦區」。在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又稱「楊咪咪花」,采黃花煮於沸水,可得壯家人製作五色花糯飯所需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村莊因位於「坡芽」而得名。

歌圩文化在這裡長盛不衰,世代流傳的壯族民歌曲調就多達20多種,類似的民歌文化現象,即使在壯族聚居的廣西也不多見。而大山深處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散發着古老文明的榮光。

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樹木蔥蘢,花繁葉茂,四季如春。壯族祖先是這塊土地最早的開發者,這裡是壯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區之一。長期的稻作農耕,磨練了這裡壯族百姓溫和內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富於創造的民族性格,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這裡的民族風俗濃醇,當時去的時候剛好是陰曆的八月十五,村民拿出自製的月餅招待我這個遠方來的客人……正是這樣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坡芽歌書。

富寧縣隸屬雲南東南部的文山州,地處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與越南毗鄰。這裡的山地水域曾是壯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義的紅色迂迴區。坡芽村所屬的剝隘自古是西南邊陲重鎮(李方桂曾發表過該地語言的調查報告1944、1957),可通舟直達南寧,為兩廣與雲南通商要口。現在富寧縣城街頭最醒目的標語是:「雲南從這裡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壯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鮮明,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民族語言和以「那」(壯語稻田、水田之意)文化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體系。富寧壯族也因此被稱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書》正是生長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記錄的壯語是同百色地區一樣的壯語北方方言

視頻

坡芽歌書 相關視頻

穿在身上的藝術:T台秀《坡芽歌書》,黑色壯族服裝是信仰
富寧坡芽歌書「捨得捨不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