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里的庙戏(若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堡里的庙戏》是中国当代作家若汀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堡里的庙戏
堡里一年有两次庙戏。春上阴历三月十八的奶奶庙戏,秋里八月初 一到初四的羊舍寺戏。不知从历史的哪一年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
奶奶庙戏是纪念奶奶三月二十诞辰的,普度寺,原名太宁宫,俗称奶奶庙。据传,始建于七百年前的明朝,历经沧桑,人为变故,致使宫貌荡然无存。在众居士倡议下堡内、东关、南关三村委大力资助加之众多善男信女慷慨解囊,奶奶庙始得重建。
羊舍寺戏是纪念羊舍大夫八月初二问斩的。相传,晋国时代代县阳明堡一带遭遇特大旱灾,泉断水绝,草木焦枯,盗匪四起,民不聊生。一天,晋大夫羊舍叔向押解一批犯人路经此地,见状甚为痛心,一面差骑急报京都,一面组织人员祈雨,当地百姓饥饿发困,无力祈雨,羊舍根据情况下令犯人代祈,若祈雨成功,则当场免罪释放。犯人就在炎炎烈日下祷告,也许是羊舍叔向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不日,大雨自天而降,百姓得到拯救,羊舍遵守诺言,将祈雨的犯人当场释放,却因此获罪被斩。百姓为了纪念他,起土筑城,取名“羊头城”,后来一位主政代州的耿直官吏听闻此事后,认为羊舍叔向功德无量,应万代流芳,改名“羊名堡”,后更名“阳明堡”。但纪念羊舍大夫的羊舍祠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可考。
奶奶是堡里人心里的神,羊舍是堡里人心里神话的人。 [数字分割线 2]
小时候只知道镇里唱戏,邻村的亲戚就来,家里饭菜就会比平日里精致些,就会吃上当年第一顿韭菜烧猪肉包子。腊月里烧好的猪肉,和炼了的脂油一起储在质地瓮一样的盆里,单等十八的到来,蒸上满满一荆柄包子,做一盆凉粉或粉皮,拌上辣得通七窍的黄芥末,想起都咽口水!学校里就会放假,阳明堡的大街就由着我们三五成群地逛。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我们就踮起脚尖盼十八,盼十八的庙戏,十八的人流,十八的麻叶。
说起看戏,就自然想起马狗。那些年看场戏,对我来说真不容易。平时敞开的舞台院大门,一有戏唱,就警备森严,平日里游来荡去的马狗,堡里一有活动,就直接晋升成重量级人物。马狗就像戏院的门神,把守着里面的热闹,拒绝着外面的渴望。我往往被拒在两条长而窄的铁栏杆外面,眼巴巴地瞅着进出的人流,瞅着把门的马狗。平时走路一瘸一拐的马狗,穿着旧军装,脚踩解放鞋,凛然立在那里。胳膊上多条红袖章,眼鹰一样从进的人手上扫过。能看得起戏的人,手里就会捏着一张红色或黄色的戏票,买不起票的,就看着别人进去,眼巴巴地盯着马狗,寻找机会。这种机会一般是寻不到的!马狗铁着脸,眉头皱的可拧出水来,让你看着就生畏,有几个试着混进去的家伙,被马狗揪出来,好一阵批斗。里面的诱惑于我太大。我趴在栏杆上想办法。眼见得戏要开场,大人们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往进挤,我的父母不会因为看戏花掉几盒洋火钱。马狗这个当儿正在盯着前面几个人的票,我瞅见排在后面的一个中年男子正捏着票慢慢往前挪。我从侧面的栏杆一低头钻进去,站在那男子的身后,拇指和食指轻轻捏拽住他的后襟,心突突跳得厉害,表面尽量镇定。只要那男的发现后不揭发我,或者他干脆没发现,我就算闯关成功了。马狗的鹰眼再锐利,也有个顾此失彼的时候。侥幸得很,谁也没发现,我生平第一次就这样混进了戏场院。
印象中总看见戏台上的秦香莲一手牵儿,一手拽女跪在黑脸的包拯面前哭诉,蛮横无理的金枝女挨得一巴掌让人好不解恨,能说会道的王宝钏把白脸的魏虎数落得无地自容......尽管旧戏重演,台下人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刚刚整饬完土地下种后的农人们,在戏院里享受着农忙间隙里少有的消闲。当然能从头看到尾的大多是中老年。年轻男女愿意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愿意隔着攒动的人头眉目传情。孩子们要么努力地挤进戏台侧面的小门,窥视后台戏子的举动,羡慕那些和自己个子差不多高做书童的小戏子,不用上学,跟着戏班满世界跑,看看台前威风的皇帝、武将卸妆后和别人是否一样。要么在看戏的人群后跑来转去,侥幸能在地上捡个看戏人掏丢的钢镚儿,毛票。我努力混进戏院也是这样意不在前台的戏,满院子乱跑,满院子猎奇。
八月初一除了戏院的热闹,街上只是多了三乡五里赶来看戏的人们。三月十八的奶奶庙会那是堡里由里到外的熙攘。戏院里大喇叭传出的唱腔被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挤得老远,春夏之交,太阳开始炽热起来,小贩们身上凑巴着,肩上挎着,胳膊上缠着,红红绿绿的晴纶秋衣秋裤,暴着青筋地叫卖。那年月刚时兴晴纶秋衣裤,女人们从东转到西,挨个问价,货比三家在这里一般是价比三家,哪家便宜买哪家。
一提起晴纶衣裤,我就会想起存九婶子当年在门口渠沿上洗衣服的情景。裤管挽得老高,露出红红的秋裤煞是逼人的眼。聘了闺女的存九婶子全部的骄傲全都露在这条新秋裤上。“不掉色、耐磨、好洗、快干!”其她女人只有眼红的分,自己身上穿的一圪蹴就打褶变形的棉线秋裤显得寒酸见拙,心里憋着劲儿,明年十八也买一条!
锅铲、铜铁勺、碗筷等用品当街摆着,川流的人在走走停停中手里已慢慢地拾攒了一堆东西。
作者简介
若汀,山西代县人,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