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下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塔下村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书洋镇西部,村域面积5.68平方千米。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山川形胜中的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福建土楼历史演变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的重要实例。村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石龙旗等历史遗存和“春祭”“作大福”等传统习俗,展现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为研究中原文化改变和汉族南迁史提供了佐证素材。

中文名 塔下村

村落属性 行政村

所属政区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

村域面积 5.68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产业 旅游业、服务业、种植业

保护级别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批准单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门

批准时间 2016年12月9日

位置境域

塔下村隶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县道562(梅塔线)穿境而过。北临曲江村,西临文峰村,南临下版寮,东临南欧村,西北与南靖县接壤;距书洋镇约15公里,南靖县城约55公里,村域面积5.68平方千米。

气候

塔下村位于中国纬度较低的南方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侯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1℃,年降雨量1700毫米,雨水充沛。

地形

塔下村坐落在博平岭南段山腹,东西为夹岸高山,中部为溪流,全村平均海拔565米。

自然资源

塔下村盛产茶叶、红柿、毛竹等,是漳州地区的茶叶之乡和柿子生产基地。

村落特色

塔下村山环水抱,田可耕、山可构、水可渔。地势平坦,左右群山环抱,村中清水环流。整个村落前有溪水,后有高山,四周群山环抱,又有“铁扇关门”,阴阳相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相合的融洽之境。塔下村选址具有“隐、山、水、田”四大特点。 隐:山高林密,塔下村选址于大山深处,群山环抱,与外界相隔。 山:高山峡谷、溪流从峡谷中穿过,山地资源广阔,为建造房屋提供了充足的木材资源。 水:年降南量1700毫米,雨水充沛,溪流从村中流过,为村庄农田灌溉、饮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青条小溪自南而北从塔下和大坝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形成了不同的临溪风貌。 田:塔下村选址于高山峡谷中,山麓相对较为平坦,为先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国地资源,但随着人口的增多,田地资源相对置乏。塔下村对山体的开垦几乎到了极限的程度,两侧山体上坡度低于45度的山体几乎全部被开垦成农田,体现了塔下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空间布局

塔下村溪流呈“S”形从村中穿过,街巷建筑主要沿着溪流两岸分布。两座圆楼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状有大极的意味,因此塔下又被誉为“太极水乡”。

经济社会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塔下村户籍人口为1600人,常住人口为1600人,主要民族是汉族。

经济

2010年,塔下村累计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481元,转移劳动力1200人,休闲农业收入达到1200元。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塔下村主要产业是旅游业、服务业、种植业,村集体年收入为74.6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049元。

主要景点

德远堂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的较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还分别于清光绪三十年(1850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1977年、1993年进行了修缮,现建筑形制基本保留清代风格。德远堂坐落在村庄东面山坡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属于“二进建筑”。大门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石鼓,石鼓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句:“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12-13] 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德远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这24根石龙旗杆,是中国现存最多的石龙旗,是罕见的石龙旗杆。德远堂后面是一片风景林。塔下村以德远堂、石龙旗等为代表的历史遗存,烙记了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为研究中原文化嬗变和汉族南迁史提供了佐证素材。 德远堂前竖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是中国古姓氏祠堂现存石龙旗杆最多的一处。 石龙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村中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石龙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石龙旗杆最初的意义是激励子弟用功读书,考取功名。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顶端多有雕饰,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旗杆顶端便雕上“毛笔”,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坐狮。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但也有两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有一家祖孙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杆。根据《张氏族谱》记载,第一座石旗杆竖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竖立了14座。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竖立了10座。德远堂的石龙旗杆有团结族人、勉励后辈的功能。塔下村的石龙旗杆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石龙旗杆显示着张姓子弟的诗书传家之风。竖立石龙旗杆的资格也实现了与时俱进。1978年的第15座旗杆便与功名无关,是一位海外族人为其百岁老母而立,也开了为女性立杆的先河。2012年3月竖立的第24座旗杆则是为本族一位旅居泰国的慈善家而立。

历史文化

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肇基塔下。因为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因此多年后,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先人,把该地叫做“塔下”[1]

历史人物

张荣汀,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书洋塔下人,南靖华侨企业家、南靖县茶叶生产奠基人、曲江中学创建者。张荣汀童年家境贫寒,只读六年私塾。21岁到荷属泗水谋生,开设永川公司,经营白糖。尔后到新加坡,开设南庆有限公司、丰太茶庄,其茶庄规模誉冠东南亚,是最早在南洋经营茶叶的南靖人。张荣汀致富之后,为家乡亲人提出发展茶叶生产的长远设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张荣汀给塔下村大坝标宸公学基金保管委员会陆续汇款15万元,同时将多年来积累的茶叶知识奉告乡亲,并选寄有关栽培茶叶的书刊杂志,从安溪引进茶苗。

视频

南靖塔下村,现在还保存着古老的建筑,民风古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