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宝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多宝镇地处天门市西部边沿,沿靠汉水,东接拖市镇、蒋湖农场,西与沙洋县城一桥隔汉水相连,北与沙洋七里湖农场和钟祥县旧口镇隔汉宜公路相邻,南隔汉水与沙洋县李市镇和潜江市王场镇、高石碑相望。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多宝湾"而得名。东距天门市区49公里,东南距省会武汉210公里。多宝现有人口8.6万人,全镇国土面积1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92公顷,水域2021公顷,林地1423公顷。[1]

历史沿革

春秋属楚地,隋代始终属荆州安南京山县。清代属湖北布事安陆府京山县。民国属京山县六区、五区。 1949年8月划入潜江县为多宝区。1955年7月划入天门县改为多宝区。1958年9月设立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为多宝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多宝区。1987年10月撤区设镇。调整合并为35个行政村1个社区,2010年搬迁丹江口移民11171人,设8个移民新村[1] 。

美丽富饶的多宝是天门西部重镇,清朝雍正年间在此设过县丞,民国5年设县佐,此前均为京山县属地。明、清时期,这里人烟辐辏,商贾云集,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民风朴实,鼎踞于江汉平原西北部,成为京山、天门、潜江、荆门、钟祥五县边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多宝曾名多宝湾。因汉江流经此地河道诸多弯曲而得名。多宝傍依汉水,四乡平畴,河塘星罗,富川泽之饶,广粮棉之利,兴工商之道,经历代劳动人民开发,使多宝成为江汉平原精华之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多宝人民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群策群力,医治创伤,发展经济,振兴文化,使多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宝经济出现了新的腾飞,成为天门市之强镇。多宝1987年12月撤区建镇,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人,下辖4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个渔场和1个农队,镇区集镇面积3平方公里,可谓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地理位置

天门市多宝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中游左岸,地处天门、京山、潜江、沙洋、钟祥五县市的结合部,与荆门市沙洋县一桥相连,汉宜、荷沙两条省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下辖罗汉村、团结村、郑场村、张李村、江汉村、明星村、鞭湾村、罗垸村、红土村、兴场村、鲍嘴村、新滩村、聂场村、李花村、严垴村、彭场村、江熊村、张场村、中原村、四房村、雷锋村、双桥村、汉景村、甘路村、文湖村、革新村、曾岭村、沈场村、向湾村、田家垸村、杨湾村、刘夏村、聂桥村、公益村、庙湾村、乔王村、三峡村、土台新村、石鼓新村、白龙泉新村、兴隆新村、凉水河新村、二道河新村、饶祖铺新村、铜架山新村;多宝镇街道社区共45个、1个社区居委会,镇区集镇面积3平方公里,可谓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2]

经济

多宝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全镇拥有机械、建筑、化工、电子、加工等各类大型工厂,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家,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多宝工业企业已形成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塑料制品、油脂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多宝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盛产棉花、早黄豆、油菜籽、花生、小麦。畜禽养殖发达,近几年来,全镇农业加快发展步伐,大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农民收入

大幅度增加。多宝的商业兴旺发达,多个商业超市,数百家商户相互竞争,各呈异彩。多宝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邮电等事业蒸蒸日上,一条3.5公里的繁华街道两旁高层建筑连接不断,气派非凡。宽敞洁净的水泥街面,四季葱郁的树木花草,蔚为壮观。

特色农业

该镇形成花生、棉花、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五条产业链。建立产业化基地18个,花生种植"一枝独秀",是有名的"天西花生之乡" 。花生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花生1000万公斤,花生品种主要有天府、红花1号、中花5号花生,花生副产品有初级产品壳花生、米花生。深加工产品有多味花生、花生酱、花生油。砂梨面积达10000亩,反季节创汇蔬菜面积10000亩,奶牛近200头。2006年4月,康乐乳品厂建成投产,日产牛奶25000杯,基本满足多宝市场需求。湖北省天门市多宝开镇刘夏开发区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甘蓝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达6万吨。 "天西奶牛村" --多宝镇文湖村,文湖村有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329亩。过去,因沙质土壤的原因,该村种植夏粮、杂粮等效益比较低。1992年,农户们打破单一的产业模式,开始尝试奶牛养殖。起步之初,主要依靠向沙洋奶粉厂销售牛奶,勉强维持生存。

为办好乳品厂,村一班人积极协助做规划,筹资金,办执照,进设备,马不停蹄。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全市第一家乳制品厂--康乐乳品厂在文湖村建成投产。

文湖村采取"公司 协会 农户"的产业模式,推动农村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全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收26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

社会事业

多宝镇现有中心学校四所,分别是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 多宝一中分校,多宝二中分校,其中两所初中学校学生多次获得天门中考状元,每年都有大量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有很多地方的学生慕名前来学习。

有小学10余所,多宝小学,五星小学、育才小学,友谊小学、群力小学,三环小学,大众小学等,教育情况良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势头。

多宝一中现有教职工106人,本科学历43人,专科以上学历91人,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中学一级教师72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1人。形成了以本、专科教师为主导,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干,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教师队伍体系。

学校体育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了七个团体一等奖、一个团体二等奖。文艺方面,舞蹈、竖笛比赛获得三个一等奖,绘画比赛多次获奖。文学社团活动连续三次获省市一等奖。数学、理化、外语奥赛有二十多人获得国家级奖、省级奖。学校升入示范高中的学生在天门独占鳌头。

天门市多宝镇中心学校二中分校位于天门西部边陲,美丽的汉水之滨,创建于1984年,是一所年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现有教职工近百人,在校学生一千余人,以教学严谨,管理严格,学风浓郁为著称。

20多年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同时秉承"团结拼搏,求实进取"的校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省级先进教师、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各级各类比竞赛活动中,捧回了包括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二三等奖在内的各类奖杯23座,连续12年在全市中考中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走出了7名中考冠亚季军,成为天门基础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

乡镇建设

多宝镇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服务"三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多宝镇已开挖疏洗沟渠14条,近2万米,投工16000多个,完成土方6万多方。 多宝镇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已基本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的江汉村、罗垸村召开现场会,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把小农水建设任务较重的地方列为重点,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规范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鼓励各村高标准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各村和有关涉农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也组织督导组,深入到各村检查督导,确保了工程质量。

肉牛养殖

多宝镇双桥村姚泽山的养牛场里,工人余永涛在给肉牛喂草。多宝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双桥、文湖两村办起了3家百头养牛场。张场、四房、聂桥等村肉牛养殖正在筹备中,镇兽医部门正通过冷配技术加速本地黄牛品种改良。姚泽山投资23万从河南省引进55头"夏洛莱"和"利木赞"肉牛,春节前将销往沙洋肉联厂,预计可获利10多万元。 多宝镇现有肉牛年饲养量1.5万头,规模30头以上养殖大户68户,专业肉牛养殖合作社1个,主要品种有本地黄牛、南阳牛、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并建有品改站2个。目前多宝养牛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沿汉江干堤15个村为主的农户散养基地,以沿汉宜线的文湖、革新、向湾、田垸等村为主,沿荷沙线的双桥、边湾、明星为主,沿人民路一线的张场、彭场、公益、曾岭、庙湾等村为主的肉牛养殖基地,"三线一堤"养牛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为实现多宝镇调优产业结构,创建养牛大镇,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该镇将大力发展牛肉制品深加工,利用牛粪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使多宝养牛产业、食用菌产业在技术、规模、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税费改革

多宝镇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外出人员纷纷返乡种地。全镇耕地已被抢包一空,土地又成了农民的"香饽饽"。

在为实行税费改革时,由于农业税费较高,农产品市场持续低迷,多宝镇许多农民弃田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村出现了抛荒现象。08年农村税费改革进村入户工作开展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全镇人均负担比税改前减少了23元。负担减轻了,土地也俏了起来,据了解,该镇实行税费改革后承包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就有26家,承包100亩以上的有5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