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市鎮地處重慶江津區腹心地帶,距市區28公里,幅員面積180平方千米,總人口54829人(2017),轄18個行政村和4個居委會;城區已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1]

歷史沿革

據建於唐代的復古寺考古表明,遠及千年,李市已是人們生息的聚居地。由於地處兩座低山之間的開闊平壩,明洪武二年(1369年)贛人李德輔辭去貴州曲靖知府落業於此後,子孫繁衍,名李氏壩,明天順年間形成市場,名稱改為李市壩。

李市的建制名稱在歷史上多以鄉稱呼,1961年後改稱公社,為李市區公所所轄;1984年又改稱鄉,成立鄉政府;1985年改鄉設鎮。1993年12,撤銷李市區、下灣鄉、黃桷鄉,李市鎮,組建新的李市鎮,李市區下轄的其餘各鄉的行政區域和名稱不變;2001年,撤銷沙埂鄉、兩岔鎮(2000年鄉改鎮)合併到李市鎮,同時,撤銷洞塘鄉,將其仁壽村、山華村合併為仁華村劃歸龍吟鎮,將洞塘村、望莊村、古照村、居委會合併為洞塘村劃歸大橋鎮(2000年鄉改鎮);2004年4月,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大橋鎮和龍吟鎮的龍泉村、龍江村、仁華村、龍吟社區居委會劃歸李市鎮,時為22個村居;2005年10月,再次進行村(居)規模調整,合併為9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28個居民小組,65個經濟合作社。

地理環境

李市鎮位於北緯29°4′、東經106°16′的江津市境中心,東與駱崍山鎮接壤,南與嘉平、蔡家鎮連界,西與慈雲鎮毗鄰,北經先鋒鎮通往市區。境內海拔230—560米,相對高差330米,地勢南高北低,地貌主要為深丘至平壩,以平壩為主。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無霜期長(340天),年均總降雨量1033mm,年均氣溫14—16℃。

自然資源

李市鎮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擁有砂石、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盛產柑桔、蠶桑、花椒和水產品,素有「橘鄉」之美譽。境內筍溪河源自貴州習水縣寨壩金頂山,入津後經四面山、李市鎮,下游入夾灘鎮,境內全長30餘公里,沿河兩岸竹木蔥鬱,湖河皆備、水質良好、空氣潔淨、地勢開闊、坡度平緩,水上野生名貴資源豐富,具有結合農業產業化開發生態觀光旅遊主導型產業的良好條件。[2]

基礎設施

交通、通訊發達。江津主骨架公路——渝東、白西公路呈「十」字型交匯於鎮政府駐地,連接着重慶綦江、貴州習水、四川合江,是重慶、成都到包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在內的渝川黔旅遊「金三角」的必經之路。重慶市新的出海大通道將穿境而過。裝機容量為1萬多門,保證了境內通訊的良好覆蓋和與國內外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換。

供水充足。境內有30餘公里的筍溪河長流不息。有小(二)型水庫6座,山坪塘238口,石河堰29處,電灌站17座,微型水利591口,蓄水量3.1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42萬畝。有供水能力4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供水管網已鋪設至開發地段。場鎮內給排水暢通。

電力充沛。境內有35千伏變電站,5.8千伏安容量的供電所,建有總裝機容量1530千瓦的陽石電廠1個,完全能保證生活、生產和大、小型工業用電。

氣量充裕。境內有輸氣站1個,氣量充足。有蜀南氣礦區和川東開發公司採氣2隊的57mm口徑輸氣管道過境近50公里,可保證境內生產生活用氣。

區位優勢

江津市主骨架公路——渝東、白—西公路呈「十」字形交匯於政府駐地,連接着重慶綦江、四川合江、貴州習水和包括江津市國家級重點名勝區四面山在內的渝、川、黔旅遊「金三角」,是交通、通訊、電力樞紐和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因盛產柑桔而有「橘鄉」美譽聞名遐邇,有包括西南最大的柑桔批發市場在內的多個專業批發市場,商貿流通業發達。

戰略目標

大力加強幹部隊伍的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努力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江津推進「四大發展」戰略和加快實施「十五」新計劃等重大機遇,充分利用相關政策,搶抓機遇,開拓奮進,全面實施「兩化一開發」戰略,即:「農村城市化戰略」、「農業市場化戰略」和「筍溪河生態旅遊走廊開發」,結合實際、發揮優勢、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注重特色,努力把李市建成交通發達、信息暢通、文化氛圍濃厚的江津市衛星城市和南部最活躍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3]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李市鎮下轄林家嘴、三角壩2個社區,牌坊、雙河、沙埂、兩岔、龍吟、孔目、黃桷、洞塘、大橋9個行政村;下設23個居民小組、71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李市鎮下轄2個社區、9個行政村:林家嘴社區、三角壩社區、牌坊村、雙河村、沙埂村、兩岔村、龍吟村、孔目村、黃桷村、洞塘村、大橋村,鎮人民政府駐林家嘴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李市鎮地處江津區中部,東鄰西湖鎮,南連嘉平鎮、蔡家鎮,西接永興鎮、慈雲鎮,北靠先鋒鎮,距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地28千米,區域總面積179.52平方千米。 © 2021 Baidu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地形地貌

李市鎮地勢南高北低,地形主要為淺丘;境內最高點位於雞公嶺,海拔1020米;最低點位於雙河橋,海拔201米。

氣候

李市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溫度在17℃—19℃,1月平均氣溫7.7℃,極端最低氣溫-0.4℃(2001年12月20日);7月平均氣溫27.7℃,極端最高氣溫42.3℃(2006年7月8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0.0℃;生長期年平均232天,無霜期年平均32天,最長354天,最短3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00—1300小時,年總輻射86.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62天;年平均降水量870毫米,最大降水量1042毫米(2002年),最少降水量727毫米(2006年)。

水文

李市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水系;境內最大河流為筍溪河,從南向北由涼江河流入,境內河道長28千米,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李市鎮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水災、蟲災、冰雹、雪災等;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06年7月—8月,連續60多天35℃以上高溫天氣,最高溫度達到42.3℃,水稻等糧食作物減產近2成,花椒受災面積19380畝,柑橘7850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56萬元。水災時有發生,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6年7月9日,水災造成沙梗村300多群眾無家可歸,被淹倒塌房屋1249戶、3604間、失蹤3人,淹沒面積15.2萬平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53萬元。

自然資源

李市鎮境內已探明的礦藏資源主要為天然氣、鐵礦、煤礦、白泡石、沙石等。2011年,李市鎮有耕地面積9.3萬畝,人均0.9畝。

人口

2011年末,李市鎮總人口9.0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1萬人,城鎮化率13.3%;另有流動人口3.14萬人;總人口中,男性47384人,占52.5%,女性42868人,占47.5%;18歲以下17340人,占19.2%;18—35歲15941人,占17.7%;35—60歲39669人,占43.9%;60歲以上17302人,占19.2%;以漢族為主,占99.9%;有苗、彝、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共89人,占0.1%。2011年,李市鎮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2.6人。 2017年末,李市鎮常住人口為54829人。 截至2018年末,李市鎮戶籍人口為86970人。 [4]

經濟

綜述

2011年,李市鎮地方財政收入2000萬元,比2010年增長54%;人均財政收入509元,比2010年增長12.5%。2011年,李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920元。 2018年,李市鎮有工業企業10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個。

農業

2011年,李市鎮農業總產值6.0億元,農業增加值41144萬元。李市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李市鎮生產糧食6萬噸,人均600千克,其中水稻4萬噸,玉米1萬噸。李市鎮主要經濟作物為甘蔗、青果、蠶桑。李市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李市鎮生豬飼養量7.5萬頭,年末存欄3.5萬頭;家禽年飼養量68萬羽。2011年,李市鎮生產肉類6009噸;畜牧業總產值2060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4.3%。2011年,李市鎮水果種植面積2.1萬畝,產量2.9萬噸;主要品種有橄欖、荔枝、龍眼、葡萄、梨、柑橘等。李市鎮漁業以養殖鯉魚、草魚、鰱魚為主。2011年,李市鎮漁業總產值101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

工業

李市鎮工業以機械加工、塑料製品、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李市鎮工業總產值為6.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9425萬元,比2010年增長13.2%;有企業56家,職工5860人,其中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實現工業增加值3792萬元,比2010年減少了6.4%。

商貿

2011年末,李市鎮有商業網點55個,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1個,職工108人。2011年,李市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7億元,比2010年增長20.5%;有城鄉集貿市場5個,年成交額1.8億元。

金融

2011年末,李市鎮有5家金融機構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11.億元,比2010年增長28.4%;人均儲蓄12742元;各項貸款餘額0.4億元,比2010年增長40.7%。 [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李市鎮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2217人,專任教師82人;小學8所,在校生6389人,專任教師38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4326人,專任教師34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李市鎮教育經費達30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800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李市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22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56人,經營管理人才315人,技能人才986人,農村實用人才2069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李市鎮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1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5戶,有各類圖書室22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創作隊伍達45人。2011年末,李市鎮有學校體育場7個,看台設座椅2000張。2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李市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3000戶,入戶率8.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李市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3個;床位180張,固定資產總值25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14名。2011年,李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9萬人次,住院手術200台次,出院病人0.8萬人次。李市鎮重點醫院有李市中心衛生院。2011年,李市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84/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5.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6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0.7/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李市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602戶,人數945人,支出239萬元,比2010年減少18.4%,月人均211元,比2010年增長18.6%;臨時困難救助127人次,發放救助資金8.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臨時醫療救助97人,發放救助資金1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30戶,人數2289人,支出248萬元,比2010年減少6%,月人均117元,比2010年增長31%;農村醫療救助2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99人一5554人次,共支出33萬元,比2010年增長2.6%;農村臨時救濟287人次,支出11萬元,比2010年增長1.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32.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5%;有敬老院5家,床位386有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8萬人,參保率42.0%。[6]

相關視頻

李市鎮清華幼兒園,(六一活動)2018年6月1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