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多瑙河之波》是由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他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创作过一些器乐作品,但只有《多瑙河之波》有影响并且流传。这部作品原是一首为军乐队创作的吹奏乐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演出后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作曲家还把它改编成钢琴曲。后来,这部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万诺维奇和他的作品便销声匿迹了。
开创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是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在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基础上开始筹建的,原名为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2]。
剧情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伊凡诺维奇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序奏以快板开始,然后在2/4拍子的曲调上转为行板,最后以小调色彩和4/4拍子奏出由主旋律演变而成的曲调,从而结束序奏段落。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序奏部分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有些改编曲将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徐缓委婉,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每一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主题A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第二主题B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材加以演变发展,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译制片
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译片”。广义的译制片就是指将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以该种语言配音混录或叠加字幕后的影片。狭义的译制片单纯指的是配音混录后的影片。配音译制片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真的语调、口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
视频
多瑙河之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长春电影制片厂曾是中国最大的梦工厂 ,搜狐,2019-06-16
- ↑ 搜狐文化独家梳理中国电影译制片66年,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