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多花蓼,中药名。为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1]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作用
功能主治
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3]
形态特性
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桃柳藤、夜合、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金香草、多花蓼。
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 长 2-4 米 ,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
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
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
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
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
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
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
气无,味微苦、涩。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相关论述
- 《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注释
- ↑ “祛风”:祛风,是指通过服用中药对身体的不适进行调理。 而这种不适是中医认为的:风有内风、外风之分。人素体血虚,或者因为失血、耗血,而使肌体发生干燥之症, 而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时发眩晕,此乃“内风”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