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光蝾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夜光蝾螺

中文名: 夜光蝾螺
外文名 :Great Green Turban
俗 名: 蝶螺、夜光螺、夜光贝等
拉丁文名称Turbo marmoratus
贝类动物:腹足纲、钟螺超科、蝾螺科
国外分布: 热带印度太平洋菲律宾日本
国内分布:台湾、海南岛、西沙、南沙群岛

夜光蝾螺是腹足纲(Gastropoda)
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蝾螺科(Turbinidae)海产螺类。
壳厚,壳口宽阔,壳面可有珠状突、瘤突或肋纹。最大的种类是东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的夜光蝾螺(Turbo marmoratus) [1]

夜光蝾螺基本内容

俗名蝶螺、夜光螺、夜光贝等
拉丁文名称:Turbo marmoratus
英文名称:Great Green Turban
贝类动物:腹足纲、钟螺超科、蝾螺科。
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国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西沙、南沙群岛;国外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岸、如菲律宾、日本等。
大型个体、壳高约176毫米,宽171毫米。贝壳坚厚,周缘近圆形,螺层约6 1/2层。螺旋部不高,体螺层极膨胀,缝合线浅。生长纹细密,有时有褶襞,贝壳表面暗绿色、具有褐色、白色相间的环纹,顶部常染有翠绿色斑纹。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邑,具珍珠无。厣圆形,石灰质,极厚重且具无泽。

为热带性种类、常栖息于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浅海底。活动缓慢,贝壳表面常附着有苔藓虫等动物。以海藻为食。有时在胃中也可见到无脊椎动物的碎屑。春、夏季为繁殖旺期,此时可经常在珊瑚礁洞穴中采到幼小个体。
珍珠层很厚,是珍贵的观赏品,过去也作为皇家珍藏品收藏。壳粉为油漆的调合剂。肉可食用。

【药用价值】

【来 源】为蝾螺科动物夜光蝾螺的石灰质厣。
【功 效】清热解毒、消食止痛、清肠止痢、利尿通淋。
【主 治】用于痈疽、疔疖、头疮、疥癣、食滞胃脘、湿热痢疾、小便淋痛。
【性味归经】咸,寒。入心、胃、大肠、膀胱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外用适量。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海(台湾和海南岛)。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后将厣取下,洗净晒干备用。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
全螺含蛋白质、脂肪。珊瑚礁区产的夜光蝾螺内脏常含有外因性石房蛤毒素、(Sax- itoxin),尚含有碘甲基铵(lodomethyltrimethyl ammoni-um)的氯化物;
贝壳含四吡咯生物色素,为甲酯型蝾螺胆蓝素(turboglaucobilin)、C37 H46 O12 N4、mp.205一6℃, UV最大吸收378、307mu,性质与类胆红素(biliru-binoid)、胆绿素(biliverdin)相似。含大量碳酸钙、磷酸钙。

习性

暖水性强,日子于热带珊珊礁海域,休息于高温高盐、水质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岩礁周围,从潮间带至潮下带均有日子区,个别随水深添加而增大,在潮间带采获的多为幼小个别,大个别的采获水深达20-30m,据日本资本专家在〈南洋水产资本〉第二卷(1929)报导,夜光蝾螺与大马蹄螺不一样,后者喜群居,而夜光蝾螺则呈散居状况,其种群数量仅及大马蹄螺的1/8-1/5,

19世纪20年代的年产量约100-200吨,主产区为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海,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周围海域。
我国科学院海洋地点20世纪50年代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新村海域采到5号14个夜光蝾螺标本,以小型居多,以后多次去海南、西沙、南沙收集,从未采获此螺;而熊大仁(1949)则报导了夜光蝾螺在西、南沙的散布,除短少引用外,熊文描绘切当、种名完整,并且绘出此螺的标准形状图,基本上为图谱体式,为分类学参考资料,著者认同其记载。至于为何从20世纪60年代始至今,一向未采到此螺,著者以为夜光蝾螺是一种强暖水种,日子于典型热带海区或热带海区南部,在台湾南部、菲律宾群岛和马来群岛海域散布广泛并且均甚多见,种群数量也较大,在我国西沙、南沙海域应有散布。由于此螺生态散布的较深性和较分散性,较之收集大马蹄螺要艰难得多;此外,这种宝贵名螺的价格甚高于大马蹄螺,一向是近几十年来中外偷猎者的首要方针……这些可能是咱们若干年来未见此螺踪迹的缘由。

參考來源

  1. 夜光蝾螺概述(附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