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得着的日子(闲敲棋子落灯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够得着的日子》是中国当代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够得着的日子
1
睡着睡着,突然被应急电源报警器发出的嘟嘟鸣叫声吵醒,董坐起来,嘴里叨咕:“不好,停电了。”
平常停电不觉怎样,这时停电多少有些让人担心。
我拉开窗帘,看街上路灯还亮着,楼下有公交车驶过,对面楼有人家的窗里透出灯光,不像是大面积停电。
我翻身打着哈欠说:“睡吧,等睡醒了再说。”董说:“你睡吧,我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董动作慢,没等他穿完,我已先他一步穿好衣服推门而出,到走廊配电箱处查看,跳闸了?我合上电闸,回到屋里,发现屋里的灯没亮。
董这才穿好衣服拿上试电笔走出去查看,这下来电了。
“瞧见没,这电闸认人儿,我不亲自出阵不行哪!”董碎碎着。“切,这还带吹牛的。”我不服气。
没一会儿,困意上头,我趁势扑到床上把自己又送回梦里。
2
冰箱腹内空空,急需补充给养。
没出小区,只走到离家几百米远的“地利”生鲜,排队、登记、测体温,然后,限人限时进入卖场。
肉、蛋、虾、水果、蔬菜,匆匆选,快速买,塞满双肩包后离场。又能坚持一周。
路上遇到三个人,也跟我一样,大包小裹在往家里搬运吃喝。
这时,我们都成了蚂蚁特工队成员。
3
你要我再写一点评论性的东西,之前写的那些不够?
其实我怕自己无法感同身受,怕自己废话连篇,评论低能。怕自己语言缺少新鲜度,写起来老腔老调,老气横秋。
我怕自己这个评论者会让被评论者失望。你问我读新增改的这一版有什么感觉?
我说感觉结构更紧凑,通篇更完整顺畅,但读起来不如第一版来的真切自然。
相比坦率而写,缜密思考后再动笔,似乎削弱了内心情绪的暴击力。在追求结构完整的同时,失掉了一些能直抵读者内心的东西。
其实还没想好怎么回复,写不下去,电脑前呆坐,低头看自己指甲上纹路的横竖走向,像在对着地图寻找迷宫的入口。
4
二表姐发来小柠檬的照片,小家伙2个月零6天,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小样儿胖嘟嘟,逗人喜爱。
二表姐说小柠檬已经12斤了,抱时间长了,胳膊酸痛。小家伙胃口好,能吃能喝,哭起来嗓门贼亮,就是有点害怕洗澡。一听到音乐声,就兴奋,就手舞足蹈,小嘴里还不停地咿咿呀呀。
小柠檬的爸爸是狱警,这段时期,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上班时想女儿想的不行,还不让带手机,够折磨人。
最近,监狱管控更严了,小柠檬的爸爸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萌萌逗她老公:“弄不好等你再回来时,咱女儿都会走了。”
由于小区隔离,小柠檬的爷爷奶奶不能来二表姐家看孙女,也想的没着没落。
二表姐说我天天给他俩发小视频,看着我给孩子喂奶洗澡,逗她玩,把小柠檬放在婴儿车里,推着来回溜达,把他俩馋坏了。他俩就盼着能早早解禁,好来接小柠檬。
5
毛姆的读书随笔跟他的小说一样好看。
他的见识,他的经历阅历和丰富的知识阅读储备,及自身的创作体验,使他的读书随笔与评论家所写,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不同的认知表述。
他写简·奥斯汀、艾米莉·勃朗特、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普鲁斯特、莫泊桑、爱默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你感觉自己一下就走近了这些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大作家们。
仿佛之前从没有如此近距离了解他们的个性,他们的出身,他们的创作与人生。毛姆如此善于表达,又如此深入人心。
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毛姆以他特有的敏锐细腻与深刻洞察,使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我们眼前和心中新鲜复活。
忘记这是第几次重读,每读一次都能收获阅读的喜悦,读得兴味盎然。
6
一切不像传说中那么好,每天仍有让人恐慌让人难受的消息传来。
疫情让人的梦想越来越紧贴日常,平凡的想法不再会被嘲笑。
董说想吃大拌菜,我说这个梦想可以有一次。
再来盘炒意面,趁冰箱里的菜还够用。
7
又一场雪,洋洋洒洒,自娱自乐,通宵达旦,像在召唤躲在屋里的人出来参加它的春雪嘉年华。
小男孩终于忍不住,央求妈妈带自己下楼。下楼前跟妈妈说好:就玩一小会儿。
被磨的没辙的妈妈终于妥协,母子俩全副武装从家里出来。
空阔的街上,母子俩一前一后追着跑着,相互投掷小雪球。
雪地上有他们凌乱的脚印,隔着半条街,我听到他们母子俩的说笑声。
妈妈催促儿子该回家了,男孩舍不得上楼,跟妈妈耍赖:再玩一会儿,再玩一会儿吧。
虽置身雪夜,但捂的太严,不能直接感受到雪的清凉润泽。要不是有重重围挡阻隔,真想一气走到江边,去探望多日未见的松花江。
两个遛狗的人远远地保持着距离,两家的小泰迪却亲热地靠在一起,彼此又闻又嗅。
8
身体放懒,窝在被子里不想起床。
用小平板读方方日记,读“奇遇电影”写的这一届柏林电影节观影记。
有人发来小视频,看到老家那边在下雪,熟悉的十字街口只见两个行人,一辆警车孤零零在街上巡逻。
哈尔滨这边天气晴爽,阳光浓烈,破窗而入,很快将脸颊晒烫。能听到街上有人在清雪,楼顶上的积雪滴答滴答在融化。
读阎连科在香港科大研究生网络授课第一讲开讲前,说的课外话。
仔细读过,感觉这番课外话份量很重,他讲的是价值观和文学本质的问题。
他说我们不能做吹哨人,就做一个听见哨音的人。这是一个富有社会良知的写作者的深度反思和内心疾呼。
他希望通过这次疫情之灾,唤醒人们,让人们学会记忆应该记住的生活的真实发生,保存个体生命的真实记忆,而不再懵懵懂懂,被所谓国家记忆集体记忆淹没覆盖。
他说:“个人记忆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拥有真实的内心…如果我们不能把疑问大声说出来,而小声嘀咕也是良知和勇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