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克鼎

增加 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克鼎 ''' ,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 [[ 上海博物馆 ]] 。该鼎与 [[ 大盂鼎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 [[ 毛公鼎 ]] (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年龄2900多岁,身高93.1厘米,体重201.5公斤。与同时期的青铜兄弟姐妹相较,它绝对是个“重量级”。
==出土和流传==
大克鼎于清 [[ 光绪 ]] 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 [[ 青铜器 ]] ,一同出土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
该鼎出土后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咸丰九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陷害,遭朝廷议罪。辛亏当时担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帮助。然后 [[ 左宗棠 ]] 得到大克鼎后赠送给了潘祖荫,以谢搭救之恩。宝鼎便一直收藏于潘家, [[ 潘祖荫 ]] 死后,其家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如大盂鼎等南迁苏州。其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后被起义新军所杀)、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 [[ 苏州 ]] 家中。1951年,潘氏后裔潘达于女士将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在内的400余件 [[ 文物 ]] 全部捐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
==形制==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 ]] 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纹饰==
该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 [[ 饕餮 ]] 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 [[ ]] 纹。
==铭文==
=== 大克鼎铭文=== 鼎腹内壁上有 [[ 文28 文]]28 行,基本上每行10字,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根据铭文记载,该鼎由一位名为“克”的西周贵族铸造于 [[ 周孝王 ]] 时。铭文内容分为两段:首段记载了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因其功绩,周王任命其孙克担任膳夫,负责出传王命;次段记载了周天子对克官职的册命和赏赐,克接受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此鼎歌颂周天子的美德,同时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该鼎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10,8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