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克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克鼎,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國西周晚期著名青銅鼎,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該鼎與大盂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1]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年齡2900多歲,身高93.1厘米,體重201.5公斤。與同時期的青銅兄弟姐妹相較,它絕對是個「重量級」。

出土和流傳

大克鼎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的一處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銅器,一同出土還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編鐘(克鍾),另有盨二件、鎛一件。

該鼎出土後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購得,咸豐九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陷害,遭朝廷議罪。辛虧當時擔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幫助。然後左宗棠得到大克鼎後贈送給了潘祖蔭,以謝搭救之恩。寶鼎便一直收藏於潘家,潘祖蔭死後,其家將大克鼎連同其他寶物如大盂鼎等南遷蘇州。其後,潘家先後拒絕了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學家,後被起義新軍所殺)、國民政府和日軍的索取,設法將大克鼎等保存在蘇州家中。1951年,潘氏後裔潘達於女士將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在內的400餘件文物全部捐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克鼎此後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至今[2]

形制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紋飾

該鼎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饕餮紋,相接處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飾一條兩方連續的大竊曲紋(即波曲紋),環繞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飾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組。鼎耳飾有相對的紋。

銘文

大克鼎銘文

鼎腹內壁上有金文28行,基本上每行10字,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計290字。根據銘文記載,該鼎由一位名為「克」的西周貴族鑄造於周孝王時。銘文內容分為兩段:首段記載了克對其祖父師華父的讚譽,因其功績,周王任命其孫克擔任膳夫,負責出傳王命;次段記載了周天子對克官職的冊命和賞賜,克接受任命和賞賜,於是鑄造此鼎歌頌周天子的美德,同時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該鼎銘文筆畫圓潤,布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發展的新階段。

視頻

大克鼎 相關視頻

大克鼎的故事
如果國寶會說話 大克鼎: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