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化革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化改新

圖片來自newton

大化改新(大化の改新)是西元645年時日本的一連串社会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當時豪族專政的制度,並效法中国唐朝体制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對日後日本历史發展影響深遠。[1]

背景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豪族壟政,天皇家族实权甚少。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后来的藤原鎌足)发动乙巳之变,刺杀当时掌政的权臣苏我入鹿,並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最終,皇室得以重掌大權,中大兄皇子等人便擁立輕皇子繼位,是為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即位后,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建元大化,意为「偉大的變化」,也是日本歷史上首個年號。

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詔》,推行政治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此后日本逐渐步入封建社会,邁向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內容

  1. 效法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廢除豪族对土地與部民的私有權,並將其收為國有。政府计口授田,凡六歲以上之國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田地(稱「口分田」)。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後歸還政府。
  2. 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農民须向國家上繳穀物(此為「租」),服勞役或纳布代役(此為「庸」),並上貢地方土產(此為「调」)。
  3. 中央設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一台(彈正台);一般地方設國、郡、里。
  4. 兵制:首都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國民需服兵役。

争议

在日本战后,日本古代史学家对《改新之诏》的可信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日本历史学家坂本太郎井上三贞之间的「郡評論争」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说法。在1960年代提出了「改新否定论」,例如原秀三郎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大化时期的改革本身是由《日本書紀》的编纂者虚构的,应该否定它。比如「改新之诏」与奈良时代的《养老律令》的条文几乎完全相同,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

1977年,当改新否定论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时,鎌田元一在《評的成立与国造》一文中表达了对大化改新再次予以了肯定,此后「新肯定论」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1999年,在大阪难波宫遗址发现了刻有戊申年(大化4年・648年)」的木简,证实了難波長柄豊碕宮的存在。新政权建造规模空前的皇宫属于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一部分,难波宫遗迹的发现从考古学上证明了改革的存在。2002年在奈良县飞鸟石神遗址发现了刻有「乙丑年(天智4年・665年)」记载着「三野国ム下評大山五十戸」的木简,证实了在庚午年籍编撰之前存在評制,这些考古学的成果也进一步强化了 "新肯定论"。

「評」是一种日本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律令制时期,是「国」管制下「郡」的前身。随着大宝元年(701年)《大宝律令》的颁布,「评」才改为「郡」。但对于「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也有不少议论,一方面认为在大化改新后不久在孝德天皇时期设置了评,另一方面认为在「国造」的「国」逐渐崩溃之后,历经孝德天皇、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后,评才开始设置起来。

影片

【日本简史第四期】全面效仿隋唐,日本历史新篇章!大化改新!

參考文獻

  1. 大化改新,new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