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孫悟空的身世與流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齊天大聖 |
大聖歸來:孫悟空的身世與流傳自古至今,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形象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西遊記》中的第一主人公,孫悟空出面收拾掉了取經路上的大部分妖魔,他火眼金睛,善識妖魔;本領高強,無往不勝;忠心耿耿,匡正伏惡;歷經險惡,而赤子之心不變。毛澤東曾寫出「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詩句來表達對它的喜愛。[1]
但是,當代的影視改編卻使觀眾距離原著小說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西遊記》中悟空形象的本意與隱喻今人已不甚了了。
歷史上確有其人的「釋悟空」
關於悟空的身世,《西遊記》第一回說:「花果山山頂有一塊仙石。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這個仙石成猴的理由其實等於在小說中懸置了猴子的身世。
小說家語焉不詳,引出後世一片猜度之議。《宋高僧傳》中曾記載:在唐朝,真有一位高僧名叫「釋悟空」。這位悟空高僧本是京兆雲陽人,俗名叫車奉朝,是後魏拓跋氏的遠親,非常聰明,而且在老家十里八鄉以孝悌聞名。當時正值開元盛世,有一個西域國願意歸附大唐,遣使到長安朝覲,同時也邀請大唐派人回訪。第二年,大唐派了張韜光以及其他四十多個官吏上路了,其中就有左衛徑州府別將車奉朝。到了西域這個國家後,唐使完成使命回去了,車奉朝卻因病留下了,病得很重,病中他發願,只要能康復就出家為僧。結果病真的好了,他就投了西域法師舍利越摩為師,法號悟空。但是落髮後的釋悟空想家,師父舍利越摩同意了,並親手書寫了一夾經文以及一枚佛牙舍利贈別。釋悟空路上走到睹貨國,遇到一片小海,釋悟空剛走到南岸,大地就開始搖動,陰雲密布、暴雨如注,閃電齊發還夾帶着冰雹。這時聽到有商人說,龍神發怒了,肯定是你們誰偷帶了佛舍利這樣的奇珍異物,帶了就趕快投于海中。釋悟空連忙向龍神懺悔,幾個時辰後,雨雹才停。在龜茲的蓮花寺他又遇一位法師善於傳譯,悟空就把攜帶的經文拿出來請他翻譯,譯好了才回到長安,被皇帝安置到躍龍門使院,一直到「退休」。 釋悟空的經歷與孫悟空頗有一些相似,但更像是悟空與玄奘故事的合體。至於悟空到底何來,文壇上兩位重量級大師魯迅與胡適也爭吵了一番。
魯迅和胡適論證孫悟空「國籍」
1919年「五四」之際,魯迅先生在寫雜文之餘也考證了孫悟空形象的原型,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孫悟空形象系正宗「國貨」,應是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淮泗水怪「無支祁」(又說「巫枝祇」)。無支祁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號稱「千古第一奇妖」,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無論是搏擊跳躍,還是快速奔跑,他都非常迅捷,常常是眨眼之間就看不見了。
傳說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很惱怒,召集群神,最後由禹手下的猛將庚辰揮舞方天戟,制服了他。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於是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
這只比好萊塢電影中的大猩猩「金剛」更威猛的猴像妖神,第二次出現是在北宋的《太平廣記》中,書中記載楚州刺史李湯偶然間把鎮壓無支祁的鐵索搬動,結果驚浪翻湧,在鎖鏈盡頭冒出來一隻五丈高的巨獸,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蹲踞在地上的姿態十分像猿猴,但是兩眼緊閉着,從眼眶、鼻子、耳朵等七竊處水流如泉,口中涎沫的腥穢,使得人們都不能近前。巨獸蹲了一會,伸長脖子伸了個懶腰,正當人們仔細觀察時,它突然睜開雙眼,目光如電如炬,環顧四周,看到有人,立刻顯出將要暴發狂怒的樣子。岸上眾人見狀不妙,奔走逃亡,無支祁才又徐徐入水而去,不再出來。
胡適1923年在《<西遊記>考證》一文中與魯迅唱起了反調,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胡適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找到了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話中最著名的猴子,是風神和母猴安闍那之子。據說,哈奴曼剛出生時,見到太陽,以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為了使太陽免遭不測,天神急忙以雷霆擊哈奴曼之顎,哈奴曼因而又被稱為「其顎被擊者」。相傳,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手持虎頭如意金棍,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他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他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哈奴曼善於騰雲駕霧,聰明非凡,其面容和身軀還可隨意變化。又有說,哈奴曼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動山嶽,可捕捉行雲,可倒空江海。它還曾經被吞入一個老母怪的腹中,在裡面變化後又從老魔的耳朵里鑽出來。哈奴曼最有名的功績是施展法力,進軍楞伽島,打敗了十頭魔王羅波那,幫助羅摩王子救出心上人。 神猴哈奴曼在印度教中的地位很高,至今在印度新德里還有兩尊數層樓高的巨大哈努曼塑像。托哈奴曼的福,猴子在印度是最囂張的動物,在大城市裡可以通行無礙,即使偷吃路人或小販的香蕉、水果,也無人敢惹。
悟空的夫人不是紫霞
或許,無論是無支祁還是哈奴曼都或多或少影響了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角色的形成吧。早在小說《西遊記》形成之前,就有很多關於妖猿和取經的故事,孫悟空的形象與性格也隨之不斷演變。 眾所周知,唐朝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真實事件是所有《西遊記》故事的歷史出發點,但《大唐西域記》中並沒有孫悟空,也沒有猴子。孫悟空直到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才正式登場,說的是西行取經的法師遇到了一個白衣秀才,秀才攔住法師問他是不是取經,並說:「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法師說:「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法師當時就改稱秀才為「猴行者」,「行者」在佛語中指的是出家而未經過剃度的佛教徒,法師遂與「猴行者」同赴西天。孫悟空偷蟠桃、偷人參果等主要「劣績」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大都有案可查,這個「猴行者」多半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最早雛形。
元朝楊景賢六本雜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更奇妙,悟空原來有一個大家庭,還有髮妻。劇本中,孫悟空一上場就有一段自我介紹:「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嶽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擾,七冥北斗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這段帶着吹噓與炫耀的話在後來的小說《西遊記》中也經常出現。孫悟空還有弟兄、姊妹五人,「大姊獅山老母,二妹巫枝祇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孫悟空只是「通天大聖」,「齊天大聖」是他哥,一家人「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攪海翻江」,沒一個省油的燈。孫悟空尤為過分,「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的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晴,靝石屁眼,擺錫雞巴。」
孫悟空還有一個妻子,不過不是電影《大話西遊》中的紫霞,而是一個無名的金鼎國女子。孫大聖對妻子還是很疼愛的,偷王母娘娘仙桃時,還不忘專門去偷了一件仙衣,「與夫人穿着」。這對一隻恣意狂鬧的猴子來說,在天宮裡的美酒、仙桃面前,還能想起來這麼一件事,是多麼的不易。看到悟空像八戒一樣對世俗存有各種眷戀,令人好不適應。
《西遊記》與全真教
從玄奘西遊印度到《西遊記》小說的成形,孫悟空也從白猿巨獸、秀才淫猴變遷成為忠心耿耿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功臣,文學家認為這只是一個怪力亂神的故事,人物也似有幾分扁平。但在宗教中人看來,《西遊記》中充滿了宗教的隱喻。 今天讀到各種繁本《西遊記》中,全真教的色彩非常濃厚。生活在《西遊記》成書時代的明清批評家大都將這部小說視為宣揚「金丹大道」的通俗宗教手冊。 全真教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以內丹修行為主,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要求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璞歸真,證道成仙。百回本《西遊記》中存在着大量的內丹修煉術語,如第八十五回悟空對唐僧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有學者認為這句話就出自全真教丹書《性命圭旨》。小說中還用全真教的內丹修煉「三五合一」思想構造了三個核心形象,即用悟空指「金公」、八戒代「木母」、沙僧代「黃婆」。所謂「三五合一」,即五行之中,西金、北水為一家,以「金公」指人體之精氣,南火、東木為一家,以「木母」指代人體之元神,中央的土又稱「黃婆」或「刀圭」,指人體之意念。除此以外,「元神」、「奼女」、「嬰兒」、「刀圭」、「水火」等全真教術語處處可見。明朝民間宗教中很流行演述西遊故事,佛教的俗講,道教的道情,都常用西遊喻五眾修煉之術。
蒙元初年,成吉思汗青睞全真教丘處機,稱其為「神仙」,全真大盛,社會影響很大。後來在元政權中,全真教在佛道競爭中落敗,明朝政權又重道教中的正一派而輕全真派,全真思想因此從廟堂上向下移動,流入民間,通過民間文學的面目隱晦出現。之後,在全真教基礎上形成的黃天教,主張外佛內道,該教教主李普明在創教之初就以唐僧悟空的西遊故事譬喻「大道」,其思想內核也是全真教的「性命雙修」,主張:「煉金丹,無為老祖,說玄妙,先鎖心猿合意馬,日月光中采精源,鉛汞兩家同一處,二八相合煉先天。」
悟空的宗教隱喻
孫悟空本身被看作是「心猿」的象徵,白龍馬則喻指「意馬」。在《西遊記》中,「心猿」兩字一共出現過三十三次,「意馬」則出現過五次,古人常用猿猴的攀緣跳躍、野馬的奔馳來形容心念不安分,「心猿意馬」這樣的詞常常是現在班主任教訓頑童的話。為了不讓人「心猿意馬」,所以要心有約束,於是「緊箍兒」就戴到了心猿孫悟空的頭上。約束有了還須修行,在《西遊記》中,向西遊而不是向東遊,是因為西方代表虛空,認識到空是成佛的前提,心猿西遊,就是人們修心成佛的喻示。甚至孫悟空的名字就叫「悟空」,即可以解為對「空」的覺悟,也可以將「悟」字拆開為「吾心」空。
孫悟空拿手的七十二變和「筋斗雲」也有暗喻。七十二般變化是人的心理活動,佛教中說心念一起,便可包羅大千世界,人心會有多種變相。「筋斗雲」則是「思緒翻騰」的形象說法,悟空「騰雲駕霧」就是心念在馳騁,翻個「筋斗雲」有「十萬八千里」。在中國流行的大乘佛教認為人只要悟道,可以立地成佛,所以唐僧走N久的路程去西天聖地,孫悟空一個筋斗就能到。人心一念善便在佛國,一念邪便落穢土,「筋斗雲」的里程表與唐僧到西天的距離相同不是巧合。
至於孫悟空的武器金箍棒可長可短隨心如意,則是心理活動和意念跳躍後所形成的「主張」。《西遊記》第七回中就將金箍棒稱為「柱杖」。「柱杖」通「主張」,心有主張,便可意志堅定,產生力量,才可以大鬧天宮,攪亂乾坤;可以降妖伏魔,取來真經。第五十一回中,悟空被青牛老怪的法寶收了金箍棒,登時沒了「主張」,到天上請救兵時,前倨後恭,被人嘲笑,可見丟了「主張」,行動立刻進退失據。 悟空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一路西行,歷盡苦難,是修行的必經過程,路上遇到的妖魔是人在修道時心魔叢生。佛家常說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清淨就會產生喜、怒、愛、思、憂、欲六識,也就是內心的慾念。如何讓六根清淨呢?《西遊記》第十四回,孫悟空一心一意認了唐僧為師,保護他去西天取經,路遇六個毛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六個毛賊的名字充滿了喻意,全都是佛經里六根不淨的惡果,所以孫悟空將它們一棒打殺,六根登時清淨,於是修心的「西遊」之行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很快在「蛇盤山鷹愁澗」又收服了「意馬」小白龍,「心猿意馬」都歸服了,九九八十一難後,心猿悟空已然成為「鬥戰勝佛」,西遊取經也就成功了。
《西遊記》中,這樣的佛道隱喻數不勝數,有邏輯成體系。所以人們常說《西遊記》不是一本簡單的小說,而是一部悟道之書。甚至有不少學者質疑《西遊記》根本不是一介文人吳承恩能寫出來的,真正的作者應該是一位宗教界的大師,道教中人普遍認為作者可能是全真教的丘處機道長。不過至今還未有定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