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弯嘴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弯嘴鹛
原图链接

大弯嘴鹛 画眉科 (Timaliidae),学名(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生活于山麓至中海拔的阔叶林底层,[1]单独或小群在灌木或树林下的浓密草丛活动。在落叶满布的地面,会用长而弯的喙将一片片枯叶掀开,仔细检查藏在下面的猎物,食物包括蠕虫昆虫幼虫,也摄食浆果及野果。生性隐密,遇到危险会跳到附近灌丛,躲在里面不动,无法将它赶出来,极不容易观察。飞行速度不快,也很少飞行。需要飞越溪谷时,会用力快速鼓动短圆的双翅,然后尾羽张开做长距离的滑翔,一到目的地立刻就钻入灌丛中。

以长距离跳跃的方式在地面活动,没有受到干扰的话,搜索大片地区只需极短时间。繁殖期为3月至6月,雌雄鸟共同筑巢于土壁、树根或矮树上,巢为粗糙的碗状,包围在枯叶、苔藓及蕨类间。一窝产卵2-4枚,雌雄鸟分担孵卵约14-16天,雏鸟由亲鸟共同喂食,约2周羽毛就可长成离巢。

生活习性

普遍的留鸟,生活于山麓地带到海拔2100公尺之阔叶林低层、枝叶浓密的环境。习惯单独或小群于灌木或树林下的浓密草丛中活动及觅食,觅食的方式是在落叶满布的地面,用长而弯的嘴将一片片枯叶掀开,再仔细检查藏在下面的猎物。食物的种类包括蠕虫、昆虫及幼虫,也会摄食浆果及野果。

它们以长距离跳跃的方式在地面活动,不受干扰的话,搜索大片地区只须极短时间。如果感觉有危险,则会跳到附近的灌丛,躲在里面保持不动,无法将它赶出来。飞行速度不快而且很少飞行,如果需要飞越溪谷时,则以短圆的双翅用力快速鼓动,然后尾羽张开做长距离的滑翔,一到目的地立刻钻入灌丛。生性隐密,极不容易观察到,但是它终年不断宏亮的鸣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因此这种鸟虽然常出现在许多人的赏鸟纪录中,但往往只有鸣声的纪录。

鉴别重点

  • 雌雄同色。
  • 额栗红色,头及后颈黑褐色,背部栗褐色。
  • 喉至腹为污白色,胸有黑色粗纵纹,胸侧为橄褐色,尾下覆羽为栗红色。
  • 嘴深褐色,长而下弯,脚褐色,眼黄色。

生态与生物学

栖地与习性:栖息于山区海拔 600 至 1,800m之间的阔叶树或灌丛底层,[2]非繁殖期可于更低或更高海拔 2,500m 发现其踪迹(Yen 1990)。通常单独于浓密的树林底层活动,不易观察,如察觉到有人趋近,则快速地在丛薮中逃窜而去,不作远距离的飞逃。食性:杂食性。啄食多类昆虫和植物的果实、种子(Hachisuka & Udagawa 1951)。鸣叫声:常发出类似“哇⋯霍、哇⋯霍”的叫声,鸣唱为圆润的二重唱哨音,甚为宏亮,老远便能听到。

繁殖:繁殖期在3至6月,筑巢于离地1至1.5m的土壁或矮树上,巢碗状,口径 90mm、深45mm。一窝产卵2至4枚,白色,无污斑。卵的大小为 26×19mm 。


参考文献

  1. 大弯嘴鹛简介. 自然系图鉴. 
  2. 大弯嘴鹛简介. 台湾鸟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