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彎嘴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彎嘴鶥
原圖鏈接

大彎嘴鶥 畫眉科 (Timaliidae),學名(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生活於山麓至中海拔的闊葉林底層,[1]單獨或小群在灌木或樹林下的濃密草叢活動。在落葉滿布的地面,會用長而彎的喙將一片片枯葉掀開,仔細檢查藏在下面的獵物,食物包括蠕蟲昆蟲幼蟲,也攝食漿果及野果。生性隱密,遇到危險會跳到附近灌叢,躲在裡面不動,無法將牠趕出來,極不容易觀察。飛行速度不快,也很少飛行。需要飛越溪谷時,會用力快速鼓動短圓的雙翅,然後尾羽張開做長距離的滑翔,一到目的地立刻就鑽入灌叢中。

以長距離跳躍的方式在地面活動,沒有受到干擾的話,搜索大片地區只需極短時間。繁殖期為3月至6月,雌雄鳥共同築巢於土壁、樹根或矮樹上,巢為粗糙的碗狀,包圍在枯葉、苔蘚及蕨類間。一窩產卵2-4枚,雌雄鳥分擔孵卵約14-16天,雛鳥由親鳥共同餵食,約2周羽毛就可長成離巢。

生活習性

普遍的留鳥,生活於山麓地帶到海拔2100公尺之闊葉林低層、枝葉濃密的環境。習慣單獨或小群於灌木或樹林下的濃密草叢中活動及覓食,覓食的方式是在落葉滿布的地面,用長而彎的嘴將一片片枯葉掀開,再仔細檢查藏在下面的獵物。食物的種類包括蠕蟲、昆蟲及幼蟲,也會攝食漿果及野果。

牠們以長距離跳躍的方式在地面活動,不受干擾的話,搜索大片地區只須極短時間。如果感覺有危險,則會跳到附近的灌叢,躲在裡面保持不動,無法將牠趕出來。飛行速度不快而且很少飛行,如果需要飛越溪谷時,則以短圓的雙翅用力快速鼓動,然後尾羽張開做長距離的滑翔,一到目的地立刻鑽入灌叢。生性隱密,極不容易觀察到,但是牠終年不斷宏亮的鳴叫聲,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聽到。因此這種鳥雖然常出現在許多人的賞鳥紀錄中,但往往只有鳴聲的紀錄。

鑑別重點

  • 雌雄同色。
  • 額栗紅色,頭及後頸黑褐色,背部栗褐色。
  • 喉至腹為污白色,胸有黑色粗縱紋,胸側為橄褐色,尾下覆羽為栗紅色。
  • 嘴深褐色,長而下彎,腳褐色,眼黃色。

生態與生物學

棲地與習性:棲息於山區海拔 600 至 1,800m之間的闊葉樹或灌叢底層,[2]非繁殖期可於更低或更高海拔 2,500m 發現其蹤跡(Yen 1990)。通常單獨於濃密的樹林底層活動,不易觀察,如察覺到有人趨近,則快速地在叢藪中逃竄而去,不作遠距離的飛逃。食性:雜食性。啄食多類昆蟲和植物的果實、種子(Hachisuka & Udagawa 1951)。鳴叫聲:常發出類似「哇⋯霍、哇⋯霍」的叫聲,鳴唱為圓潤的二重唱哨音,甚為宏亮,老遠便能聽到。

繁殖:繁殖期在3至6月,築巢於離地1至1.5m的土壁或矮樹上,巢碗狀,口徑 90mm、深45mm。一窩產卵2至4枚,白色,無污斑。卵的大小為 26×19mm 。


參考文獻

  1. 大彎嘴鶥簡介. 自然系圖鑑. 
  2. 大彎嘴鶥簡介. 台灣鳥類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