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悲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悲院

中文名;大悲院

别称;旧庙

建造;清顺治年间

国家;中国

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元纬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

简介

大悲院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东北侧,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寺始建於明末清初,又兴於康熙八年,盛时占地五十六亩。后因沧桑变革,几多兴废,唯余现存西院,规模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请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虚大师来津主修扩建全寺,历时五年于寺东侧陆续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群,连同园林八千余平方米。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砖绿瓦,宏伟壮观。解放后政府又重为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以作僧人生活之用。又请著名甲骨文专家,天津市文史馆首任馆长王襄先生题写篆文“古剎大悲禅院”镌刻山门之上。十年浩劫中,寺内被洗劫一空,破坏严重。“文革”过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0年开始修复工作,并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西院又叫旧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扩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是寺院的主体。殿内藏有铜制释迦牟尼佛像,还塑有大悲菩萨、倒坐观音弥勒佛天王像罗汉像等。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宝殿内曾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工艺和艺术水平很高。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穆,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1]

寺庙景观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佛祖金身像为明代铜铸,连同千佛莲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约六吨。铜像线条清晰和谐,铸工精细,堪称佛门奇宝,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念佛堂所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造像,铜色古老,塑型精美,据考为唐代铜铸,也系佛门瑰宝,国内珍贵文物。寺内还藏有铜、木、石、玉雕佛像、泥塑佛像及龙、狮、虎、豹、鸾凤等飞禽鸟兽雕像及车、棺、碑等雕塑数百余件,大多都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以来的文物,极具赏鉴考古价值。

大悲观音

大悲院是因为供奉大悲观音(又叫千手观音)而得名,庙内原有柏木雕千手观音像,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宽4米的千手观音金身像,神态庄严、姿容动人,是天津美术学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两年的时间,于1984年精心设计、雕塑而成的。新的塑像融传统佛教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于一体。在设计和雕塑过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县兴隆寺山西平遥县双林寺观音像的特点,表现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样、亲切、庄严、温柔、美而不媚等特点。在手的塑造上,改变了清代塑像从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从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现代美学的透视法,从身体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势,拿着各种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组织,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观,又不能杂乱无章。佛像左右两边手臂排成扇状,每组成一双手,其动态都有变化,都有联系,仿佛是一个慢镜头,有动态美,又富有音乐。

镇寺之宝

寺内原有镇寺之宝——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1945年由南京请来专设纪念堂供奉。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尽管顶骨不在了,但保留的纪念堂及内中的模拟塔却永远昭示铭记着大悲禅院与玄奘法师的千古因缘。

玄奘法师

大悲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殿右侧,与左侧的弘一法师纪念堂正好对称,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设置的专室。玄奘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和最杰出的佛经翻译家。纪念堂庄严大方,清雅肃穆。进门迎面供奉着高约二米的玄奘法师绣像,绣像前面供桌上的高约一点二米的莲座金色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灵骨的史实和因缘。堂内还展示着“玄奘法师生平业迹”、“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路线图”、“玄奘法师译经年代表”以及关于玄奘顶骨等文字说明资料。同时陈列由玄奘主译的部分经纶与典籍,珍存许多有关玄奘生平事略及其墓塔、灵骨等真实照片。不仅是礼拜玄奘大师的庄严佛堂,而且是了解大师生平、学习大师精神、缅怀大师业迹的形象课堂。

天津大悲禅院以名城古刹及供奉玄奘灵骨而驰名中外。而今灵骨移供于印度的那烂陀寺,但大悲禅院内的玄奘法师纪念堂,却永远昭示铭记着大悲禅院与玄奘法师的千古因缘。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李叔同名文涛,天津人,又名成蹊、岸,别号息霜。是放眼海外,以实践接受并介绍、宣扬西方文化艺术的前锋。而他的艺术才能和成就,又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诣。他在宁、沪、浙三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造就了不少艺术名家。出家后又在苏、浙、闽、鲁各地弘扬佛法、继承律宗。功德昭著,在海内外受到僧俗的尊敬和赞扬。在30十年代,夏丐尊先生有《两法师》一文,记述其事,当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纪念室设在东厢房,门旁竖挂白漆木牌,红字“弘一法师纪念室”,由老居士、故旧和惠文法师轮流照看,作为对家乡先贤的怀念,为文化艺术保存珍品供人所赏,更作为大悲禅院的光大佛法。

纪念室还有上海丁福保居士捐赠的弘一法师手书、精印线装佛典,计有《梵网经》并跋,《十回向品》、《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并跋、《佛说八大人觉经》、《地藏圣迹大观》、《九华垂迹图》、《大乘戒经》、《频伽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增一阿含等五经合印》和《李息翁临古书法》等等。丁福保居士并将其本人编著:《佛学大辞典》、《丁氏佛学丛书》以及《说文解字诂林》一并捐与纪念室,供人研究参考。

以上所记文物、书籍,还并非展品的全部,只是经过健在的居士、耆宿回忆所得。因为纪念室所有展品,在“文革”期间遭劫,在动乱中,纪念室中所有弘一法师遗墨真迹,手抄经典书册、历史文物,尽数丢失。据说有一件精妙墨宝,锁在铁柜之内,也为“掉包”盗走,坐使诸居士、耆宿苦心筹建,热心捐赠的珍品,一无所有,言之痛心!

弘一法师纪念堂复建以来,乡人多前来瞻仰参拜,国内外知名人士,也不少专程前来晋谒。法师的弟子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在公元1985、1986、1987年连续三次以耄耋之年,不远万里自星洲莅津参拜先师像于纪念堂;更将珍藏多年的先师金壳怀表送还其子李端保存。纪念堂中有广洽法师与先师的合影和相赠的书法影印件。

大悲禅院是天津市区内唯一的古刹丛林。法师的故居也临近大悲禅院,法师生于此地,学于此地,在古刹大悲禅院建纪念堂,是很有意义的。在天津的河北区内还有公元1990年在宙纬路建起的“李叔同书法碑林”,并铸有坐像;公元1992年又有“李叔同研究会”的组织。纪念弘一法师一生对文化艺术,对佛学真谛的贡献,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应是文史工作者所当致力的。

历代主持

大悲禅院的第一代住持为世高,号退居,他创建了大悲草堂。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至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曹斌(浙江人,武进士)任天津卫守备时修建了大悲禅院,并延请世高在院中传禅。世高原系文人,遂与当时天津诗人结交唱和。

世高(公元1621年——1700年)。据当时天津诗人查曦《珠风阁诗草》中的《挽世高和尚》云:塔院悬遗像,尊师双履归。香花存供养,仕女尽瞻依。旧社池莲冷,望台野鸟饥。禅床余锡杖,不肯化龙飞。诗集以编年序,该诗被编在“庚辰”年,即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这说明,世高离世,应在此年。另有诗人龙震《忧世高上人病》:“世公年八十,病极强吟诗。”又他的《挽世高上人》诗,编次均在庚辰,可知世高生于明嘉宗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正好八十岁。

当年大悲禅院有个草堂社,是个诗社,为诗人唱和之所。世高是该社的成员之一,擅长诗词。据《天津县志》所载《黄谦》传记:黄谦、张、梁洪、僧世高结草堂社。又据康熙年间津门诗人张的《绿艳亭稿》所载《刻退居诗序》记:“退居老人,性潇洒,好吟诗。读退居中诗,或托物比兴,或与人唱答,虽脱口而出,如不经意,要皆冲闲淡雅,渐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风。”可见,世高既有《退居诗》集问世,在诗词方面又有一定的盛誉,所以他才喜欢接纳诗人,并在其住地雅集,大悲院才可能成为当时天津文化活动是中心之一,这一点已被历史所验证。自世高去世后,大悲禅院就再也没有出现像世高这样的诗僧。没有再现往日繁盛的文化活动。乾隆年间,虽有了凡上人主持修寺,但他的生平和事迹不多见,仅从乾隆年间诗人汪舟的诗稿中见到一二,略留雪泥鸿爪。

了凡之后,从公元1977所发现的“节和中公老和尚塔”来看,大悲禅院也曾有过兴盛时期,也几经浮沉,惜目前尚未发现更多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先有学文法师,后有祥麟法师曾为大悲禅院住持。

祥麟法师,光绪年间为大悲禅院住持。在动荡的年代中,他主持修缮大悲禅院的殿宇围墙,邀请名僧升座讲经,并向四方宣扬大悲禅院的功德胜迹,使大悲禅院盛名复振,成为天津地区最有影响的寺院。大悲禅院中兴之后,祥麟法师不懈深究佛理,使寺庙僧人学习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故大悲禅院再度成为北方颇具盛名的十方丛林。同时在此开坛传戒,受戒僧人百名之多。

之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天津的著名居士周叔迦、靳云鹏、龚心湛、王绍贤、刘鹤龄、刘子明、赵化民、张伯龄、李唐民等居士发起“复兴大悲院”之举。并邀请倓虚法师来寺主持重新修建大悲院。

等慈法师是在倓虚复兴大悲禅院过程中,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由倓虚法师推荐,推等慈为大悲禅院住持,并代倓虚法师在天津监修大悲禅院。等慈果不负众望,律己甚严,精勤奋勉,将殿外古佛均供养到寺庙中来。并四处募捐,增置法器,使扩建后的殿堂很快充实起来。这样,大悲禅院便成为天津地区僧俗会集的重要场地了。今天大悲禅院的格局就是当年倓虚法师和等慈法师所主持修建的原来状况。当时为重修大悲禅院捐款出力的著名居士有:

周叔迦、靳云鹏、龚心湛、王绍贤、刘鹤龄、刘子明、赵化民、张伯龄、李唐民、刘元忠、阎栋臣、林耕宇、刘世铭、张杰臣等。其中王绍贤曾任上海盐业银行总经理,刘子明为大康盐业公司经理。勒云鹏山东济宁人,曾两次出任国务总理,曾在津组织居士林,为林长。龚心湛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代国务总理,1926年退出政坛,在天津经营实业。上述人物为重修大悲禅院做出了贡献,为弘扬佛法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继等慈之后,慧闲法师担任了大悲禅院住持。四十年代慧闲法师携弟子诚祥赴香港侍奉倓虚大师,即留港。

天津解放以后的大悲禅院住持为惠文法师。他是安徽太和县人,俗姓曹,名定生,又名濂溪。清光绪八年二月十六日(公元1882年4月3日)生。四岁因体弱多病,奉父母命寄名僧寺,法名仁果。九岁入蒙学,异常好学。二十岁县试,名列第七,夏季第十一。二十三岁由县官选充小学教员。二十八岁应安庆省试由优附生获选。后入京师财政学堂肄业。三十岁值辛亥革命,家贫无以为生,遂投效毫州巡防营任司书,逾年编入武卫右军旋改安武军任书记长,从此连续十五年未曾离安武军。北伐安武军遣散,赋闲后以王占元保荐曾代理南陵县长,但仅代理两月即去职。适时局不靖,逢变乱,行装尽失,仅以身免。从此万念俱灰,精神无所依托,学佛因缘由是而生。公元1927年,住北京极乐庵依三宝和尚,从此专心向佛,研读佛经。公元1933年2月能海法师在北京居士林讲经,常预法席,因有所悟,遂求能海法师为剃度,时年五十三岁。公元1934年去浙江定海普陀山后寺受三坛大戒。戒期圆满返京住东城手帕胡同净莲寺。公元1938年赴青岛湛山精舍时,有施主赠他葡萄园八亩,他说:“出家人不许有田产,以违佛制。”敬却之。五十七岁(公元1942年)、六十一岁时来天津住大悲禅院,任监院,一年后仍回京净莲寺。解放前应慧闲住持邀请仍来大悲禅院。解放后,等慈去北京,慧闲、诚祥去港,大悲禅院无人看守。惠文遂为住持。曾讲《楞严经》《普贤行愿品》若干经。他于公元1953年参加中国佛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公元1954年当选天津市佛协会主委、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佛协会理事、天津市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天津佛教协会会长。公元1959年7月10日圆寂于寺。

寺庙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悲禅院也掀开了它历史上的新篇,每逢朔望日或佛教节日,寺内香烟缭绕,人流如潮,每年接待香客和游人百万人次以上。但由于大悲禅院规模较小,远远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1995年在寺中轴线东侧建成二层楼方丈院两幢与市佛协办公楼一幢,解决办公及住宿条件。2000年底又竣工新大雄宝殿工程,殿内供奉缅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达三十吨,为北方玉佛之最。东西配像为护法二十诸天圣像,倒座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两侧塑“六圣”观音法像,突显大悲禅院为观音道场。大殿外墙刷红色涂料,台基周围环绕汉白玉栏杆,一眼望去,红墙黄瓦,玉阶丹楹,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2003年大悲禅院提出扩建规划的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和强有力的支持,将其纳入海河开发的项目加以实施。寺内自酬资金4900万元征地2.2万平方米,以作扩建预留用地。现前大悲禅院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约合六十三亩),待到整个扩建计划按照传統汉传寺院规模建成之后,大悲禅院将以更加宏伟璀璨的雄姿矗立在海河之滨,而迎接十方信众与国内外广大游客。

要事年表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公元1658~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禅院。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寺内,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住持祥麟法师开坛传戒,受戒僧众百人之多。

○公元1942年~1947年,倓虚大师重修全寺。

○公元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等人自北京请来玄奘法师顶骨至寺内供奉。

○公元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禅院,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并请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甲骨文专家、著名书法家王襄题写“古剎大悲禅院”寺额。是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协会成立,住持惠文法师当选会长,办公处设在大悲禅院内。

○公元1956年,住持惠文法师应龚望居士建议,开辟“弘一法师纪念堂”,以作纪念乡里先贤。

○公元1956年10月,中国应印度总理尼赫魯之请,将玄奘法师顶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建寺供奉。

○公元1957年,将原大佛寺(今河北区二中心小学)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移至大悲禅院,供奉于大雄宝殿内。

○公元1966—1976年,“文革”时期,院内僧众多被遣散,佛像,法器、殿堂多被毁。

○公元1979年,从静海移来明代铜铸释迦佛像至大雄宝殿内中供奉。

○公元1982年,天津市政府拨款,再重修大悲禅院,增修新山门,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公元1985年,宝菡法师升座荣膺大悲禅院方丈。

○公元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公元1987年,原大雄宝殿三尊铜佛,移往南市莲宗寺供奉。香港大光法师来津,将倓虚大师舍利11粒,恭送寺中供养。

○公元1988年,组建天津佛乐团,龚望任团长。佛乐团设在大悲院内。

○公元1993年,新加坡郑国川居士供养高1.6米缅甸玉佛一尊于寺内。

○公元1995年7月,新建二层式方丈院与市佛协办公楼落成。

○公元1996年,征用原寺后方消防器材设备厂7600平方米用作扩建预留用地。

○公元2000年底,新建大雄宝殿竣工。

○公亓2004年2月9日,圣辉大和尚荣膺本寺方丈。

○公元2006年春,大悲禅院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相关视频

守护平安 你我同行-天津市大悲院祈福活动安保工作纪实

参考资料

  1. 大悲院哪方面最灵 , 360搜索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