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珠母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珠母贝

中文名: 大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oyster
别 称: 白螺珍珠贝,白碟贝
科 目: 瓣鳃纲 异常柱目 珍珠贝科
拉丁学名:Pinctada maxima

大珠母贝别名白螺珍珠贝,白碟贝,是我国最大的珍珠贝,壳极大,一般为25厘米左右,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3~4千克,大者达10千克。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珍珠贝。

贝壳大型而坚厚,呈蝶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 [1]

外形特征

它的外形圆而稍方或近长方形,略扁平,看上去呈碟形。壳质坚实厚重,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后耳缺,鳞片层紧密,排列不规则,老年个体的鳞片常脱落,壳后缘鳞片游离状较明显。左壳比右壳稍大而凹,壳面平滑呈暗黄褐色,具有淡褐色的放射肋,但不明显,壳内面为明显外露的银白色较厚珍珠层,边缘为金黄色或黄褐色的角质,非常美丽。在较大的个体中,珍珠层的外缘与壳边缘部之间有一条黄色带。铰合部的后端稍微突出,成体的铰合部比壳长为短。韧带宽厚,脱落后遗留一凹痕,有的个体凹痕内有褶。闭壳肌痕宽大,略呈肾脏形,外侧二分之一处有一粗横褶,内侧三分之二处加宽,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明显的横纹。它的软体部较大,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极为发达,位于身体的后方,闭壳能力甚强。肛门为舌形,末端极宽圆。

识别特征:大珠母贝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贝壳大型而坚厚,呈蝶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

生活习性

大珠母贝喜栖息在珊瑚礁、贝壳、岩礁砂砾等地质海区,以足丝营附着生活。栖息水深可达200米,以20-50米为最多,栖息水温范围为15.5-30.3℃之间,最适水温为24-28℃,水温降至13℃时,基本停止活动。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雄雌异体,2龄全部达到性成熟,在成熟的个体中,雄性明显多于雌性。它还有性转换的现象,也曾发现过雄雌同体的个体。每年低温期过后,当水温回升时到20—25℃时,其性腺就开始发育,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雌性,遇到适当的刺激就能产卵。主要在5—10月进行繁殖,7—8月为盛期,当水温从22℃上升到26℃时,大部分珠母贝的性腺已经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如遇大小潮或暴风雨等海况变化的刺激,就会足使大珠母贝大量放精、排卵。10月以后性腺萎缩,生殖腺呈排空状态。成熟的卵圆形,卵径58-60微米,卵子孵化期长,从受精到幼虫孵化并附着,约需18-36天。幼虫最小的个体为264微米,最大个体为281微米。产下的卵约需16—36天才能孵化出幼体。幼体的壳多为暗黑色,由于其壳的后缘抹端突出,所以壳长比铰合部短而近似楔形,长到2厘米左右逐渐变圆,并变为黄褐色,生长鳞片明显。生长到一定大小时,生长就较缓慢,几乎是大量地分泌珍珠质,以增加其贝壳的厚度。

它属于滤食性贝类,食性较杂,饵料颗粒大达500微米以上也能摄取。食物以硅藻类为主,也包括扰足类及其幼体、有机碎屑、双壳类盘幼虫、腹面类面盘幼虫、钙质骨针和其他原生动物等。

分布范围

中国:
广东省,南海,台湾省,海南省。海南省沿海,雷州半岛,西沙群岛沿岸海域。从南海的北部湾东北部,沿雷州半岛近海南下,越琼州海峡,环绕海南省沿海直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有断续分布。
世界:
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沿岸。
分布区域:
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 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繁殖习性

最大壳长可达320毫米,体重约4.5公斤。最大年龄为12龄。它的生长速度以第一年最快,以后逐年下降,2龄全部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中雄性显著多于雌性,并具有性转换特点,也发现过雌雄同体的个体。主要繁殖季节为5-8月,当水温从22℃上升到26℃时,大部分珠母贝的性腺已经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如遇大小潮或暴风雨等海况变化的刺激,就会足使大珠母贝大量放精、排卵。成熟的卵圆形,卵径58-60微米,卵子孵化期长,从受精到幼虫孵化并附着,约需18-36天。幼虫最小的个体为264微米,最大个体为281微米。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经胃含物分析,大部分为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辐杆藻属、角毛藻属等浮游硅藻类,此外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大珠母贝属于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因数量较少,价值较高,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瓣鳃类动物不仅有可以生 成珍珠的珍珠贝,还有贻贝、牡蛎、扇贝、蚶子、江珧、文蛤、蛤仔、西施舌、蛏子、蚌、蚬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种类,是捕捞和养殖的主要对象,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珍珠是贝类的产物,有很多生活于海洋或淡水中的贝类,如鲍鱼、蚌、贻贝、江珧、砗磲等,其贝壳内外套膜的部分细胞,有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钙的作用,交互重叠形成珍珠质层。如果受到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的刺激,这些分泌物就会不断地把外来物质包裹起来而形成具有光泽的圆珠体,即为珍珠。但是珍珠产量大,质量好的,则是海产的珍珠贝,其中又以大珠母贝所产的珍珠最大,而且色美、质优、光泽迷人。

属热带、亚热带海洋的双壳贝类,在中国是南海特有珍珠贝种。其珍珠蕴藏量约占全海南省各类珍珠贝总蕴藏量的90%,所产珍珠颗粒大,色泽好,价格高,是名贵装饰品和药材,在国际珍珠市场上很为热门。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药名】:大珠母贝
【拼音】:DAZHUMUBEI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大珍珠母贝的贝壳。
【功效】:清热解毒安神镇静去腐生肌。
【主治】:用于痈疮疔疖、喉痹、丹毒,血热毒痢,温病发热者。用于心悸怔忡,惊痫、失眠症,多梦者,痈疮疔疖溃疡,湿疹。
【性味归经】:咸、苦,寒。心、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1-2克。外用:适量。
【别名】:珍珠贝、白蝶贝(《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范围狭窄,仅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海区及我国南海(海南岛、西沙群岛)。多栖息于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据说我国广东省海南岛60米水深处也能采集到这种珠母贝。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四季捕捉,捉后去肉,将壳洗净,晒干。取银白色珍珠层,研粉备用。
【拉丁名】:大珍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1.为硬蛋白及碳酸钙。套膜粘液含酸性多糖,为硫代粘液多糖(Sulfomucopolysac-charide)或硫酸化酯化多糖一蛋白质复合体(Sulfatedpolysacchari一deproteincomplex),均含半乳糖胺,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2.肌肉含氨基酸以牛磺酸、甘氨酸、精氨酸为主。其次为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门冬氨酸、甜菜碱等。卵蛋白含蛋氨酸、胱胺酸、组氨酸等。尚含钙、镁、钠、锰、氯、磷、硫、铁等。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禁捕大珠母贝,使自然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增加苗种的培育,除供养珍珠之外,尽可能地争取苗种放流,加速自然资源的恢复。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属国家II级保护动物
分布:国外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附近。我国分布于海南省沿海,雷州半岛,西沙群岛沿岸海域。
保护区:海南省白蝶贝自然保护区、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濒危因素:捕捞过度:大珠母贝是世界上生产珍珠的最佳珠母贝,我国从60年代开始逐步开发捕捞,到1982年捕捞大珠母贝达100吨,使其濒临绝种。目前,我国已开展大珠母贝及其珍珠的人工培育,种群资源得以挽救。

物种现状

50年代没有正式捕捞生产大型珍珠母贝,仅在拖网作业中偶兼捕到一些,也未进行珍珠培育。从60年代开始才逐步开发捕捞,到1982年捕捞五珠母贝 达100吨。由于捕捞过度,大珠母贝已濒临到绝种的危险。属国家II级保护动物。资源量 50年代没有正式捕捞生产大型珍珠母贝,仅在拖网作业中偶兼捕到一些,也未进行珍珠培育。从60年代开始才逐步开发捕捞,到1982年捕捞五珠母贝 达100吨。由于捕捞过度,大珠母贝已濒临到绝种的危险。


海洋艺术生灵 大珠母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