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石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石鸡

中文学名: 大石鸡
拉丁学名:Alectoris magn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石鸡属
种: 大石鸡
命名者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英文名称: Rusty-necklaced Partridge
英文名称: Przevalski's Partridge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大石鸡[1](学名:Alectoris magna)是鸡形目雉科中等体型的鸟类,雄鸟体长32-40cm,体重445-710g;雌鸟体长23-45cm,体重442-615g。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下脸部、颏及喉上的白色块外缘有一黑线如石鸡,但另有一特征性栗色线。尾下覆羽多沾黄。眼周裸皮绯红。栖于蒿属、锦鸡儿属和针茅属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黄土丘陵的阳坡、高原上雨水冲刷的黄土沟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蔷薇科植物灌丛的石山沟谷的阳坡。为广食性鸟,成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花、果实、种子、叶子、根茎和嫩芽等。动物性食物很少,主要为各类昆虫。是中国特有种

外形特征

大石鸡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下脸部、颏及喉上的白色块外缘有一黑线如石鸡,但另有一特征性栗色线。尾下覆羽多沾黄。眼周裸皮绯红。大石鸡的羽色为棕褐色,比较深。眼上方的眉纹是黑色的,围绕喉部的黑圈有内外两层,内层为黑色,外层为栗褐色,但不完整,多有断开;两胁的黑色横斑较多而密,有18条。

大小量度:体重♂445-710g,♀442-615g;体长♂320-404mm,♀330-450mm;嘴峰♂21-23mm,♀20-22mm;翅♂169-180mm,♀160-172mm;尾♂105-122mm,♀90-120mm;跗蹠♂42-17mm,♀38-42mm[2]。(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迁徙:大石鸡没有广泛的迁徙习性,但在青海高原随季节变动的垂直迁移则比较明显。春、夏随天气变暖,高山积雪融化,其分布区则向上迁移,直达雪线,甚至在4700米左右活动。秋、冬随气温下降和雪线的下移,则逐渐降到山麓或沟底。甘肃东部冬天较暖,垂直迁移并不明显。冬天积雪覆盖地面时,为寻找露出地面的食物,则到处游荡。

习性:仅春、夏繁殖季节为单个或成对活动,而秋、冬两季则聚集成群。秋天的集群较小,主要由亲鸟带领的幼鸟组成,常见5-20只不等。冬天由几个这样的小群组成较大的群体,在青海偶见有上百只者,活动于山间沟壑。由于饮水的需要,总是活动于溪谷和泉水附近。在绿色植物较丰富时,离水源稍远一些,最远可达5-6千米。

大石鸡是一种地栖性鸟类,脚健而善走。不受惊时,通常不飞。常沿山坡向上走,倘发现山下敌害,则向山上急奔,边走边叫,互相召唤,以示警戒。很少见沿山坡向下走,若发现上方敌害时,不是蹲伏不动,就是急速起飞。受惊飞走时,发出一种惊恐的叫声。飞行主要是滑翔,从一个山坡滑向另一山坡,偶尔翻越低矮的山梁,最远不超过500米。飞行中极少鼓翅,为升高高度或加快飞行速度,偶尔鼓动1-2下翅膀。飞行力强而快速,但不能持久。

昼间活动比较规律。东方破晓即高声呜叫,随之开始觅食或去水源饮水。上午10点后,停止觅食和鸣叫。春、夏两季每日饮水1次,多在清晨或上午觅食之后。由于取食鲜嫩的水分含量高的绿色植物,在春末夏初,有时甚至不饮水。盛夏偶尔增加日饮水次数。在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的秋天和干旱的冬季,则增加日饮水次数。冬天水源冻结,则啄食冰凌和积雪。春、夏、秋三季,较热的中午,躲在植物丛下或岩石的阴凉处,不外出活动,以避阳光。冬天中午,则在山坡土坎或石崖向阳处晒太阳,以避严寒。下午4点钟左右又开始外出觅食,黄昏降临即寻找过夜的地方。夜晚通常宿于悬崖陡壁的凹坑内。昼间活动情况同天气好坏相关,雨天或雪天有时一天不外出活动。在白昼短的冬天,食物难得,有时则整天奔走觅食。 具有尘浴的习性。山的阴坡,砂土质松散的地方,常留下尘浴的小砂土坑。换羽期尘浴更为常见,坑内常留有脱落的羽毛。

食性:为广食性鸟,其食物种类多种多样,且因时而异。成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花、果实、种子、叶子、根茎和嫩芽等。动物性食物很少,主要为各类昆虫

夏天的食物较其它季节丰富多彩,多达几十种植物的不同部分。随各类昆虫的大量出现,大石鸡的动物性食物亦增加,特别是蝗虫。秋天主要以植物种子、果实为主,其日食量猛增。冬天食物种类较贫乏,主要采食遗落地面的植物种子和挖取地下根茎。春天主要采食植物嫩叶和芽。幼鸟孵出二个月内主要以动物性物质为食,随个体成长,动物性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3]

叫声:叫声:一连串长长的响亮生硬的 kak声,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然后收尾。并常有双音节的kabble声穿插其间[4]

栖身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荒漠、半荒漠、岩石山坡、黄土高原、黄土山坡、以及高山峡谷和裸岩地区,特别喜欢在有很少植物生长的黄土坡和靠近农地与水源地区的黄土沟谷地区最为喜欢。喜栖于蒿属、锦鸡儿属和针茅属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黄土丘陵的阳坡、高原上雨水冲刷的黄土沟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蔷薇科植物灌丛的石山沟谷的阳坡。通常避离阴湿、灌木丛生和蒿草浓密的景观带。除饮水、取食外,很少到山顶或沟底活动。

生长繁殖

大石鸡的繁殖期为4-5月,为单配制,发情期间天刚亮就开始鸣叫。通常营巢于石滩处、悬岩基部、山坡和沟谷间的灌丛与草丛中,也营巢于黄土狭谷两岸悬崖的洞穴中。它的巢极简陋,也甚隐蔽,主要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7枚,最多可达20枚,卵的大小为40-43.6×30-33.5毫米,卵重20-23.7克。孵化期为22-24天,雏鸟为早成性,雏鸟绒羽为淡褐色,先孵出的雏鸟并不离巢,直至一窝雏鸟全部出齐,才跟随亲鸟活动。

从青海高原到六盘山地区,大石鸡的繁殖期不相一致。从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下降,年均温和降雨量的增高,其繁殖期亦随之提前。在青海高原,通常三月底到四月中开始配对营巢,三月底即可见成群的石鸡。六盘山地区,通常三月初到三月中开始配对营巢。

一到繁殖期,雄鸟极为不安,整天奔走鸣叫,其声响彻山问。为占据巢区和争夺雌鸟,雄鸟间常发生凶猛的格斗,在山间常可听到其格斗声。在整个繁殖季节,一雌配一雄,非意外情况,其配偶关系始终不逾。保卫巢区雌鸟的任务,由雄鸟承担,常见单独活动在巢区及其附近。故在繁殖季节,雄鸟遇害频率较高。倘原配雄鸟遇害,另一只雄鸟可顶替其位置。

巢通常置于石山或黄土沟壑的悬崖上的凹坑内,有时也在人迹罕到的黄土沟沟沿上和山坡植物丛下。无论选择何种生境作为巢址,其一侧总有依靠,而上方总有植物丛、垂岩、垂伸土崖作为掩盖。巢址避离阴坡和水沟。巢十分简陋,利用天然凹坑,稍予加工,铺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植物的茎、叶以及少许自身的羽毛。巢无内外径之分,稍呈椭圆形。

大石鸡配对营巢后不马上产卵。产卵均在上午,一天或两天产一枚。卵呈淡乳黄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褐色,或褐色斑点。雄鸟动情时,垂下外侧翅膀,触及地面,稍上提收拢内侧翅膀,整个身体稍向外侧倾斜。内侧胁部具横斑的羽毛蓬起,其横斑十分鲜明,蓝灰色的羽基十分艳丽。头稍后缩,面部和颈部羽毛蓬起;鲜红的嘴,面部饰纹,项圈完全显露。抖动外侧翅膀,从雌鸟侧前方,急速绕雌鸟一周。当雄鸟内侧触及雌鸟时,雌鸟蹲伏,达成交配。

着淡褐色绒羽的雏鸟,出壳后即能站立行走,但先孵出者并不离巢,直至全部出齐,才由亲鸟带领离巢。当雏鸟尚留在巢内时,惊飞的雌鸟并不飞远,落在附近发出沉低的急促叫声。当巢中小鸟听到叫声,则向巢的四周钻,有的钻到未孵出的卵之间,有的钻到巢内铺垫下。雏鸟出齐后一、二天就随亲鸟外出觅食。育雏由双亲共同完成,雌鸟较雄鸟更关心雏鸟。幼鸟取食时通常由雌鸟担任警戒,站在高处,十分机警。幼鸟既使羽毛丰满,也不离开双亲,直至第二年春天繁殖季节到来,始离开亲鸟。

大石鸡发现空中袭来之敌时常蹲伏不动,以和环境十分协调的羽色,使其免于害。带领雏鸟的成鸟一旦发现敌害,一是带领雏鸟急速奔走,二是腹部贴伏地面,耷拉下一侧翅膀在地上扑打,把敌害引向自己。以使雏鸟有充分的时间藏匿。当发现雏鸟已藏好,就突然起飞,往往使敌害扑空。雏鸟藏匿的本能绝佳,转眼就不知其去向。卧于巢中的雌鸟发现地面敌害,往往不动,或悄悄地离开巢一段距离突然飞走,很少从巢中直接起飞[5]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东北部至中国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青海东部至甘肃祁连山脉海拔1800~3500 米的山地及丘陵地带[6]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中国甘肃东部和宁夏西部某些地区大石鸡的数量尚比较丰富,但个别分布数量相当少。例如庄浪,在这一地区大片丘陵尽垦为农田,生境已被破坏,加情的狩猎,其数量大为减少。为保护资源,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大石鸡的分布区域狭窄,由于过度猎捕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的生境条件的恶化,导致数量下降很快,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7]

视频

野外实录黄土沟壑里的大石鸡

野外实录黄土沟壑里的大石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