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石鴴 |
中文學名:大石鴴 |
大石鴴 眼睛: 大。嘴: 黑色,嘴基部有黃斑;腳: 暗黃。
虹膜: 黃色
模式產地: 澳大利亞。
形態特徵
體大(53-57cm)頭亦大,頭黑褐色具顯著的白色眉紋。頦和喉白色,顎紋黑色,就像位於嘴邊的八字鬍。 上體橄欖褐色,微具細的暗色縱紋。小覆羽上有黑色和白色帶斑。下體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色。飛翔時僅外側3枚初級飛羽具白色橫帶,內側初級飛羽黑色或白色。尾橄欖褐色,中央1對尾羽黑褐色,微綴淡色斑點。 下體主要為白色,前頸和胸淡灰色,具細的暗色縱紋。尾下覆羽皮黃色。
生態習性
羣體成員可以相互扶持,從而避免遭到其他獵食者的襲擊獵殺。在夜間和黃昏成對活動,白天躲藏在無干擾的隱蔽地方。
叫聲:憤怒時發出響亮的嘶叫聲;告警叫聲為響亮的see-eek聲;並常在夜裡發出兩三個上揚音符的粗野哨聲。[1]
棲息環境
於海濱沙灘、岩礁和海邊紅樹林地區,是一種海岸鳥類。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3-4月或8-12月,隨地區而不同,雌雄成對繁殖。性成熟的雌性一窩僅能產卵一兩枚。
營巢: 不擅長築巢,於海邊潮水線以上的沙石地上或沙灘上,稍稍扒一淺坑即成。
卵: 乳白色,大小為60-69mm×43-47mm。上被有褐色、黑色或灰色斑點和斑紋。[2]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冬鳥至中國西南、海南島及東南亞。
分佈狀況:在中國罕見。於海南島及雲南西南部及南部(騰沖、潞西、西雙版納)有記錄。[3]
保護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視頻
視頻:
斯里蘭卡 大石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