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菊头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菊头蝠

来自 好看视频 的图片

中文学名:大菊头蝠

拉丁学名:Rhinolophus

luctus Temminck,1834

别 称:多毛菊头蝠;

绒菊头蝠; 毛面菊头蝠;

台湾大叶鼻蝠;羊毛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翼手目

科:菊头蝠科

属:菊头蝠属

生活习性:喜单个物种

栖息于小型洞穴内,

食昆虫

大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luctus),别 称:多毛菊头蝠;绒菊头蝠; 毛面菊头蝠; 台湾大叶鼻蝠;羊毛蝠 ,是一种大型的菊头蝠科蝙蝠 ,身体被毛细长而软,略卷曲呈绒毛状,毛色棕褐或烟灰褐色,毛尖略带灰白色 。我国有3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印度、尼泊尔、越南也有分布。大菊头蝠虽然为广布种,但其经常是独居或成对生活,数量稀少 。以昆虫为食 。 [1]

大菊头蝠形态特征

大菊头蝠 为国内体型最大的一种菊头蝠。体长75-85mm,前臂长660-730mm。马蹄叶发达,覆盖鼻吻部,两侧不具小附叶。鼻孔内外缘突起,并衍生成杯状的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使鞍状叶呈三叶形。连接突先端低而圆,始于鞍状后面甚下方,顶叶狭长,呈舌状。体毛细长柔软而卷曲,毛色棕褐或烟灰褐色,毛尖隐约有灰白色,形同霜 。

头骨狭长,矢状脊发达,腭桥长大于上颊齿列长的1/2,颞窝相对较小,鼻囊高,鼻后窝较深,眶间部狭。牙齿均小,上颌第1前臼齿甚小,位于齿列之中。翼膜不甚延长,第3指的第2指节之长不及第1指节的1.5倍。第3、4、5掌骨依次略长 。

大菊头蝠分布范围

中国为次要分布区 。国内见于贵州 ,杭州,安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国外见于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 。

大菊头蝠生境习性

大菊头蝠 栖息于岩洞中,常与其他种菊头蝠和蹄蝠共处一洞,但总是单只独挂在洞顶壁上,而且大多数离洞口不太远的较亮处。在江西遂川捕获的1只,其悬挂处仅距地面不足3m高。据在浙江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观察记录,若不受惊扰,很少迁洞。在海南五指山的标本来自原始林缘的茅草坡上空,当时它们正在两三只结群飞翔觅食,不时在树枝上倒吊者停歇。在安徽1月采到的雄体阴囊较大,睾丸5×3.5mm。食虫 。

大菊头蝠下属亚种

在我国有3个亚种,即分布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的华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分布在云南的喜马拉雅亚种(Rhinolophus luctusperniger)和分布在海南的海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spurcus) 。

大菊头蝠种群现状

各地的数量均很少。种群非常小,占有面积有限,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蝙蝠的栖息地(如洞穴、皮弃矿洞等)易受干扰 。一些山洞被开发为旅游点。农民为了收集蝙蝠粪和吃蝙蝠肉,在洞内烟熏或网捕,致使它们不是离洞而去就是被捕杀。

此外,杀虫剂的应用也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化肥农药的使用威胁蝙蝠种群数量。通过富集作用,蝙蝠体内累积化学农药等有害化学成分,导致蝙蝠繁殖低、生存能力受到影响 。

大菊头蝠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近危NT 。 未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大菊头蝠保护措施

大菊头蝠 保护已知的栖息地,禁止任意在岩洞区采石料、开发岩洞作他用。减少洞穴探险活动 。在进行洞穴旅游开发时, 首先进行评估 。对其周围施喷杀虫剂也应加节制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鉴于其分布的特点,在有本种分布的主要地区,地方法规应予特别考虑保护措施 。

大菊头蝠经济价值

捕食昆虫,但分布区小,数量不多,因此意义不大 。

参考来源

  1. 大菊头蝠,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