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车村 |
大车村隶属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历史上,大车村人尚武崇文,人才辈出,并留下一段段历史掌故,散失在村内的大街小巷里。但随着年代的久远,大车村很多年青人已不知道村中厚重的历史,为此,大车村委组织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合力把大车村悠久的历史挖掘出来,整理成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并同步规划兴建综合文化会堂,将村中历代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史迹全部展示出来,从而拨动大车青年人的历史记忆,更好地传承、尊重历史。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大车村
面积:2146.5亩
地理位置: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
人口:1204人
基本概况
大车村位于南朗镇政府西北偏北方,距约3公里。地形呈似长方形状。村委会辖区面积约2146.5亩,现有农田面积约430亩。现大车村委会辖下湖溪里村民小组。至2010年底,户籍人口1204人,共427户,其中农业人口978人,外来人口3840人。位于村西北面的蒂峰山,山上建有清代古迹石仔庙,凡初一、十五及重阳节,附近村民多到此山登高游览,近年来更吸引中山市各地群众前来烧香拜佛,是大车村一标志性旅游景点。
人文历史
开村八百余年历代人才辈出 大车村开村距今已879年历史,始祖来自珠玑巷,世代繁衍至今已是29传人。历代,大车人尚文崇武,才子名人辈出,仅宰相就出了3个、状元有18个之多,并留下了蒂峰公园、林氏大宗祠等著名的古旧建筑。据大车村老一辈人介绍,过去,大车村的林氏大宗祠延伸到南溪祖庙门口的一段路子,更是树立了长长一排高中科举的花岗岩石碑,向后人显示显赫家世,光宗耀祖。到了新春元旦传统节日,村中威望高的族人,便把历代“进士”、“文魁”、“举人”、“武魁”等大型横匾,搬到村内的20间祠堂里悬挂一段时间,从而教育后人承前启后。但历经多次政治的洗劫,这些宝贵的文物大部分被拆除,仅有一小部份石碑、牌匾“抢救”保存了下来。
飘泊纪实
到了近代,大车村还涌现了硕士、科学家、抗日英雄等杰出人物一批,他们有的已去逝,有的尚健在,大车村人并没忘记他们,眼下,在大车蒂峰公园,就专辟出“诗书画廊”陈列他们的事迹。 大车曾出现两次“打工潮” 历史上,大车村曾出现两次打工潮。第一次是清朝末年,大车村一些村民饱受封建社会的剥削,纷纷出卖劳力,甘愿被“卖猪仔”到美国、马来西亚、秘鲁等地当苦力,这次打工潮出外的大车青年,绝大部分随着“饭碗”定居当地,并开枝散叶,于是,大车村又成著名的侨乡。
大车村第二次打工潮出现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饿殍遍野,大车村一班青年为求得温饱,便投奔唐山、上海、武汉等地打工又或投资小本生意,并在当地落叶归根,于是,早期大车村又成了一条“打工村”。据大车村一些老人家说,这次打工潮出去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是去了唐山修建铁路,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与唐山铁路结缘?很多老人家已说不清这段历史细节了,因为这班青年出去后,仅得一位铁道工人告老还乡,而且回乡不久便去世了,因此,关于这段历史,即使是大车最老的“族长”,也知之甚少。 “九旬长老”被历史感动编写村史 大车厚重的历史,感动了村中几位已过九十岁的“老族长”。这几位老族长分别是93岁的林启汉、91岁的林华章、90岁的林信财,他们先后当过老师或是村干部。多年来,他们眼看大车的历史掌故散失在大街小巷里,但随着老一辈纷纷仙游,这些历史掌故也将随之“入土”,深感可惜之余,便不顾年迈,多年义务执笔,从老一辈身上采写、抢救了大量村史。
经济发展
到了近年,随着这几位“老族长”年事已高,日显力不从心,便又找到林玉明这位退休医生“接笔”,续继把面临断层的历史接驳好。采访中,林玉明告诉记者,大车的先人奋发图强,开拓精神可嘉,这使他很感动,为此,退休之后,几乎所有时间,他是在编写村史。林玉明说,他还有很多历史题材有待挖掘,例如大车的民间艺术、体育、教育等,为此,他将逐步系统地把这些史料编写出来。此外,为了把大车村的历史介绍到海外,林玉明还经常向《南朗侨刊》供稿,从而让更多海外华侨认识大车。 规划兴建综合文化会堂展示历史 “大车村有三分之一是华侨,并经历了红色年代的激情岁月和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但村中很多年青人出外打工或创业,对村中厚重的历史了解不多,为此,村政府除组织几位‘老族长’编写村史之外,还规划投资兴建综合文化会堂,将村中历代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史迹全部展示出来。”在大车村政府,许燕琼书记告诉记者,规划兴建的大车综合文化会堂集文化娱乐、办公、展示于一体,拟定占地1500平方米,预计投资150多万,预期明年动工。综合文化会堂竣工之后,村政府将以图片、文字、实物的形式,把大车800多年历史展示出来,从而带给村民不同时空的记忆体验,而大车村又从另一个角度,保留住了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从而拨动大车人更好地传承、尊重历史 。
乡土古迹
位于南朗的大车村,一个历经了800多年沧桑的村子,在历史的尘烟中,这个村保留了小口大肚的古井,明末清初的百米城墙,30多座华侨“西装屋”。
当然,还有村民数百年来依靠的后山6.87公顷林子,这片林子在这村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村里9成多的人都姓“林”,人们觉得毁林等于毁自己。
如今林子郁郁葱葱,成为我市保留原有树种最多,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的山林之一。
现代田园村庄依山而建
虽然已到了11月,但是南国的空气中还夹杂着挥之不去的燥热。大车村外却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该村周边的晚稻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割时节。
在111 省道 (从城区往南朗方向)的左手边,座东北而面向西南,写着"大车"两字的两座牌坊,并行地矗立在公路边,这是该村通往外面的2个出口。靠着公路边的建筑,是一溜小别墅,有的外形还是时髦的"白宫"状,和古村好像扯不上关系。
但是,穿过牌坊,再走百米笔直的村道,一个左拐后,便进入村里,可见到宽阔的村道上,半边已经被村民用作晒谷场,稻谷被摊得薄薄一层,接受着阳光的烘烤。极目远眺,村边的田里,还有好几片金黄的稻子正在收割,打谷机发出欢快的"哒哒"声。
我们穿村而过,来到村子西后侧,车在一片大榕树下停住。下车一抬头,便是一座山,山边有几棵数十米高的大树笔挺直立,茂密的枝叶垂下来,在路边就触手可及。透过大树的缝隙往林子深处看,里面乔木、灌木、青藤、枯叶连成一片,黄绿交错。
不需要去找向导,榕树下休憩的老人就主动上前来,告诉我们,这片山便是村中的风水林。而村中的最长寿者94岁的林华章,也在老人堆里,耳聪目明的他便成了我们第一个讲解员。老人告诉记者,整个风水林呈扇形,正好环抱住了村庄,不仅抱住了村里的房屋,也抱着村里的田地。
山中流清泉浸润村民
站在路边,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一伸手,摘下一串果子,青色的,小指头大小。"这叫山柚金,可吃的"。话音一落,一位推着单车的阿姨就停了下来,说了句:"一听就知道在农村长大的。"于是,这个林阿姨就爽快地说开了,说这个林子里有野葡萄、山柚金、柠子这些野果子,都是小时候和玩伴爱吃的,林阿姨还说,她小时候从不抓药吃,有点小病小痛的,父母到这山里转一圈,采点草药煲水喝或者冲凉,病痛就消失了……
林阿姨很快想起她的正事--打水。顺着林阿姨的手指方向,只见几位村民用摩托车运水从山涧出来。寻声而去,只见风水林的山脚下,有一口圆井,井口要低路面一些,可以沿着台阶而下,井边放着一个打水的小铁桶,井沿上刻着"活泉"二字,并有告示,不准人在井边洗面、洗脚。
林华章老人告诉记者,村里面早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不喜欢自来水中消毒液的味道,饮用、做饭还是从井里打水。这井里的水,汩汩而来,长年不干,正是从风水林的山缝中流出的。逢大旱年,井水也被用来浇灌水稻、蔬菜。
野果藏山林树叶也爽口
登山的路,就在水井头上。山林里的树木多数比碗口大些,没有特别的大树,但是,里面的树木却很密集,而且伴着灌木,蕨类,青藤,一片青郁。特别值得一说是,这里的藤有的像手腕粗,已经枯黄,缠在树上就像秋千,一摇便荡来荡去,而有的藤却仅有指头粗,紧贴着树干往上爬,绕了一圈一圈,这景象正是山歌里唱的:"缠到死,死也缠"。
据悉,这片林子主要的树木是红车,但又野生着榄树、铁冬青、白颜这些树,可以说是乔木、藤本、灌木、蕨类、苔藓组成的一个较完备的生态系统,如果能配上些动物,就更完整了。没走多远,却看见一片灌木绿叶子上,白花花一片,什么呀?鹭鸟的粪便。
走在山里,和别的林子相似,能看到蜘蛛、蝴蝶、蜥蜴,但更大的乐趣真的如林阿姨说的--野果子。在山上,你只要认真找寻,真的不时能发现绿的、红的、青的小果子,林业人员告诉我们,这可吃,那也可吃,这可忙坏了我们此行的摄影,他一边用镜头记录一边品尝,忙得不亦乐乎。如果你实在没发现野果,也没关系,这山里还有一种树叫竹节树,它的叶子也是可以吃的。这山里的竹节树齐人高,摘下一片嫩叶放嘴里,细细嚼来,味道酸甜酸甜的,就像吃青苹果。
木秀于林遭遇两次劫难
山中的树木为什么不像别的风水林树木那么粗壮呢?94岁的林华章老人一声长叹。
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是南宋年间从福建迁居而来,在此繁衍生息了800多年。村里原本都是姓林,林木成荫的后山便成了寓意"林氏家族根深叶茂"的福地。数百年来,祖宗立下规矩,只可上山采药捡枯枝,不得砍伐山中任何树木。
在林华章的孩童到青年阶段,风水林对他来说都有些神秘,因为林中很多大树,有的三四个人都抱不过来,而且鸟兽出没,村中"阿公"也不让人去打,村里的老人去世,也绝不敢安葬在后山。
在林华章老人近百年的记忆里,林子遇到过两场劫难。
第一次是抗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入侵。林华章说鬼子军队的驻扎地就在村附近。一天,一批日本兵进村,看到谁不对他们鞠躬,上前就一拳,然后要求村民把风水林的树砍下一大片,用来给他们做马圈。那时大大小小的树木被砍去了差不多一半。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上级下达任务,要大车村大量提供木炭。林华章记得的细节是,当时村里人并不愿意砍伐风水林,动作很慢。于是,上级政府就组织了其他村镇的群众来砍树。砍下树后,就在后山山脚下起窑洞烧炭。这一次风水林遭遇了彻底的劫难,稍大点以上的树几乎被清光。
风水林被毁后,村民仍然把后山作为自己的风水宝地,善待这里的草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树木又生长起来了,并且保留了许多的野生物种。
百米城墙曾卫戍村落
风水林作为大车村的天然屏障,数百年来护卫着村子。我们走在村里,惊奇地发现,除了后山的山林外,村里在其余3面都焊接了铁栅栏,村口的两个牌坊下,还设立了保安亭。
村治保主任林国为说,村委的理念是要用治理小区的方式治理村子。大车村除了封闭管理,还要求村民房屋不得出租外人,村里不设厂房。林国为说,这种固守家园一方净土的方式,得到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因此比较周边的村落,大车村这些年发生盗窃等治安案件是少之又少。
在村委会干了50多年的老村干部林润卓补充说,对村居的保护一直有传统。在村周围安装铁栅栏之前,村子的三边就种上簕 竹。竹子一排排,身上长刺,就成了天然的围墙,可惜上世纪90年代末竹子开花,而后几乎枯死。如今记者在铁栅栏的边上,还能看见几株稀疏的竹子。
林润卓说,老祖宗也用围墙保护过村庄,他带我们来到村的西北侧,在一座叫"拱北"的大门下,记者看到一段百米长的泥墙,泥墙高约2米,厚有半米,黄褐色,上面已经爬满了榕树的小树根,用力去推,浑然不动。林润卓说,目前没有确切史料记载城墙的年代,但听说是在明末清初时夯土而成,到了解放后,城墙内还有两门铸铁炮,村里称"猪母雷"。
林业专家对古墙的结实程度也大为赞赏,但是看到墙身布满树根,有些担忧这些榕树根大了之后,会毁坏墙,建议村干部在古墙边改种其他树种。
华侨旧屋穿"西装"中国心
在村中央,我们发现在一群别墅洋楼的包围中,坐落着几十栋"西装楼"。
林国为介绍,这些楼,多是解放前漂洋过海的华侨所建,结合着中西风格,亦中亦洋,故村民们称之为"西装楼"。这些楼一度充公,后来落实政策又分回给了业主,如今,这些楼要么空置,要么是华侨亲属后人居住。大大小小,在村里保留下30多座,也恰好成行成排。
乍一看这些楼房,大多在风雨中出现了外墙脱落,门窗凋零,斑斑驳驳。墙上依稀可见红色大字"要斗私批修"。可看仔细了,巨大的大理石柱子,弧线型的阳台栏杆,楼顶像皇冠样的石块,窗棂、门楣、墙边,凸显的梅花、马、鹿、菊这些动植物雕刻,还有难得见到的趟拢门--破败中也显示着这些楼的昔日荣光和建筑风格的婀娜多变。
这些楼虽然夹杂了很多的西式风格,但是大门的上墙面,总会题写着一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唐诗宋词里的名句,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开门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林国为说,对这些西装屋,村里一直在尽力保护,时不时会通知业主回来维修。实在不行,村里也出力维修。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老房子不知能否再飘摇下去。
小口子古井"肚"大50㎡
和大多数村一样,大车村也留有祠堂。眼前的2层高的林氏大宗祠已经弃用,传统的岭南建筑,大柱子厚门板,带拱形的窗,窗上镶着玻璃,但"林氏大宗祠"几个字依稀还在。林润卓告诉记者,这个祠堂解放后,就被用作村公社办公室,而后也办过学校,后来又做了村委会办公室,近两年才弃用。林润卓很喜欢祠堂侧门的一块石刻,上面刻着四个字"复我光荣",他觉着这几个字很有精神,看了很来劲。宗祠旁还有碉楼,也叫更楼,这是村里当年最高的建筑,有看家护院的"碉堡"作用。
我们在村中兜兜转转,转入一个小巷里,但一转弯,巷子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一片10多平米的空地。见空地中央,有个小井口,井口直径就半米左右,可揭开铁栅井盖,伸入头一看,发现井内是个大空间,原来,这是一个小口大肚的"瓮"型水井。
林润卓说,别看这水井口很小,但是井内掏空的地方足有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大。可是,你也别以为掏这口井的时候,用了水泥钢筋等现代水泥技术,林润卓说,他也没搞清楚这井的年代,但井壁还是泥土的,该是开个小口子进入地下,然后在地下开挖空间。
瓮型的井在大车村不止一个,我们看到的是在村中心的一个,林国为告诉记者,这井在村两侧和村中,各有一口,一共三口,这些井目前已经弃用,但都保留下来,井水冬暖夏凉,夏天清凉如冰冻,而冬日则会冒热气。
镇林之宝
■红车:
红车又名红枝蒲桃,常绿小乔木。嫩枝红色,稍压扁。单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狭椭圆形,侧脉在上面不明显,在西面略凸起。聚伞花序腋生,通常5-6分枝,每分枝顶有花3朵,果椭圆状卵形,长1.5-2厘米,宽1厘米。花期6-8个月。
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区。生于次生林中。属于用材树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