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都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都督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大都督

魏晋南北朝称: "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

南宋时: 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

历史追溯: 黄初三年(222年)

代表人物: 司马懿、司马师等

大都督,为古代军事统帅。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1]

简介

大都督,官职名,曹魏所置,在黄初元年(220年)的九品中正制中,位列第一品。该官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当时的吴主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在名义上是臣服状态,因此,东吴亦随魏国官制。魏国的司马懿、东吴的陆逊都曾任职为"大都督"。蜀置中都护(李严),统内外军事。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最早出现于光和中期(约公元180年) ,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

历史追溯

曹魏初期,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魏晋以后,有"都督诸州军事"衔者,往往兼任驻在州之刺史,总揽本区军政民政。至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又恢复"都督"之称,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唐中期以后,以节度使或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遂名存实亡。

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元代之大都督府大都督,则专领"钦察亲军"。又地方军政长官,亦有称都督者。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五军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原为统辖京卫及外卫之兵而设,后来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成虚衔。清初沿袭明制,后废。

三国时期的大都督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晋书·宣帝纪》

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进号大都督、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晋书·景帝纪》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晋书·文帝纪》

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三国志·陆逊传》

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军不利"--《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

朱异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三国志·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施绩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杨故鄣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裴注《殷基通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