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饽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饽饽

[花式亮相 食博会上胶东大饽饽抢眼 来自 胶东在线 的图片]

面食:大饽饽

主料:面粉

拼音:dà bō bo

大饽饽,读音是dà bō bo。意思是方言。一种面制点心。

大饽饽简介

“饽饽”一词,来自满语,就是汉语通常所说的馒头。大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胶东大饽饽比较出名。具体分来又有海阳大饽饽、威海大勃勃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胶东大饽饽是一款特立独行的食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如今的胶东大饽饽更多地被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众多民俗活动。但是胶东大饽饽同馒头相比,通常要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它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美味可口。在胶东,白白胖胖的大饽饽是最有年味的标志性食品之一。人们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1]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小年过后胶东地区的农村陆陆续续就开始蒸大饽饽了,过大年,蒸饽饽,老百姓借以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

大饽饽制作

蒸大饽饽是个大工程,按照农村习俗正月不做面食,老百姓在整个正月里吃的都是过年前蒸的大饽饽。蒸大饽饽需要使用几十斤面粉,制作时间很长,有的家庭需要忙上一天,有的家庭需要两天。 制作大饽饽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它的做法与馒头的做法相同,可是制作过程要复杂得多。

第一步是和面。在温水中加入引子(祖辈传下来的酵母,与市面上出售的酵母相比有奇效),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融化的猪油、白糖和蛋清,再次搅拌混匀。接下来向其中加面粉,用筷子将面粉搅成稀糊状,而后盖上被子放在炕头饧发。

第二步是揉面。面团饧发以后需要经过反复揉面,通过揉面面粉变得更有筋道,这样蒸出来的饽饽才更好吃。

第三步是造型。饽饽外形的美观与否全部取决于这一步骤,因而这个阶段是最考验制作者水平的关键时候,这时巧媳妇们会拿出自己的绝活,在面团上大做文章,“聚宝盆”、“龙凤呈祥”、“石榴花开”、“玉如意”、“福寿安康”等传统造型的饽饽在她们的手中纷纷亮相,那些手巧的媳妇做出来的饽饽常常引来众人的连声夸赞,谁的水平高,谁的心思巧,此时一览无余。

第四步是二次饧发。做好造型的饽饽被依次放进大锅里,它们还需要进行二次饧发。用于饧发面团的大锅是农村特有的大铁锅,它的直径有一米开外,用来蒸饽饽再合适不过了。饧发的目的是使面团二次发酵,当面团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第五步是蒸饽饽。这一步是饽饽成功的关键。蒸饽饽对于火力的大小和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没有经验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蒸饽饽需要旺火,在大火的助力下大锅里的面团会迅速定型,而后从外向内一点一点被蒸熟。蒸饽饽时灶膛里烧的柴火通常是木柴,为了加大火力还要向灶膛里鼓风,随着木柴在炉膛里噼啪作响,大锅里持续冒出白色的水汽,很快整个厨房都弥漫在白茫茫的水汽中,伸手不见五指,与此同时,大饽饽的香气也飘了出来,那种香味直沁心脾,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半个小时后大饽饽就蒸熟了。

出锅后的大饽饽白白胖胖,带着面食特有的浓香,农村人看着锅里的大饽饽无不满心欢喜。他们把大饽饽从锅里搬出来,摆放到用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自然冷却。大饽饽放凉后妇女们会用筷子头蘸上红颜料,在大饽饽上戳上红彤彤的红点,白色的大饽饽配上那颗红点,喜庆之余更会使那些大饽饽变得神采奕奕。

饽饽有大有小,最大的饽饽一锅只能蒸一个,被称之为饽饽中的巨无霸,最小的饽饽常被孩子们捧在手里,拿来当点心吃。通常来说,饽饽在锅里蒸出了口子才算得上是上品,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些类似于广式早点中的叉烧包。饽饽开口了有个喜庆的称呼,农村人称之为“饽饽笑了”,这预示着来年大家笑口常开,生活吉祥如意。[2]

视频

食在大厨 - 胶东大饽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