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餑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餑餑

[花式亮相 食博會上膠東大餑餑搶眼 來自 膠東在線 的圖片]

麵食:大餑餑

主料:麵粉

拼音:dà bō bo

大餑餑,讀音是dà bō bo。意思是方言。一種面制點心。

大餑餑簡介

「餑餑」一詞,來自滿語,就是漢語通常所說的饅頭。大餑餑源自民間,植根於人民生活,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方式,膠東大餑餑比較出名。具體分來又有海陽大餑餑、威海大勃勃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膠東大餑餑是一款特立獨行的食品。經過長期的發展與創新,如今的膠東大餑餑更多地被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眾多民俗活動。但是膠東大餑餑同饅頭相比,通常要大三四倍,也不是單純的饅頭樣子。它以麵粉為原料,用簡單的工具,不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還可以做成活靈活現的各種動物、鮮艷美麗的花草樹木。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美味可口。在膠東,白白胖胖的大餑餑是最有年味的標誌性食品之一。人們過大年,蒸餑餑,期盼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1]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小年過後膠東地區的農村陸陸續續就開始蒸大餑餑了,過大年,蒸餑餑,老百姓藉以期盼來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紅紅火火。

大餑餑製作

蒸大餑餑是個大工程,按照農村習俗正月不做麵食,老百姓在整個正月里吃的都是過年前蒸的大餑餑。蒸大餑餑需要使用幾十斤麵粉,製作時間很長,有的家庭需要忙上一天,有的家庭需要兩天。 製作大餑餑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它的做法與饅頭的做法相同,可是製作過程要複雜得多。

第一步是和面。在溫水中加入引子(祖輩傳下來的酵母,與市面上出售的酵母相比有奇效),攪拌使其溶解,然後加入融化的豬油、白糖和蛋清,再次攪拌混勻。接下來向其中加麵粉,用筷子將麵粉攪成稀糊狀,而後蓋上被子放在炕頭餳發。

第二步是揉面。麵團餳發以後需要經過反覆揉面,通過揉面麵粉變得更有筋道,這樣蒸出來的餑餑才更好吃。

第三步是造型。餑餑外形的美觀與否全部取決於這一步驟,因而這個階段是最考驗製作者水平的關鍵時候,這時巧媳婦們會拿出自己的絕活,在麵團上大做文章,「聚寶盆」、「龍鳳呈祥」、「石榴花開」、「玉如意」、「福壽安康」等傳統造型的餑餑在她們的手中紛紛亮相,那些手巧的媳婦做出來的餑餑常常引來眾人的連聲誇讚,誰的水平高,誰的心思巧,此時一覽無餘。

第四步是二次餳發。做好造型的餑餑被依次放進大鍋里,它們還需要進行二次餳發。用於餳發麵團的大鍋是農村特有的大鐵鍋,它的直徑有一米開外,用來蒸餑餑再合適不過了。餳發的目的是使麵團二次發酵,當麵團的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第五步是蒸餑餑。這一步是餑餑成功的關鍵。蒸餑餑對於火力的大小和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沒有經驗的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敢輕易嘗試的。蒸餑餑需要旺火,在大火的助力下大鍋里的麵團會迅速定型,而後從外向內一點一點被蒸熟。蒸餑餑時灶膛里燒的柴火通常是木柴,為了加大火力還要向灶膛里鼓風,隨着木柴在爐膛里噼啪作響,大鍋里持續冒出白色的水汽,很快整個廚房都瀰漫在白茫茫的水汽中,伸手不見五指,與此同時,大餑餑的香氣也飄了出來,那種香味直沁心脾,讓人忍不住垂涎欲滴。半個小時後大餑餑就蒸熟了。

出鍋後的大餑餑白白胖胖,帶着麵食特有的濃香,農村人看着鍋里的大餑餑無不滿心歡喜。他們把大餑餑從鍋里搬出來,擺放到用高粱稈做成的箅子上自然冷卻。大餑餑放涼後婦女們會用筷子頭蘸上紅顏料,在大餑餑上戳上紅彤彤的紅點,白色的大餑餑配上那顆紅點,喜慶之餘更會使那些大餑餑變得神采奕奕。

餑餑有大有小,最大的餑餑一鍋只能蒸一個,被稱之為餑餑中的巨無霸,最小的餑餑常被孩子們捧在手裡,拿來當點心吃。通常來說,餑餑在鍋里蒸出了口子才算得上是上品,這樣的評價標準有些類似於廣式早點中的叉燒包。餑餑開口了有個喜慶的稱呼,農村人稱之為「餑餑笑了」,這預示着來年大家笑口常開,生活吉祥如意。[2]

視頻

食在大廚 - 膠東大餑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