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子西逃,督抚媾和,中央与地方谁该为“东南互保”负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片来自网络

东南互保是清末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丧失了作为中央政府的觉悟,为了维护中央权力置地方利益于不顾,导致地方督抚出于自保而做出这样的应激反应。 [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东南互保是一桩毁誉参半的标志性事件。赞同的人认为东南督抚忍辱负重,保住了中国最后一丝元气。而反对的人则认为这是列强与买办的无耻勾结,是地方对中央一次彻头彻尾的背叛。

今天我们就从央地关系和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看当年那庄悬案究竟孰是孰非。

太平天国后的央地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说央地关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一度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他手上没兵可用了。

平定发捻回苗,清政府靠的是湘淮楚系军阀。而他唯一能依靠的僧格林沁,又在与捻军的战斗中被各方势力给玩死了。

后来湘军一家独大,曾国藩为了向清政府表忠心,自动“解散”了湘军。在湘军解体后,其高层成了江南各省高官,中下层一部分回老家享福办教育,还有一部分直接在长江沿岸原地官转匪,变成了后来灭亡大清的主力之一:会党。

至此,长江以南的蛋糕基本上算是被湘系给瓜分完了。

这样一来,另外一支后起之秀淮系的处境就变得很尴尬。因为淮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才崛起的,所以在最后分割江南蛋糕的时候并没有吃到什么肥肉。可这几万张嗷嗷待哺的嘴要是不喂饱,清政府的人身安全都成问题呀!

朝廷摸了摸干瘪的荷包,默默叹了口气:只能这样了。

鸦片战争之前,国家财富,仰赖东南,东南一失,万事皆休。按理说,到了这份上,清政府也该垮台了,但他命好啊,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人的到来给清政府带来屈辱的同时,还带来了另外一笔意外之财:关税。靠着这笔意外之财,晚清又苟了几十年。

当时清政府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用这笔钱打造一支忠诚于自己的新军,然后再找机会灭了那帮乱臣贼子,重振大清雄风。第二是用这笔钱解决淮军的就业问题。毕竟江南已经被湘系瓜分了,你得另外拿出钱来安置淮军。不然人家李中堂少不得要提刀上洛,跟你痛陈利害。

清政府其实没得选,他只能拿这笔钱来养淮军。

这就导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淮军事实上扮演了中央军替补的角色,从山东到辽东,从陆地到海洋,整个渤海湾的国防安全,全都攥在了李鸿章一个人的手上。

这种情况,清政府自然是寝食难安。所以我们会发现,太平天国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特别好战。

为什么呢?因为打死鬼子除外患,打死杂牌除内乱啊!反正又不是我的人,死了也不心疼。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用的是湘军跟楚军。中法战争,用的是广西起义军延陵国的余部。刘铭传在台湾抗击日本,打辅助的是淮军、湘军,主力你猜猜是谁?太平军余孽!至于甲午战争,清政府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逼着李鸿章出战。

可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的态度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以前的热血主战变成了屈辱求和。很多人认为这种转变,是因为打了败仗,被吓破了胆。

其实真不是,老太后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再惨还能有六十年代遍地狼烟惨?那时候没吓破胆,现在倒被吓破胆了?

本质上是因为淮军覆灭,最大的私人武装没了,清政府的武卫军成了全国头号军事力量,仅此而已!既然是自己的嫡系 ,那当然得慎战了。

屈辱的朝廷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最先来搞事的是德国人。1898年,德国人借着巨野教案的由头侵犯山东,以此试探清政府的底线。山东巡抚上奏,请求予以坚决回击。结果清政府怂了,严厉禁止下面的人开枪还击。最后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山东变成了半殖民地。

清政府哪咽得下这口气呀?一怒之下,把那位主战的山东巡抚给撸了。

一看清政府这么怂,连伪列强意大利也坐不住了。他也有样学样跑到浙江搞事,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清政府再次不做人,要求地方官员好好协商,务必让呆利爸爸满意。幸亏浙江官员许景澄脑回路还算正常,顶着压力硬气了一把。这才把伪列强的挑衅给喝退。事后清政府也没说什么。

清政府这一连不负责任的操作,让江南督抚提炼出了两条重要经验:第一,那帮满人已经不当人了,他们只在乎自己手上那点中央军,根本不对地方负责。他们今天可以卖了山东、浙江,明天也可以把江南卖出去。地方政府的命运还是得攥在自己手里。第二,朝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事情砸了,没罪也有罪。事情成了,有罪也无罪。

督抚的算计

第二年,慈禧太后受了洋人刺激,公然对列强十一国宣战,结果招来了八国联军。

当时由于义和团破坏铁路电线,南方督抚对朝廷发生的事情有些雾里看花。再加上朝廷政令一日三变,发来的圣旨有时候甚至都前后矛盾,这就给了督抚们玩弄文字游戏的空间,可以截取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执行,比如“联络一气,以保疆土”。

是你让我们私下串联的呀,至于怎么保疆土,你又没有说清楚!

如果慈禧太后打赢了,那我们最多也就是信息不畅,未能深刻体会清政府的文件精神,算不得什么大罪。要是老太后打输了,我们还给你保住了半壁江山,你谢我还来不及呢。如果老太后被打死了,那抱歉,大汉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至于开战,在督抚们看来,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打赢了,死的是我的人,长的是你慈禧太后的脸。打输了,那就是李鸿章第二。所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抢在老太后签卖国条约之前,把自己跟大清切割开来,免得被老太后给卖了。

洋大人,看清楚哦,那老太婆能出卖的范围可不包括东南互保条约的相关方!we  are  friendS!

当然,有朋友也许会说东南督抚这是在卖国。可纵观东南互保章程,东南督抚其实并没有出卖任何一点国家权益,这是一份货真价实的平等条约,还真谈不上卖国。

文史君说

笔者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清政府作为中央政权要负重大历史责任。其铲除异己,刻薄寡恩的作风,让地方政府失去了对他最后一丝忠诚,你既然把我们当敌人,我又何必自作多情把你当自己人呢?其只在乎一己之私 漠视国家利益的做法,让地方上甚至不敢将外交权交付到他手上。最后才导致东南互保的发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