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武天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11日 (一) 09:57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天武天皇(日語: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のう Tenmu Tennō;631年?-686年),男,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日語:大海人皇子おおあまのおうじ Ooama no ōji[1]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簡介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藥師寺 天武天皇千三百年玉忌紀念 白鳳再建 日本法相。

舒明天皇第三子。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胞弟,參加大化革新,天智天皇即位後被立為皇太弟,但兄弟之間因皇位繼嗣問題似不圓滿。[2]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

天智天皇死後,天武遂避難于吉野,但與大友皇子弘文天皇)之間發生了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以東國為基地,在內亂中取得勝利,翌年繼位于飛鳥淨御原宮。[3]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壬申之亂

在位期間,制定了《飛鳥淨御原律令》,修纂國史,規定八色姓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頒布了爵位六十級等,形成律令體制,加強了天皇皇室權力的制度化。並實施了以諸皇子為中心的皇親政治。這一方針為持統天皇所繼承。[4]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日文原版 天武天皇 隠された正體

他崇奉道教,諡號天渟中原瀛真人(即是鋪滿天上珠玉的瀛洲)。[5]

原圖鏈接天武天皇: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合葬陵(檜隈大內陵)

「天武天皇」是漢風諡號,如歷代天皇一樣,是由奈良時代的淡海三船奉敕進上,意為「上天立武王,消滅暴君」(典故來源於周武王滅紂,大友皇子被認為是暴君)。[6]

原圖鏈接壬申之亂:壬申之亂戰況圖

天武天皇的和風諡號是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這個和風諡號很具道教的色彩。684年(天武天皇13年),天武天皇對日本傳統的氏姓制度進行改革,定八色之姓,最高級別的就是「真人」。[7]

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天武天皇文武雙全、德才兼備,還擅長天文學、精通占星術。

天武天皇及其繼任者持統天皇的統治時期是日本的官制、本土宗教、歷史學、文化的重要形成時期。[8]

天武天皇將當時日本的最高統治的稱呼由「大王」改為「天皇」。

生平

即位之前

天武天皇即位前名為大海人皇子,這名字與天武天皇幼年養育於凡海氏(海部一族的伴造)有關,當時以養育者取幼名是慣例。

661年(齊明天皇7年),齊明天皇逝世,中大兄皇子稱制。663年(天智天皇2年),在白村江戰役中,日本戰敗,中大兄皇子為擺脫內外交困局面,一面與大唐、新羅修好,同時讓大海人皇子參與樞機,輔弼朝政。大海人於受命代行左大臣職務期間,於664年(天智天皇3年),頒「甲子之詔」,「增換冠位階名及氏上、民部、家部。」

又於近江國、東國安置百濟歸化人」。668年(天智天皇7年),大海人被立為「東宮」。

壬申之亂

671年(天智天皇10年),天智天皇病篤,召見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許。但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隨兄長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來,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亂」(645年)、「蘇我石川麻呂事件」(649年)、「有間皇子之變」(658年)等事件中排斥異己的手段,大海人皇子推舉大友皇子為皇太子,自己則申請出家,退回吉野宮(今奈良縣吉野),靜觀時局,以圖再起。

672年(弘文天皇元年)1月10日,天智天皇在近江宮去世,享年46歲。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此時還未滿24歲。

5月,舍人朴井雄啟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築山陵為名,在美濃、尾張募征壯丁,於京畿招兵買馬,武裝待發。又據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謀進犯吉野。

6月,大海人皇子先發制人,先遣村國男依、和餌部君乎、身毛廣等急赴美濃,聯繫各國郡司。繼而,大海人皇子率部眾二十餘人開始離開吉野,經由伊賀、伊勢,逃往美濃。在美濃,聽從於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經興兵,封鎖了不破要隘。動員了東海道、東山道兩道諸國的兵馬不滿朝廷者紛紛來歸,隊伍迅速擴充至數萬人。進入美濃後,聚集了東國來的兵馬的大海人皇子在672年7月2日兵分兩路,進攻大和國、近江國兩方。近江朝廷得知大海人皇子舉兵,「群臣悉愕,京內震動」,「或欲逃往東國,或欲隱匿山澤」,大友皇子坐失戰機,內訌不已。大海人皇子神速果斷,身先士卒,由紀臣阿閉麻呂與村國男依分兵兩路,陳兵近江。同年7月22日,雙方發生瀨田川橋決戰,「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十里,列弩亂髮,矢下如雨。」同年7月23日,大海人皇子一方攻陷近江朝大津宮,大友皇子與諸臣四散。

大友皇子走投無路,旋即自殺身亡。至此,歷時兩月,兵員數萬的「壬申之亂」,以大海人皇子之勝利結束。

8月,高市皇子受命處理善後。近江朝臣重罪八名處斬,其中,右大臣中臣連金斬首,左大臣蘇我赤兄、大納言巨勢比等及其子孫,以及中臣連金、蘇我果安子孫等,均處以流刑。其中,唯不見紀大人下落,故未被列入懲罰之內。同年8月27日,論功行賞,獎賞戰功人員。9月初旬,大海人皇子由不破宮啟程,經由桑名、鈴鹿、阿閉、名張,12日,抵達大和,9月15日,移居岡本宮。673年(天武天皇2年)2月,大海人皇子于飛鳥淨御原宮即位,稱天武天皇。

登基之後

673年(天武天皇2年)5月,天武天皇改革官僚機構,畿內出身者供職宮中者首先作大舍人,之後再根據其才能酌情授與官職。同時這個大舍人的資格不僅屬於官吏,也向庶民開放。

天武天皇一直實行皇族專權的皇親政治,沒有置大臣之職(大臣是日本古墳時代飛鳥時代的官職,權勢很大,之前權傾朝野的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的家族蘇我氏就世襲大臣之職)。與此相對的,在行政機構方面也設立太政官和大弁官並立,授與上層官僚貴族無實權的「納言」一職,天皇的命令主要通過大弁官向地方傳達。還有,天武天皇統治期間,徹底的實行皇親政治天武天皇即位伊始,集眾書生於川原寺,修纂經文,於673年(天武天皇2年)任命大來皇女為伊勢齋王,恢復齋王制。從天武朝開始有新嘗祭和大嘗祭的區別,這些都保持至今。同時營造高市大寺(大安寺),建造藥師寺,以承父親舒明天皇之遺願。

除了修建飛鳥淨御原宮之外,天武天皇在難波也建造了宮殿。這個難波的宮殿是仿效大唐等國的復都制所建的陪都(副都)。藤原京的建造也是開始於天武天皇時代。

675年(天武天皇4年),天武天皇宣布廢除氏上民部、家部(部曲)之制。凡親王以下諸臣、寺社所有「山澤島浦,林野陡地」,一律收公,解放部曲為「自由之民」。廢除部曲制,旨在切斷民部、家部對氏上的從屬關係,轉而使之加強與皇室的聯繫,這是削弱貴族勢力,提高皇權的重要步驟之一。同年,天武天皇還頒布了肉食禁止令,從每年農曆的5月3日開始到10月27日之間保護幼魚、禁止食用五畜(牛、馬、狗、猴、雞)之肉。(之後的日本除了愛吃魚肉和海產品之外漸漸養成了不吃畜、禽肉的習慣,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有所改變。)同年10月,天武天皇准許諸王以下初位以上的皇族、大臣擁有兵備。

676年(天武天皇5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使者來到日本,天武天皇也向新羅派遣遣新羅使,與新羅保持外交聯繫,因此與當時同新羅對立的大唐斷絕外交關係。同年,天武天皇規定畿外的人也可以入京作官,首先作為兵衛負責宮城的警護。

678年(天武天皇7年),天武天皇制定官吏的勤務評定(考)和官位升進(選)相關的考選法。

677年(天武天皇6年),天武天皇整頓食封。凡諸王、諸臣食封,「除以西國,相易給以東」,通過移封削弱貴族在地方的勢力。

679年(天武天皇8年),天武天皇巡幸吉野時,為避免發生皇位繼承之爭,即曾召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川島皇子、忍壁皇子等皇子,對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濟,千載安寧。

680年(天武天皇9年),天武天皇規定貴族享有食封「先後限三十年」。

681年(天武天皇10年),天武天皇於廣瀨野設行營,親王以下群卿參加兵備檢閱。同年,天武天皇命栗田真人伊吉博德編纂《飛鳥淨御原令》,第二年8月完成,令共二十二卷,律未完成。689年(持統天皇3年),《飛鳥淨御原令》開始實施。

孝德朝、天智朝開創的律令體制,因受地方豪族抵制,長期未能實行,至天武朝始逐漸在全國推行。天武朝也並非依靠專制皇權推行律令體制,主要是由於地方豪族勢力日趨衰落,加之,律令制本身並不完全否定豪族對其屬民的支配權。實際上,國家只是從制度上使部民、家部變為「公民」,而且,依然是依靠地方豪族保留對其屬民的一定隸屬關係而實現其統治的。由於豪族的階級分化,致使其統治區域內的實 權逐漸轉入中小貴族手中,有可能使中央權力介入。由於實行五十戶一里制,當地貴族原有的傳統利益仍可維持原狀不變,這正是日本律令制本身所具有的雙重特性。

681年(天武天皇11年),天武天皇立草壁皇子為皇太子。

682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下令位階區別的顏色顯示由原來的冠的顏色改為朝服顏色。

683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取消食封制,見親王以下諸臣,其食封悉「更返於公」,從而,徹底消除了舊貴族的世襲經濟特權。同年,草壁皇子開始輔政,參與編纂律令,並令舍人稗田阿禮等整理《帝紀》、《舊辭》,「消偽定實」,編撰國史,以奠定「邦家之經緯,王化之鴻基」。同年,由朝廷任命僧正,僧都、律師,實行僧綱制度,加強了對僧尼的統一管理。

日本最古老的貨幣「富本錢」也是在683年(天武天皇12年)左右開始發行的。

684年(天武天皇14年),為「更改諸氏之族姓」,天武天皇制定「八色之姓」,即真人、朝臣、宿稱、忌寸、道師、臣、連、稻置。通過「八色之姓」,對舊氏族加以調整。「真人」多授予原公姓氏族,「朝臣」多授予原臣姓氏族。舊「連」姓中,五十氏升為第三等「宿彌」,十一氏調為第四等「忌寸」。原屬「伴造」級舊族長,亦均納入氏姓序列。其結果使氏族進一步趨向分化,促使其與皇室之間的從屬關係進一步加強。制定「八色之姓」,提高皇族地位,鞏固與加強了天皇制專制統治。實行「八色之姓」制度,也是為使舊的氏族制與新的官僚制等級身分相適應的一種嘗試。由此可見,可以從具有氏族制與官僚制雙重性的側面,理解日本古代律令制國家的特徵。綜觀律令制國家發展進程,天武朝應屬日本律令制國家的創業期或形成期。

為了明確地方的支配體制,《日本書紀》的684年(天武天皇13年)10月條目記載:「派遣伊勢王等堪定諸國之界」,推進地方的行政組織建設。

天武天皇患病期間,詔諭凡天下之事,不問大小,悉啟奏皇后及皇太子。這是他吸取「壬申之亂」教訓,擔心後事的安排。685年(天武天皇14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號,增加階位等級,擴大冠位至四十八階。為勤於政務的官人晉升和撥擢有戰功的一般官兵提供條件。根據新爵位制,授予草壁皇太子淨廣,大津皇子淨大貳及高市皇子、川島皇子、忍壁皇子等不同爵位。其他諸王、諸臣亦先後授爵,其中,包括唐人、百濟人、高麗人,凡一百四十七人。同年,下詔諸國:「每家均建佛舍,以便禮拜供養」。宮廷聘奉僧尼,巡幸寺院,供養珍寶。天武朝將宗教納入國家政治軌道,從而,賦予天皇統治以宗教權威,實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濫觴。天武天皇擅長占星術,再加上當時陰陽之道等在律令國家的大唐和新羅也很盛行,受到這些影響,天武天皇設置了占星台和陰陽寮。建造了為祈禱皇后(後來的持統天皇)病癒的藥師寺。但是這個藥師寺是建在飛鳥(遺址位於奈良縣橿原市),不是現今的藥師寺。

686年9月,天武天皇病逝,皇后臨朝稱制。

爭議

日本書紀》中記載的壬申之亂是大友皇子對才德與勢力兼備的下任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叛亂。被大海人皇子所消滅的大友皇子當時有沒有即位?是不是更具正統性?關於這一點的爭議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停止過。如果當時大友皇子已經即位,則大海人皇子就是篡奪了弘文天皇的皇位。

成書於鎌倉時代的《一代要記》、《本朝皇胤紹運錄》等記載天武天皇的生年是622年(推古天皇30年)或623年(推古天皇31年),但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天武天皇之兄天智天皇的生年是626年(推古天皇34年)。由此可以認為《一代要記》記載天武天皇終年的65歲應該是56歲(或55歲)之誤,再逆推可以得出天武天皇的生年應該是631年(舒明天皇3年)。

家族成員

曾祖:敏達天皇

祖父:押坂彥人大兄皇子

父:舒明天皇

母:皇極天皇

舅:孝德天皇

同母兄:天智天皇

同母姐:間人皇女(嫁與舅父孝德天皇為皇后)

皇后及侄女:鸕野讃良皇女(即持統天皇,天智天皇之女)

妃及侄女:大田皇女(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天皇同母姐)

妃及侄女:大江皇女(天智天皇之女)

妃及侄女:新田部皇女(天智天皇之女)

夫人:中臣冰上娘(藤原鐮足之女)

夫人:中臣五百重娘(藤原鐮足之女)

夫人:蘇我大蕤娘(蘇我赤兄之女)

采女:額田王(鏡王之女)

嬪:胸形尼子娘(胸形德善之女)

宮人:宍人谷媛娘(宍人大麻呂之女)

太子:草壁皇子(先於其父去世,未能即位,持統天皇之子、文武天皇和元正天皇之父)

女:大來皇女(大田皇女之女)

子:大津皇子(大田皇女之子)

子:長皇子(大江皇女之子,文室氏之始祖)

子:弓削皇子(大江皇女之子)

子:舎人親王(新田部皇女之子、淳仁天皇之父、清原氏之始祖)

女:但馬皇女(中臣冰上娘之女)

子:新田部親王(中臣五百重娘之子、冰上氏和三原氏之始祖)

子:穗積皇子(蘇我大蕤娘之子)

女:紀皇女(蘇我大蕤娘之女)

女:田形皇女(蘇我大蕤娘之女)

女:十市皇女(額田王之女、嫁與堂兄弘文天皇為妃)

子:高市皇子(胸形尼子娘之子、長屋王和鈴鹿王之父、高階氏之始祖)

子:忍壁皇子(宍人谷媛娘之子、龍田氏之始祖)

子:磯城皇子(宍人谷媛娘之子、三園氏和笠原氏之始祖)

女:泊瀨部皇女(宍人谷媛娘之女)

女:託基皇女(宍人谷媛娘之女)

評價

天武天皇在壬申之亂中奪取政權,在執政中糾正了天智天皇晚年的保守傾向,加強了以天皇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鞏固和發展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天武、持統、文武三代,可視為一個連續的歷史階段,確立天皇中心主義統治秩序和嫡長子繼承制,使古代天皇制統治達到全盛階段。

白鳳文化飛鳥文化之後,為天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綏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寧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靈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開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務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應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寧天皇 ( 480-484) ▪ 顯宗天皇 ( 485-487) ▪ 仁賢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繼體天皇 ( 507-531) ▪ 安閒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欽明天皇 ( 539-571) ▪ 敏達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極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齊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統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聖武天皇 ( 724-749)

孝謙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稱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陽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圓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條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條天皇 ( 1011-1016) ▪ 後一條天皇 ( 1016-1036) ▪ 後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後冷泉天皇 ( 1045-1068)

後三條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鳥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衛天皇 ( 1141-1155) ▪ 後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條天皇 ( 1158-1165)

六條天皇 ( 1165-1168) ▪ 高倉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後鳥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門天皇 ( 1198-1210) ▪順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後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條天皇 ( 1232-1242) ▪ 後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後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龜山天皇 ( 1259-1274)

後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見天皇 ( 1287-1298) ▪ 後伏見天皇 ( 1298-1301) ▪ 後二條天皇 ( 1301-1308)

花園天皇 ( 1308-1318) ▪ 後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後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長慶天皇 ( 1368-1383)

後龜山天皇 ( 1383-1392) ▪ 光嚴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後光嚴天皇 ( 1352-1371) ▪ 後圓融天皇 ( 1371-1382) ▪ 後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稱光天皇 ( 1412-1428) ▪ 後花園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門天皇 ( 1464-1500) ▪ 後柏原天皇 ( 1500-1526)

後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親町天皇 ( 1557-1586) ▪ 後陽成天皇 ( 1586-1611) ▪ 後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後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後西天皇 ( 1654-1663) ▪ 靈元天皇 ( 1663-1687)

東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門天皇 ( 1709-1735) ▪ 櫻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園天皇 ( 1747-1762)

後櫻町天皇 ( 1762-1770) ▪ 後桃園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2019) •德仁天皇(2019--)

參考文獻

  1. 森鷗外.鷗外全集.日本:岩波書店,2006年.
  2. 福永光司・千田稔・高橋徹.陰陽道・修驗道のルーツもここにあった.日本:朝日新聞社,2003年
  3. 北山茂夫.天武朝.日本:中公新書,1978年
  4. 西郷信綱.壬申紀を讀む.日本:平凡社選書,1993年
  5. 伊文成等 .日本歷史人物傳 (古代中世篇) .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40頁 .
  6. 川崎庸之.天武天皇.日本:岩波新書,1952年
  7. 武光誠.日本古代國家と律令制.日本:吉川弘文館,1984年
  8. 石母田正.日本の古代國家.日本:岩波モダンクラシックス,出版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