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陶瓷艺术至今仍是非常受到追捧的艺术品之一,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炫目的颜色鲜艳,使得瓷器永不会被世人的眼光所淘汰。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使用陶瓷的历程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最早使用料器始于东周时期。被称之为琉璃。琉璃的广泛使用早期应用在精巧的配饰上面。比如镶嵌在剑格上,早期的装饰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琉璃配饰配饰蜻蜓眼也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广泛佩戴。以显示其地位的尊贵。

琉璃器自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唐宋元明一直在使用,到了明清时期被称之为料器,虽然中国的料器制造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其主要原因是陶瓷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料器制品。

  在清代初年,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康熙皇帝对新鲜事物十分有兴趣,于是在康熙三十五年,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一直生产到清朝末年。当时,主要来自山东以及广东等地的能工巧匠们,与来自欧洲的技术人员、一起,依靠清帝国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清代宫廷玻璃器,按艺术加工技法的不同可分为9个品种,分别为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搅玻璃戗金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刻花玻璃磨花玻璃点彩玻璃。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可以看出,清宫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干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1]


目录

创烧年代考证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的景德镇窑,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天球瓶从明永乐宣德创烧到清雍正乾隆多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创烧年代的来龙去胧已讲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有力的证据和发现,可能对天球瓶的定论已无可非议。江苏溧阳发现了两件高古的天球瓶。一件为战国的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一件为汉代的青釉弦纹天球瓶。这两件天球瓶从器型上看和明清时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经专家分析,都认同这两件高古器的型制为天球瓶。

  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高24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直径18公分,平底径12.5公分。造型古拙、胎骨厚重,从整个型制的比例来看,较符合康熙时期的天球瓶的特征。肩部刻有两道弦纹,线条流畅。瓶颈顶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纹,粗壮厚实。腹部拍印有多处不规则的块状斜格纹,这是战国印纹陶的传统纹饰。[2]

代青釉弦纹天球瓶。高27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真径20公分,底足径11公分。造型规整,清秀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圆的特征如出一辙。球体上半部至瓶颈满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这些都是汉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标准工艺。球体肩部还等分刻有三道双线弦纹,在施釉沉积烧制后,更显得深沉青翠。瓶颈上等分刻有六道弦纹,其中1-2、3-4、5-6弦纹之间刻满水波纹,这些都是汉代青瓷的基本纹饰。

  由此可见,就天球瓶的型制而论,早在战国时期已有烧制,距今约两干多年的历史。就施釉的瓷器而言,用成熟的青瓷创烧于东汉末年来推断,天球瓶的创烧年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即公元220年之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