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球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乾隆時天球瓶燒制較多。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瓷。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出現。乾隆朝國力強盛,景德鎮御窯廠開始燒造鬥彩天球瓶 陶瓷藝術至今仍是非常受到追捧的藝術品之一,其獨特的文化氣息以及炫目的顏色鮮艷,使得瓷器永不會被世人的眼光所淘汰。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在使用陶瓷的歷程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人最早使用料器始於東周時期。被稱之為琉璃。琉璃的廣泛使用早期應用在精巧的配飾上面。比如鑲嵌在劍格上,早期的裝飾中,有一種非常特別琉璃配飾配飾蜻蜓眼也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所廣泛佩戴。以顯示其地位的尊貴。

琉璃器自春秋戰國時期歷經唐宋元明一直在使用,到了明清時期被稱之為料器,雖然中國的料器製造工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其主要原因是陶瓷的廣泛發展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料器製品。

  在清代初年,當歐洲製造的晶瑩的玻璃製品傳入我國後,康熙皇帝對新鮮事物十分有興趣,於是在康熙三十五年,請來德國傳教士兼技師紀理安作技術指導,建立了清宮玻璃廠,從此開始了宮廷御用玻璃器的製作,一直生產到清朝末年。當時,主要來自山東以及廣東等地的能工巧匠們,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依靠清帝國皇家雄厚的資材,憑藉自己高超的技藝和智慧燒煉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玻璃。清代宮廷玻璃器,按藝術加工技法的不同可分為9個品種,分別為單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攪玻璃戧金玻璃玻璃胎畫琺瑯刻花玻璃磨花玻璃點彩玻璃。從製造檔案和傳世作品可以看出,清宮玻璃器製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慶朝以後開始衰落,不但數量、品種減少,質量亦日漸下降[1]


創燒年代考證

  據有關資料記載,天球瓶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的景德鎮窯,雍正乾隆時天球瓶燒制較多。天球瓶從明永樂宣德創燒到清雍正乾隆多產,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創燒年代的來龍去朧已講得明明白白,如果沒有什麼新的有力的證據和發現,可能對天球瓶的定論已無可非議。江蘇溧陽發現了兩件高古的天球瓶。一件為戰國的灰陶弦紋無釉天球瓶。一件為漢代的青釉弦紋天球瓶。這兩件天球瓶從器型上看和明清時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經專家分析,都認同這兩件高古器的型制為天球瓶。

  戰國灰陶弦紋無釉天球瓶。高24公分,口徑5公分,球體最大直徑18公分,平底徑12.5公分。造型古拙、胎骨厚重,從整個型制的比例來看,較符合康熙時期的天球瓶的特徵。肩部刻有兩道弦紋,線條流暢。瓶頸頂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紋,粗壯厚實。腹部拍印有多處不規則的塊狀斜格紋,這是戰國印紋陶的傳統紋飾。[2]

代青釉弦紋天球瓶。高27公分,口徑5公分,球體最大真徑20公分,底足徑11公分。造型規整,清秀飄逸,和明清時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圓的特徵如出一轍。球體上半部至瓶頸滿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靜,胎釉結合緊密,這些都是漢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標準工藝。球體肩部還等分刻有三道雙線弦紋,在施釉沉積燒制後,更顯得深沉青翠。瓶頸上等分刻有六道弦紋,其中1-2、3-4、5-6弦紋之間刻滿水波紋,這些都是漢代青瓷的基本紋飾。

  由此可見,就天球瓶的型制而論,早在戰國時期已有燒制,距今約兩干多年的歷史。就施釉的瓷器而言,用成熟的青瓷創燒於東漢末年來推斷,天球瓶的創燒年代應該在東漢末年,即公元220年之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