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基督教会郑村聚会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太原市基督教会郑村聚会点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郑村,地处太榆路中段北侧,南临武宿机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太原地区较早的一个聚会点。1931年,挪威基督教“神召会”传教士在榆次传教,本村陈祝山(1899年-1982年)在榆次听道后信主。1937年日本侵华,本村曹玉和一家人迁居于太原城中,在英国救世军学校接受福音,信了耶稣。解放后,陈祝山在榆次教会负责工作,直到文革,教会关门。1972年回到郑村。
1980年,落实宗教信仰政策后,教会恢复礼拜,陈祝山同曹玉和长老共同负责聚会活动,从此宗教生活正常展开,后由于信徒逐年增加,需要建立固定活动场所,经过多方努力,于1988年获批0.3亩地基,新建了100平米的教堂。
1997年随着福音的兴旺,原教堂已无法满足需要,在上帝的看顾,信徒的祷告,政府的支持下,又异地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人以上的中型礼拜堂,占地一亩。于当年7月18日举行献堂(殿)礼正式使用。2011年由于城中村改造,教堂被拆除等待重建,教堂被迫搬迁至郑村干鑫苑小区,租用120多平米的房间作为临时聚会场所。本聚会点现有长老1人,教师1人,信徒300余人,经常聚会的100人左右。
聚会时间
周日 14:30-16:40 主日崇拜
周二 14:30-16:40 乐队训练
周四 14:30-16:30 查经聚会
周六 14:30-16:40 诗班训练
每天 05:30-06:30 晨更祷告
基础信息
详细地址:太原市小店区郑村
交通线路:公交817、461煤机厂下车往东500米。或901、201郑村下车往东1200米。
联系电话:0351-7280446;15536526776
教堂的产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认之前,任何公开的祈祷和传教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活动都是采取名副其实的“地下活动”。在秘密开挖的地道内,安放一张特制的长桌作为会议之用。地道的两侧壁上,挖出一个个的穴龛,里面刻画着粗拙的圣像作为信徒们膜拜的对象。由于怕教外的敌视者发现,这些圣像和圣经故事都采用象征的手法。如阳光代表上帝,鸽子橄榄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征耶稣,一群羔羊象征人民,并以此代表耶稣爱人民;一个孩子在洗澡象征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举行洗礼[1]仪式;这种地下的穴龛盛行于公元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叶,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筑形式。
从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国教地位,在此之后,地下的穴龛活动终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出现。
参考文献
- ↑ 基督教洗礼的意义,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新纪元,个人图书馆,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