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原市基督教會鄭村聚會點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太原市基督教會鄭村聚會點位於太原市小店區鄭村,地處太榆路中段北側,南臨武宿機場,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太原地區較早的一個聚會點。1931年,挪威基督教「神召會」傳教士在榆次傳教,本村陳祝山(1899年-1982年)在榆次聽道後信主。1937年日本侵華,本村曹玉和一家人遷居於太原城中,在英國救世軍學校接受福音,信了耶穌。解放後,陳祝山在榆次教會負責工作,直到文革,教會關門。1972年回到鄭村。

1980年,落實宗教信仰政策後,教會恢復禮拜,陳祝山同曹玉和長老共同負責聚會活動,從此宗教生活正常展開,後由於信徒逐年增加,需要建立固定活動場所,經過多方努力,於1988年獲批0.3畝地基,新建了100平米的教堂。

1997年隨着福音的興旺,原教堂已無法滿足需要,在上帝的看顧,信徒的禱告,政府的支持下,又異地新建了一座可容納500人以上的中型禮拜堂,占地一畝。於當年7月18日舉行獻堂(殿)禮正式使用。2011年由於城中村改造,教堂被拆除等待重建,教堂被迫搬遷至鄭村乾鑫苑小區,租用120多平米的房間作為臨時聚會場所。本聚會點現有長老1人,教師1人,信徒300餘人,經常聚會的100人左右。

目錄

聚會時間

周日 14:30-16:40 主日崇拜

周二 14:30-16:40 樂隊訓練

周四 14:30-16:30 查經聚會

周六 14:30-16:40 詩班訓練

每天 05:30-06:30 晨更禱告

基礎信息

詳細地址:太原市小店區鄭村

交通線路:公交817、461煤機廠下車往東500米。或901、201鄭村下車往東1200米。

聯繫電話:0351-7280446;15536526776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