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清宮[1]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概況
太清宮俗稱下宮。「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處機到嶗山,在太清宮談玄傳道,名聲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於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太清宮道眾從此歸宗,並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復陽、張三丰、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發生了一起僧道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歷時十餘年,終以道士勝訴而告終。現太清宮前有「海印寺遺址」鐫碑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於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明代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確定太清宮的「四至」: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現在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重建的,但分為三院三殿則是天啟二年(1622年)道人趙復會重修時所為。此次重修,確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的客堂。三院都有圍牆,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共147間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計240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後又增建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等殿堂。1989年,對三清殿、東華帝君殿和西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神像47尊。
1985年,成立青島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嶗山太清宮。主持劉建奎,曾先後任青島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太清宮執客、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山東省道教協會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青島市第八屆政協委員。 宮內曾藏有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版《道藏》一部,是極為珍貴的道教經典。太清宮內歷代題刻甚多,最早的是三皇殿檐下元至元八年(1271年)的敕諭護教文碑兩方;三清殿院內有明萬曆年間御賜道碑。此外,還有歷代名人摩崖刻石30餘處。太清宮院內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三清殿院外石階下有清泉一口,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名「神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1982年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眾多的道教廟殿當中,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太清宮已經歷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其建築風格還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築的典型風格,這在國內各宗教建築中,也是極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說,太清景區是嶗山景區中展現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岳詞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屋150多間。
布局
三官殿是嶗山最早的道教廟殿,為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大門朝東。在我國北方,絕大多數的廟堂大門都是朝南開的,因為坐北面南象徵着權威。嶗山是道家仙境,不講究權勢,在這裡把門向東開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三官殿的主殿屬單檐硬山式磚石結構殿堂,頂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額為木雕篆書體長方形,是標準的宋代建築。從宋代至今,三官殿經歷過無數次修繕,卻總是保留着宋代建築的基本特點和風格,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三清殿
越過坤道院的大門,就是太清宮的第二大主殿棗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長方形院落,由一個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主殿屬磚石結構的硬山式建築。正殿供奉三清神像,東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創立始祖東華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道教的最高境界稱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為一級洞天,各有天尊主持。在我國古代道學思想中,認為小乘修煉是做人的根本,一個龐大的人類社會,需要有一種能夠制約人行為的規範,以此來區別美醜善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幾千年來約束人們行為最有力的規範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養道德作為最高級的修身境界。道家認為一個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資格去接觸中、高級的修煉內容。道德高尚的人經過刻苦修行,啟動靈感之後方能獲得寶貴的修真秘訣,並沿着正確的修身道路可以達到返樸歸真的境界。所以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兩側,依照方位,東西兩廂分別設有偏殿。東偏殿供奉的是東華帝君,在神話傳說中,東華帝君是天上陽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她是天上陰神(女神)的主管。
救苦殿
與三皇殿相鄰的副殿,供奉救苦天尊,稱為救苦殿。傳說這位救苦天尊專門濟世救苦,拯救世人脫離苦海,幫助世人解脫困境。這實際上仍是道教思想的一個側面反映。在救苦殿外,有一株大山茶,樹高10米,胸圍1.3米,樹蔭所及70餘平方米,是目前嶗山景區內長勢最好的一株山茶。此山茶北側有一株側柏,高17米,胸圍近2米,樹齡500餘年。
耿真人祠
在三皇殿的西廂,還有一處「耿真人祠」,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宮道士耿義蘭,這是外地道教殿中沒有的。在明朝萬曆年間,嶗山太清宮曾發生過一次僧道爭地的糾紛,作為太清宮道士的耿義蘭,敢於鬥爭,上訴朝廷,歷時16年,終於勝訴。太清宮通過這場官司,反因禍得福,獲准重修。萬曆皇帝並賜太清宮《道臧》和《續道臧》各一部,計5485卷。耿道士亦被敕封為「護教真人」,嶗山太清宮一時成為全國最有名望的道觀。由於耿真人維護嶗山道教有功,道士為之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