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契丹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词源
Vcr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536 民族志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契丹族 (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 ,发源于 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 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CD7F32" align= center| '''<big> 契丹族</big> '''
 +
|-
 +
|[[File:契丹 .png|缩略图|居 |[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8/a/5c21932205279.pn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12/311124.html 来自趣历史  图片]]]
 +
|-
 +
| style="background:#CDCDCD"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File: 契丹族.png|有框|右|[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8/a/5c21932205279.pn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12/311124.html 来自趣历史 的图片]]]
+
'''中文名'''  :  契丹族
  
文名   契丹族
+
'''外 文名'''  : Khitay
  
别称   吉答 乞塔、乞答、吸给
+
'''人物'''    :耶律阿保机 耶律大石等
  
发源   中国东北地区
+
''' 发源'''  :  中国东北地区
  
政权   辽朝、西辽、北辽、东辽、后辽等
+
''' 政权'''   :  辽朝、西辽、北辽、东辽、后辽等
  
信仰   佛教
+
'''图腾'''  :“白马青牛”
  
  人物   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
+
'''文字'''  : 契丹文字
 +
|}
  
外文名 Khitay
+
''' 契丹 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图腾 “白马青牛”
 
 
 
文字   契丹 文字
 
 
 
发式  髡
 
  
 
==词源==
 
==词源==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 魏书]] 》。而汉人记契丹事,以《[[ 资治通鉴]] 》为最早,[[ 东晋]] 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 三国史记]] 》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
+
 《[[ 新唐书]] 》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
  
 
 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ref>[http://www.sohu.com/a/118158991_117523 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叫中国为“契丹”] ,搜狐,2016-11-04 18:57</ref>。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ref>[http://www.sohu.com/a/118158991_117523 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叫中国为“契丹”] ,搜狐,2016-11-04 18:57</ref>。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 契丹]] (Khita,Khata),相传[[ 哥伦布]] 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行 37: 行 40:
 
===发源传说===
 
===发源传说===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 草原]] 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 大兴安岭]] 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 潢河]] ”;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 西拉木伦河]] [[ 老哈河]] 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
  
 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
 青[[ ]] 和白[[ ]] ,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 西拉木伦河]] )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ref>[http://www.52shijing.com/lsjm/70687.html 契丹人的后裔现在在什么地方?契丹族还存在吗?],吾爱诗经网</ref>
  
 
===早期历史===
 
===早期历史===
  
 契丹最早记载见于《魏书》。《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
+
[[File:旧五代史.png|缩略图|右|旧五代史[https://img.jj59.com/1/5aa22c8f2464.png 原图链接][https://www.jj59.com/article/hynrhht.html 来自原创投稿 的图片]]]
 +
 
 +
 契丹最早记载见于《[[ 魏书]] 》。《魏书》在记载与[[ 北魏]] 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
  
 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
 此后,《[[ 北史]] 》、《[[ 隋书]]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以及《[[ 唐会要]] 》、《[[ 五代会要]] 》、《[[ 册府元龟]] 》、《[[ 文献通考]] 》、《[[ 宋会要]] 》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契丹来源于鲜卑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
+
 根据《[[ 后汉书]] 》的记载;契丹来源于[[ 鲜卑]] 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
  
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
[[ 东汉]] 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 匈奴]] 被汉将耿夔击破,北[[ 单于]] 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 辽宁]] 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部落时期===
 
===部落时期===
 +
 +
[[File:唐太宗12.png|缩略图|右|唐太宗[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18/a36713fde8974f56990853b82c4ff0a9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9878287_501363 来自搜狐网 的图片]]]
  
 
====大贺氏首领====
 
====大贺氏首领====
行 65: 行 72:
 
 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
 
 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
+
[[ 唐太宗]] 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
  
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
[[ 唐朝]] 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
 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 唐朝]] 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
 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 松漠都督]] ,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 唐高宗]] 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 李尽忠]] 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孙万荣)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 武则天]] 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 孙万荣]] )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 李失活]] 与奚族首领[[ 李大酺]] 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
+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 李娑固]] 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
  
 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
+
 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 燕郡公主]]
  
 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
+
 郁于病死,其弟[[ 李吐于]] 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 燕郡公主]] 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 李邵固]] 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 李元纮]] 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
  
 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
 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 可汗]] 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遥辇氏首领====
 
====遥辇氏首领====
行 87: 行 94: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 张守珪]] 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机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
+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 耶律涅里]] 或耶律雅里,[[ 耶律阿保机]] 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 左骁卫将军]] 。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 李怀秀]] ,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 安禄山]] 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 苏可汗]] 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 长安]] 朝贡[[ 唐朝]] ,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 回鹘]] ,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
+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 幽州]] [[ 蓟州]] ,结果遭割据势力[[ 刘仁恭]] 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
  
 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
 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ref>[http://www.lsqn.cn/teach/LUNWEN/200907/132195_7.html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历史千年,时间:2009-7-24 13:55:45  </ref>
  
 
===建立大辽===
 
===建立大辽===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7] 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
[[ 痕德廑可汗]] 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 耶律阿保机]] 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可汗。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
+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 可汗]] 。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 盐池]] 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
  
 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
 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 历史]]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
+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 草原]] 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
  
 辽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925年)东征渤海国。耶律阿保机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图,天赞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机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率军进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转师南侵,虽然攻占曲阳(今曲阳西)、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坚守,契丹军遂于当年五月退兵北返。[8] 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
 辽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 巴林左旗]] 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925年)东征[[ 渤海]] 国。耶律阿保机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图,天赞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机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率军进攻幽州。[[ 耶律德光]] 久攻幽州不下,转师南侵,虽然攻占曲阳(今曲阳西)、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坚守,契丹军遂于当年五月退兵北返。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 耶律倍]] 南逃后唐,辽太宗[[ 耶律德光]] 统一了契丹<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0/23/content_16655596.htm 契丹帝国 辽国简史],中国网  时间: 2008-10-23</ref>
  
 
===南下中原===
 
===南下中原===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会同七年(944年)石重贵不愿向契丹臣服。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
+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 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 石敬瑭]] 得以建国后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会同七年(944年)石重贵不愿向契丹臣服。[[ 辽太宗]] 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
  
 
 辽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表明了辽太宗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
 
 辽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表明了辽太宗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
  
 辽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辽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
 辽大同元年(947年)[[ 耶律阮]] 为帝,是为辽世宗。辽世[[辽世宗]] 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辽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 呼和浩特 市]] )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辉煌时期===
 
===辉煌时期===
  
 辽景宗勤于政事,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北宋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辽保宁十一年(979年)亲征北汉,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
 辽景宗勤于政事,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 北宋]][[ 赵光义]] 统一江南后,于辽保宁十一年(979年)亲征北汉,契丹派[[ 耶律沙]] [[ 耶律休哥]] [[ 耶律斜轸]] 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在民族冲突上,萧太后与辽圣宗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辽军提出和约,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
 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 萧绰]] 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 韩德让]] 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在民族冲突上,萧太后与辽圣宗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宋真宗]] 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 濮阳]] )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辽军提出和约,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
行 129: 行 136:
 
===辽朝衰亡===
 
===辽朝衰亡===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道宗继位后,辽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爆发了滦河之乱。
+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 耶律宗真]] 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道宗继位后,辽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爆发了滦河之乱。
  
 辽期间,契丹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辽乾统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
+
 辽期间,契丹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辽乾统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 耶律延禧]] 继位,即天祚帝。
  
 辽天庆四年(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辽天庆五年(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颜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辽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
 辽天庆四年(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辽天庆五年(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 完颜阿骨打]] 也自称[[ 皇帝]] ,建立[[ 金朝]] ,即[[ 金太祖]] 。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 渤海]] 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 女真 族]] 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辽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ref>[http://www.sohu.com/a/280018272_100120177 古代契丹族人口高达三十万,为何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没有它?],搜狐</ref>
  
 
===后续发展===
 
===后续发展===
  
 此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金天会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兴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西辽灭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儿汗国的起儿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称“后西辽”。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
+
 此后,契丹贵族[[ 耶律大石]] 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 蒙古高原]] 和新疆东部一带。金天会十年(1132年),[[ 耶律大石]] 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兴定二年(1218年)被[[ 成吉思汗]] 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西辽灭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 波斯湾]] 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儿汗国的起儿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称“后西辽”。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因统治者女真族受够了契丹族的压迫,故反过来对契丹族实施歧视政策。将其姓氏耶律改变移刺,萧改为石抹。女真统治者也有用赐国姓完颜的方法拉拢契丹上层贵族人物的情况。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因统治者女真族受够了契丹族的压迫,故反过来对契丹族实施歧视政策。将其姓氏耶律改变移刺,萧改为石抹。女真统治者也有用赐国姓完颜的方法拉拢契丹上层贵族人物的情况。
  
 蒙元时期,元朝为统一中国,开疆辟壤,动员契丹兵马参加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契丹人也对女真亡其国十分不满,遂积极参战,而且屡建战功。从地域来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13]
+
 蒙元时期,元朝为统一中国,开疆辟壤,动员契丹兵马参加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契丹人也对女真亡其国十分不满,遂积极参战,而且屡建战功。从地域来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 赤峰市]] 、通辽市和辽宁、[[ 吉林]] 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
  
 
===政治===
 
===政治===
行 149: 行 156: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
  
 部落联盟时期,契丹族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不是世袭而是民主选举,即民主议会制。契丹旧制,部落联盟首领可汗及八部酋长夷离堇(也称大人,后称大王),每三年推选一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契丹社会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这种三年一代的旧制也逐渐遭到破坏。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后,继续扩展势力,逐渐建立与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国制)统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并吸收汉族文化制度,发展农垦,建立州县,以汉制统治汉人,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
 部落联盟时期,契丹族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不是世袭而是民主选举,即民主议会制。契丹旧制,部落联盟首领可汗及八部酋长夷离堇(也称大人,后称大王),每三年推选一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契丹社会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这种三年一代的旧制也逐渐遭到破坏。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后,继续扩展势力,逐渐建立与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国制)统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并吸收[[ 汉族]] 文化制度,发展农垦,建立州县,以汉制统治汉人,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进入辽朝后,民族成分复杂。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国基本情况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逐渐完善。辽朝统治的基本方针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而它的统治体制也就同时具有“行国”和“城国”的基本属性。
 
 进入辽朝后,民族成分复杂。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国基本情况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逐渐完善。辽朝统治的基本方针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而它的统治体制也就同时具有“行国”和“城国”的基本属性。
行 155: 行 162:
 
===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
  
历史传说契丹族由八个部落发展起来。这时期部落之间“不相统制”,尚未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间具有凝聚力,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各部之间有联合的必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联合起来向外拓展势力。
+
[[ 历史]] 传说契丹族由八个部落发展起来。这时期部落之间“不相统制”,尚未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间具有凝聚力,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各部之间有联合的必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联合起来向外拓展势力。
  
隋朝时期,契丹各部组织有了变化,即出现松散的联盟;其时契丹族“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内。隋大业元年(605年),联合突厥偷袭契丹部落,“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产之半赐突厥,余收之以归。”经过这次打击,契丹势力严重削弱。为了生存、发展,契丹各部间的松散联盟形势向固定、永久性联盟形式转化。唐朝时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稳固的部落联盟,即初期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和后期的遥辇氏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除军事行动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司法各项。“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这表明,部落联盟时期开始出现具体的管理机构。
+
[[ 隋朝]] 时期,契丹各部组织有了变化,即出现松散的联盟;其时契丹族“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内。隋大业元年(605年),联合突厥偷袭契丹部落,“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产之半赐突厥,余收之以归。”经过这次打击,契丹势力严重削弱。为了生存、发展,契丹各部间的松散联盟形势向固定、永久性联盟形式转化。[[ 唐朝]] 时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稳固的部落联盟,即初期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和后期的[[ 遥辇氏部]] 落联盟。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除军事行动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司法各项。“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这表明,部落联盟时期开始出现具体的管理机构。
  
 
==军事==
 
==军事==
行 163: 行 170:
 
 契丹族世代狩猎游牧,使他们养成了精于骑射,勇敢强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拓展空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战争成为他们谋生计的重要手段。“有事则以攻占为务,闲暇则以畋鱼为生。”契丹人的军事决策过程,集中表现为由兴兵议合转制化为军事集权制。
 
 契丹族世代狩猎游牧,使他们养成了精于骑射,勇敢强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拓展空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战争成为他们谋生计的重要手段。“有事则以攻占为务,闲暇则以畋鱼为生。”契丹人的军事决策过程,集中表现为由兴兵议合转制化为军事集权制。
  
隋朝,契丹人“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必合符契。”唐朝,“若有征发,诸部皆需议合”、“战则同行,猎则别部”。这说明:第一,在根据战争需要调动各部族军队时,各部酋帅在一起讨论、商量,达成协议,谓之“议合”。在大贺氏、遥辇氏时代,议事会由联盟长主持。第二,调动军队必须履行“合符契”的手续。辽代的“符契”为“金鱼符”。据《辽史》记载:“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金鱼符”与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两半,分别由联盟长和部落军的酋帅掌握。此信物验合后方能生效。这种“议合制”在辽建国前已经成为定制。对所有的部族军都发生约束力。整个过程体现了平等的气氛、民主的机制,至少带有军事民主制的色彩。
+
[[ 隋朝]] ,契丹人“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必合符契。”唐朝,“若有征发,诸部皆需议合”、“战则同行,猎则别部”。这说明:第一,在根据战争需要调动各部族军队时,各部酋帅在一起讨论、商量,达成协议,谓之“议合”。在[[ 大贺氏]] [[ 遥辇氏]] 时代,议事会由联盟长主持。第二,调动军队必须履行“合符契”的手续。辽代的“符契”为“金鱼符”。据《[[ 辽史]] 》记载:“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金鱼符”与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两半,分别由联盟长和部落军的酋帅掌握。此信物验合后方能生效。这种“议合制”在辽建国前已经成为定制。对所有的部族军都发生约束力。整个过程体现了平等的气氛、民主的机制,至少带有军事民主制的色彩。
  
 辽朝建国后,适应君主集权制度的需要,为了统一调动军队、统一指挥,这种“兴兵议合制”的方式向以皇帝为首的军事集权制转化。皇帝不仅控制行政大权、财政大权、立法和司法权,而且还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掌握军权。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军事机构、制定了一套调动军队的严格手续。所以晋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认,契丹军队“法严”,“中国(指中原)所不及也”。
+
 辽朝建国后,适应君主集权制度的需要,为了统一调动军队、统一指挥,这种“兴兵议合制”的方式向以[[ 皇帝]] 为首的军事集权制转化。皇帝不仅控制行政大权、财政大权、立法和司法权,而且还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掌握军权。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军事机构、制定了一套调动军队的严格手续。所以晋王[[ 李存勖]] 不得不承认,契丹军队“法严”,“中国(指中原)所不及也”<ref>[http://www.docin.com/p-1645891231.html 五代时期契丹辽朝军事体育研究],豆丁网</ref>
  
 
==文化==
 
==文化==
行 171: 行 178:
 
===文字===
 
===文字===
  
 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契丹大字相传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废除为止。
+
 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 汉字]] 创制的[[ 文字]] ,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契丹大字相传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 党项]][[ 文字]] 、金朝创造[[ 女真文字]] 、元朝创造[[ 八思巴文字]] 。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废除为止。
  
 
==文学==
 
==文学==
行 179: 行 186:
 
==绘画==
 
==绘画==
  
 契丹画家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和东丹王耶律倍所画多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他的作品甚为五代人所喜,甚至争相购买。
+
 契丹画家善画[[ 草原]] 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著名画家[[ 胡瑰]] [[ 胡虔]] 父子和东丹王[[ 耶律倍]] 所画多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他的作品甚为五代人所喜,甚至争相购买。
 +
 
 +
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射骑图]]》和流传到美国的《[[人骑图]]》、《[[射鹿图]]》。胡瑰所画“穹庐部落、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他画契丹人马,“用狼毫制笔,疏渲鬃尾,细密有力。至于穹庐什物,各尽其妙”。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卓歇图]]》,流传到海外的《[[出猎图]]》、《[[回猎图]]》,也有人列为他的画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学有父风”,与其父的画品“殆未可分真赝也”<ref>[http://www.sohu.com/a/122211860_115482 辽代人物生活图绘画] ,搜狐</ref>
 +
 
 +
==视频==
 +
 
 +
===<center>桑蚕丝相关视频</center>===
 +
 
 +
<center>契丹族为何会突然消失?专家用DNA技术,终于在云南找到契丹后裔</center>
 +
 
 +
<center>{{#iDisplay:z081197dbp8|560|390|qq}}</center>
 +
 
 +
<center>契丹族在辽国灭亡后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五十六民族里没有契丹族 </center>
 +
 
 +
<center>{{#iDisplay:t0500jrmcjh|560|390|qq}}</center>
 +
 
 +
<center>契丹族盛极百年,却在辽国灭亡后突然消失,活着的契丹人都去了哪 </center>
 +
 
 +
<center>{{#iDisplay:g0639gew50q|560|390|qq}}</center>
 +
 
 +
<center>古代的契丹族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知晓,据说他们起源于东北</center>
  
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射骑图》和流传到美国的《人骑图》、《射鹿图》。胡瑰所画“穹庐部落、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他画契丹人马,“用狼毫制笔,疏渲鬃尾,细密有力。至于穹庐什物,各尽其妙”。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卓歇图》,流传到海外的《出猎图》、《回猎图》,也有人列为他的画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学有父风”,与其父的画品“殆未可分真赝也”
+
<center>{{#iDisplay:z09104xt4e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
[[Category:536 民族志]]

於 2020年3月24日 (二) 18:47 的最新修訂

契丹族

中文名 : 契丹族

外文名 : Khitay

人物 :耶律阿保機、耶律大石等

發源 : 中國東北地區

政權 : 遼朝、西遼、北遼、東遼、後遼等

圖騰 :「白馬青牛」

文字 : 契丹文字

契丹族(英語:Khitay)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唐太宗以後,唐置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回紇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為回紇所統治。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冊元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統和二年(984年)又改稱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遼。

詞源

「契丹」之名,始見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而漢人記契丹事,以《資治通鑑》為最早,東晉義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契丹稱號見於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

新唐書》等明確指出:「至元魏,自號曰契丹。」有的學者則認為漢以來即有契丹之號。有的學者認為契丹一詞出於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一般認為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

其含義眾說紛紜,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另外說法有:「切斷」說、「刀劍」說、「奇首之領地」說、「酋名」說、「寒冷」說、「大中」說、「草原、沙漠或與森林相關的意義」說等等。

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1]。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

歷史沿革

發源傳說

對於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着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複雜的狀態。

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着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

和白,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2]

早期歷史

契丹最早記載見於《魏書》。《魏書》在記載與北魏政權聯繫和交往的各民族時,首次為契丹和與它關係密切的庫莫奚(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原與契丹同屬一支,後分開,再後又被契丹吞併)立了專傳。

此後,《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宋會要》等,都有關於契丹人活動情況的專門記錄。上述文獻在記載契丹人的起源時,大致有「匈奴說」和「東胡說」兩種意見。這兩說又派生出另兩說:一說「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物」,一說「起源於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後裔」。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契丹來源於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後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百年後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余種」,宇文部更是如此。

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然10餘萬落匈奴人並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此後,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於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部落時期

大賀氏首領

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為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

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長大賀咄羅率軍進攻平州。

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長安,給唐高祖進貢名馬、豐貂,但其政治立場仍趨向於突厥頡利可汗。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

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徵。

又於貞觀三年(629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

後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但其孫大賀阿卜固在位時卻開始夥同奚族騷擾唐朝邊境,被擒送洛陽。唐高宗以窟哥孫子枯莫離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另一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繼統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後,契丹受不了壓迫,於是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盡忠與其妻弟孫萬榮反,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翽,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這是契丹人首次稱汗。武則天大怒,改盡忠名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並派兵圍剿,卻被盡忠擊敗。後盡忠病死,李萬榮(即孫萬榮)繼位,繼續盡忠的事業。不久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開元二年(714年),盡忠堂弟李失活與奚族首領李大酺到長安見唐玄宗,玄宗恢復松漠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並將永樂公主嫁給他。

開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襲位。靜析軍副使可突於驍勇,深得眾心,娑固很忌憚他,欲除之而後快。

開元八年(720年)可突於反攻娑固,娑固投奔營州,聯合李大酺反擊可突於,卻均被可突於擒殺。可突於立娑固堂弟李郁於為主,唐玄宗令襲爵,並賜以燕郡公主

郁於病死,其弟李吐於襲爵,仍以燕郡公主為妻。吐於忌憚可突於,攜燕郡公主來唐,不敢復回松漠。可突於復立盡忠弟李邵固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軍員外大將軍、靜析軍經略大使,改封廣化郡王,賜以東華公主。邵固回松漠後,派可突於入朝進貢,中書侍郎李元紘不禮遇他,可突於不悅。

開元十八年(730年),可突於殺邵固,立遙輦屈列為王,率部落並裹脅奚族投降突厥,東華公主逃跑投靠平盧軍。可突於連續廢立可汗,甚至不再從大賀氏家族選立可汗,可汗人選從此轉入遙輦氏家族。

遙輦氏首領

可突於立遙輦屈列(又名楷特)為窪可汗,並與奚族投降突厥。開元二十年(732年),唐軍大破契丹,俘獲甚眾,可突於逃跑,奚族投降。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於復進兵,又被打敗,屬下六千人被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張守珪進逼可突於,可突於先詐降,後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張守珪派遣管記王悔和契丹衙官李過折聯絡,李過折夜斬可突於、屈烈數十人,歸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過折北平郡王,授特進,檢校松漠都督。當年,可突於餘黨泥禮(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機之始祖)弒殺李過折及其子,屠滅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東都護府,唐朝拜為左驍衛將軍。泥禮任夷離堇(夷離堇掌兵權),殺過折後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後來禪位給遙輦俎里(漢名李懷秀),立李懷秀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襲夷離堇職位。

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滅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賜漢名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半年後,懷秀不堪安祿山欺凌,殺公主與奚一起反唐。之後,與安祿山多次交戰,勝負參半。天寶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遙輦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唐朝與契丹之間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

蘇可汗時契丹依附回紇,自蘇可汗開始唐朝不再冊封契丹首領為松漠都督。鮮質可汗時曾七次遣使至長安朝貢唐朝,昭古可汗時遣使四次。會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鶻,耶瀾可汗遙輦屈戍內附。咸通年間,巴剌可汗習爾之遣使者到長安朝貢之後,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後又逐漸強大。

痕德廑可汗遙輦欽德時契丹征服了奚、室韋,多次入侵幽州薊州,結果遭割據勢力劉仁恭報復。劉仁恭火燒草原,致使契丹損失很多良馬。欽德只好獻良馬求牧地,劉仁恭同意了。後又違約入侵,劉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萬騎,劉守光議和,伏兵擒其大將。欽德納馬五千以贖大將,劉守光不許。欽德十年不敢近邊。

痕德可汗死於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世代擔任契丹部夷離堇,權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時期,耶律阿保機擔任夷離堇,在欽德死後,阿保機不再從遙輦氏家族選擇可汗,而是把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己擔任了契丹部的可汗,從此,可汗的選立就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3]

建立大遼

痕德廑可汗死後,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可汗選立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本來按照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和選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轉入一個家族,那麼這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機會當可汗。但是阿保機在位時期,羨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樣採取終身制,所以到了改選之年拒絕讓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誘惑下,阿保機的幾位弟弟決定逼迫他進行選舉,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諸弟之亂」。阿保機憑藉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輔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們發動的一次次叛亂。

內部穩定之後,其他七個部落的首領不服,也希望當可汗。於是阿保機在述律平的幫助下,引誘七部首領來鹽池赴宴,成功殺死七部首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鹽池之變」,從而清除了反對勢力,統一了契丹八部。

遼神冊元年(916年),阿保機稱皇帝,建國號「大契丹國」,年號神冊,阿保機即遼太祖,從此契丹的可汗成為歷史

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從此遼的建國規劃多出韓延徽之手。他建議阿保機發展農業,以穩定對所屬部族的統治;他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強軍權;更為之謀劃軍事,兼併党項、室韋等部,為契丹奠定了創國大業。

遼神冊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機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在軍事方面,耶律阿保機於遼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耶律阿保機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圖,天贊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機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率軍進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轉師南侵,雖然攻占曲陽(今曲陽西)、北平(今完縣東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堅守,契丹軍遂於當年五月退兵北返。遼天顯五年(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4]

南下中原

遼天顯十一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遼會同七年(944年)石重貴不願向契丹臣服。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

遼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治中原的意圖。

遼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遼世遼世宗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占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遼天祿五年(951年)九月,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祥古山時,由於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紮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後被耶律察割殺死於夢鄉中。

輝煌時期

遼景宗勤於政事,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北宋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遼保寧十一年(979年)親征北漢,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

遼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後,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在民族衝突上,蕭太后與遼聖宗於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遼軍提出和約,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遼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

遼朝衰亡

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道宗繼位後,遼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爆發了灤河之亂。

遼期間,契丹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遼乾統元年(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

遼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並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遼天慶五年(1115年)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完顏阿骨打也自稱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遼朝於同年發生內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遼天慶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族藉機占領了遼東京和瀋州。遼天慶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遼朝共歷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歷經9位帝王[5]

後續發展

此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金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後金興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西遼滅亡後,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遼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受制於蒙古大汗和伊兒汗國的起兒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稱「後西遼」。由耶律大石率領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後來可能融合於回鶻、蒙古和中亞當地人中了。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契丹人,在遼朝滅亡後則淪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統治者在滅遼過程中,先強行遷徙部分契丹人至今東北中部和北部地區。因統治者女真族受夠了契丹族的壓迫,故反過來對契丹族實施歧視政策。將其姓氏耶律改變移刺,蕭改為石抹。女真統治者也有用賜國姓完顏的方法拉攏契丹上層貴族人物的情況。

蒙元時期,元朝為統一中國,開疆辟壤,動員契丹兵馬參加滅金、滅南宋的戰爭。契丹人也對女真亡其國十分不滿,遂積極參戰,而且屢建戰功。從地域來看,蒙元時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內蒙古的赤峰市、通遼市和遼寧、吉林一帶。但隨着蒙古人破西夏、滅金、降高麗、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戰爭的進行,部分契丹人被徵調出征,離開了上述地區,開始遍布整個中國,甚至遠至朝鮮、中亞和西亞地區,他們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駐防,有的留在當地做官並定居下來。

政治

政治體制

部落聯盟時期,契丹族部落及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不是世襲而是民主選舉,即民主議會制。契丹舊制,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及八部酋長夷離堇(也稱大人,後稱大王),每三年推選一次,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契丹社會逐漸進入奴隸制社會,這種三年一代的舊制也逐漸遭到破壞。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後,繼續擴展勢力,逐漸建立與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國制)統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並吸收漢族文化制度,發展農墾,建立州縣,以漢制統治漢人,迅速向封建制過渡。

進入遼朝後,民族成分複雜。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區和被統治民族,契丹統治者逐漸形成了適應本國基本情況的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經穆、景、聖三朝,統治制度逐漸完備,機構逐漸完善。遼朝統治的基本方針是「因俗而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而它的統治體制也就同時具有「行國」和「城國」的基本屬性。

組織形式

歷史傳說契丹族由八個部落發展起來。這時期部落之間「不相統制」,尚未進入部落聯盟階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間具有凝聚力,為了抵禦共同的敵人,各部之間有聯合的必要,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聯合起來向外拓展勢力。

隋朝時期,契丹各部組織有了變化,即出現鬆散的聯盟;其時契丹族「分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餘。逐寒暑,隨水草畜牧。有征戰,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部落聯盟的職權範圍僅限於共同的軍事行動,各部的畜牧生產則不在管理範圍內。隋大業元年(605年),聯合突厥偷襲契丹部落,「盡獲其男女四萬口,殺其男子,以女子及畜產之半賜突厥,余收之以歸。」經過這次打擊,契丹勢力嚴重削弱。為了生存、發展,契丹各部間的鬆散聯盟形勢向固定、永久性聯盟形式轉化。唐朝時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穩固的部落聯盟,即初期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和後期的遙輦氏部落聯盟。部落聯盟的職權範圍除軍事行動外,還包括政治、經濟、司法各項。「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這表明,部落聯盟時期開始出現具體的管理機構。

軍事

契丹族世代狩獵遊牧,使他們養成了精於騎射,勇敢強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拓展空間,不斷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掠奪,戰爭成為他們謀生計的重要手段。「有事則以攻占為務,閒暇則以畋魚為生。」契丹人的軍事決策過程,集中表現為由興兵議合轉制化為軍事集權制。

隋朝,契丹人「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必合符契。」唐朝,「若有徵發,諸部皆需議合」、「戰則同行,獵則別部」。這說明:第一,在根據戰爭需要調動各部族軍隊時,各部酋帥在一起討論、商量,達成協議,謂之「議合」。在大賀氏遙輦氏時代,議事會由聯盟長主持。第二,調動軍隊必須履行「合符契」的手續。遼代的「符契」為「金魚符」。據《遼史》記載:「金魚符七枚,黃金鑄,長六寸,各有字號,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將,使者執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後發兵。」「金魚符」與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兩半,分別由聯盟長和部落軍的酋帥掌握。此信物驗合後方能生效。這種「議合制」在遼建國前已經成為定製。對所有的部族軍都發生約束力。整個過程體現了平等的氣氛、民主的機制,至少帶有軍事民主制的色彩。

遼朝建國後,適應君主集權制度的需要,為了統一調動軍隊、統一指揮,這種「興兵議合制」的方式向以皇帝為首的軍事集權制轉化。皇帝不僅控制行政大權、財政大權、立法和司法權,而且還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掌握軍權。並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軍事機構、制定了一套調動軍隊的嚴格手續。所以晉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認,契丹軍隊「法嚴」,「中國(指中原)所不及也」[6]

文化

文字

契丹文是遼朝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形式。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傳於遼神冊五年(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製,應有三千餘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考回鶻文對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契丹小字較大字簡便,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族創字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對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響,例如西夏創造党項文字、金朝創造女真文字、元朝創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廢除為止。

文學

契丹人在語言運用上有其獨特的技巧,他們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評論事物和品評人物。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語言文字創作,也大量用漢語文寫作。他們的作品有詩、詞、歌、賦、文、章奏、書簡等各種體裁,有述懷、戒喻、諷諫、敘事等各種題材。作者包括帝後、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

繪畫

契丹畫家善畫草原風光和騎射人物,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著名畫家胡瑰胡虔父子和東丹王耶律倍所畫多入宋內府,被譽為「神品」。耶律倍「多寫貴人酋長,至於袖戈挾彈,牽黃臂蒼,服用皆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衣冠」;畫馬「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步驟之態」。他的作品甚為五代人所喜,甚至爭相購買。

流傳至今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射騎圖》和流傳到美國的《人騎圖》、《射鹿圖》。胡瑰所畫「穹廬部落、帳幕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他畫契丹人馬,「用狼毫制筆,疏渲鬃尾,細密有力。至於穹廬什物,各盡其妙」。他的作品流傳至今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卓歇圖》,流傳到海外的《出獵圖》、《回獵圖》,也有人列為他的畫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學有父風」,與其父的畫品「殆未可分真贗也」[7]

視頻

桑蠶絲相關視頻

契丹族為何會突然消失?專家用DNA技術,終於在雲南找到契丹後裔
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後去了哪裡,為什麼現在五十六民族裡沒有契丹族
契丹族盛極百年,卻在遼國滅亡後突然消失,活着的契丹人都去了哪
古代的契丹族的起源,現在已經無法知曉,據說他們起源於東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