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卓歇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卓歇圖》是五代胡瓌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

縱觀整幅圖,前半段為立歇部分,馬背上的獵物點綴了人馬剛從追逐和喧鬧中轉入靜態,在馬群的盡頭是走向樂舞場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樂舞兩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者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躍,構成全圖的高潮,充分顯示了畫家處理大場面中人馬動靜、聚散的藝術能力,充滿了濃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氣息。

畫作內容

全畫可分為三大段,第一、第二段,一大群密密匝匝的人馬占據了畫面的大半部分。主要是畫狩獵歸來,人馬嘈雜的場面及騎士們滾馬下鞍牽準備休息時互相交談的場面。他們有的席地而坐,靜靜地休息。有的整理馬鞍,馬鞍上馱着鵝雁等獵物還未曾卸下,也有的佇立交談,形態各異。整幅畫面中的騎士雖然眾多,他們或聚或散地占據了大半畫面,但並不是畫中的主角。畫卷最後一段描述宴飲的場面才是真正的主角,畫幅中的契丹大汗正端坐在豪華地毯上飲酒觀舞,大汗服飾華麗,神態悠閒,看面容似乎被舞者美妙的舞姿所吸引,正凝神觀望,頗為陶醉。他的妻子閼氏着漢裝於右側相陪,二人面前有一侍者跪立奉盞,還有一侍者揮動衣袖,翩翩起舞,以助酒興。佩戴弓矢的彪悍侍衛和纖纖玉立的侍女站立在汗王與閼氏的周圍,全神戒備,細心侍候。

該圖引首有清代張照書「番部卓歇圖」五字和乾隆皇帝題寫的「卓歇歌」三字,後幅有元代王時,清代高士奇、張照的跋文。本幅及前後隔水有「忠孝之家」「吳龍之印」「石閶」「簡靜齋」「高士奇圖書記」「江村秘藏」「竹窗堂章」(半印)等多枚鑑藏印記[2]。  

創作背景

南宋初期,宋廷為綏靖和善或刺探情報,大量派使團出使金國。入金後,按女真風習,必然將漢族儒士的右衽服改為左衽,並且要先隨女真頭領出獵數日後,方可商議政事。這是一件有史實性的人馬畫,惜無題記,難知其具體的歷史故實。從畫面上看,作者表現了南宋使臣隨金朝官僚出獵時小歇的情景。

《卓歇圖》中「卓歇」一詞的漢語含義並不是十分明晰。《遼史》中偶有「卓槍」、「卓帳」等與「卓」有關的詞語。其「卓」帶有「立」或「暫立」的意思。關於「卓歇」,可以理解為「搭起帳篷臨時休息」的意思。此作中雖然沒有帳篷。但是由於胡壤的同類題材作品多以「卓歇圖」命名,所以,後人也將其作為這件作品的名字。 也有學者認為,該圖雖然傳為遼代胡瓌的畫跡,但據畫中所繪的少數民族族別系金代女真人,其不可能是胡壤的真品,系金初(12世紀上半葉)漢族畫家的手筆。

視頻

卓歇圖 相關視頻

薄松年:契丹族番馬畫畫家——李贊華和胡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