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1日) |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8月15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15日) |
姜公輔 | |
---|---|
姜公輔 | |
出生 | 愛州 |
逝世 | 805年 |
國籍 | 中國 |
年代 | 唐朝 |
知名作品 | 《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 |
姜公輔(730—805年),唐朝左相。字德文,號拜廷,祖籍甘肅天水,愛州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軍進攻奉天,姜護駕,獻策有功,升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言忤德宗,罷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貶泉州別駕。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起用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於九日山。
人物事跡
姜公輔於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時登進士第,為校書郎。應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遺,召入翰林院為學士,兼京兆尹戶曹參軍。《舊唐書》本傳說公輔"才高有器識,每對見言事,德宗多從之"。《新唐書》本傳也說"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
姜公輔的遺蹟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盧龍留守朱滔反叛。其兄朱泚為涇原節度使,因此被剝奪軍權,廢居京師,心情鬱憤。公輔諫德宗:"陛下若不能垣懷待泚,不如誅之,養虎無自詒害。"德宗不從。翌年,涇原兵受命東征,討伐李希烈之叛,過長安,軍士以無賞食劣而譁變,德宗自苑門倉皇出逃。公輔又叩馬諫德宗:"泚嘗帥涇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奪之兵,居常怫鬱不自聊。請馳騎捕取以從,無為群凶得之。" 德宗倉卒不及聽。果然不出公輔所料,在京師譁變的涇原兵推朱泚為大秦皇帝,朱滔為皇太弟。德宗欲駐鳳翔倚靠節度使張鎰,公輔又勸德宗說,張鎰雖然忠誠可靠,但畢竟是個文吏,他所率領的軍隊都是朱泚部曲,駐鳳翔是十分危險的!德宗這才轉移到奉天(今陝西干縣)。果然不到幾天,鳳翔將領李楚琳殺死張鎰,發動叛亂,依附朱泚。通過這一事件,德宗稱讚公輔有"先見之明",更加器重他的才智謀略,於是在奉天拜公輔為諫議大夫,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在姜公輔擔任宰相期間,正是唐王朝與藩鎮割據勢力矛盾尖銳化的時期。德宗時爆發的"二帝四王"之亂,是唐代歷史的重大事件。在這一鬥爭中,姜公輔堅決站在中央王朝一邊,擁護國家政令統一,反對分裂割據。
姜公輔不但精通儒典,有經論之才,而且睿智有謀,忠貞鯁直。德宗由奉天再奔梁州(今陝西漢中),至城固縣時唐安公主病死於途中。唐安公主是德宗最鍾愛的長女,德宗非常悲痛,下詔予以厚葬。公輔進諫:"非久克復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德宗悼女情切,大怒,斥公輔為"賣直取名",罷為左庶子,以母喪解。後授右庶子,久不得遷。後又貶公輔為泉州(在福建)別駕。順宗即位,拜公輔為吉州(在江西)刺史,未就官而卒。憲宗時,贈禮部尚書。公輔卒於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但其生年不詳。
公輔在泉州居住十四年,築室於南安縣九日山麓長隱。這時,會稽人秦系亦隱居九日山。兩人時相過從,徜徉山水,酒詩唱和,友情甚篤。《新唐書·秦系列傳》記載:"姜公輔之謫,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築室與相近,忘流落之苦。公輔卒,妻子在遠,係為葬山下。"秦系善詩,隱居山林注《老子》,彌年不出,為人所重,被稱為高士。"年八十餘卒,南安人思之,為立子亭,號其山為高士峰雲。"可知公輔隻身來泉州,其妻小沒有隨同南下。又知秦系亦富文才,志趣高潔。刺史薛播數往見之,歲時致羊酒,而秦系未嘗至城門,不改隱逸山林之志。但他和當時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的著名詩人劉長卿相友善,常以詩相贈答。劉長卿號稱"五言長城",他很看重秦系。秦系又與公輔志趣相投,公輔死後為之營葬,料理後事。公輔葬於南安九日山東麓,後人稱"姜相墓",山稱"姜相峰",山上有"姜相台"。墓碑題"唐相國忠肅姜公封塋",墓周圍有拱牆,墓前有祭台,列介士(石將軍)、石梅、石獅、石馬、石羊各一對,唯石將軍已在1994年被盜。1983年,姜公輔墓被泉州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公輔還在泉州別駕任上時,泉州民眾即自動建築二公亭於東郊,以紀念公輔及泉州刺史席相出遊之地。後來,南安縣建有姜公祠和姜秦祠(與秦系合祀)。廣西欽州十字街有平章坊,係為紀念姜公輔而建,但至清道光年間已廢。
姜公輔為相僅半年即遭罷斥,時間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華抱負。但此時恰逢唐王朝迭發重大事變,藩鎮叛亂,危及京師。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為宰相的,可以說是奉職於國家多事之秋,受命於危難之際。而且他盡心輔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惡如仇,料事如神,政績可述,不愧"名相"稱號。
幾年前筆者曾親往九日山做過實地考察,見姜公輔墓基本保存完好。墓在一片鬱鬱蔥蔥的龍眼果樹林中,附近山上遺存的憑弔姜公輔的歷代摩崖碑刻甚多。如宋朝泉州王十朋詩云:"相國忠如宋廣平,危言流落晉江城。天資自直無心賣,何處青山亦得名。"
生活在中國的姜公輔後裔不少,大部分居住在石獅市,筆者和他們有所聯絡。每年清明節,姜氏後裔都聚集九日山給其先祖掃墓。
在越南的姜公輔故鄉安定縣定成鄉,則建有"姜相祠",公輔被封為上等福神而受到祭祀。狀元祠今尚存,屬于越南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祠橫匾題"狀元祠",門聯雲:"風雨已摧公主塔;海雲長照狀元祠。"姜氏後裔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2005年5月,筆者訪問越南時,在河內以及從其他地方趕來的姜氏後裔曾邀請筆者做過一次報告,介紹姜公輔的生平事跡和中國姜氏後裔的情況。他們對此極感興趣,並表達了要尋找機會來中國聯宗祭祖的願望。
作品與思想
姜公輔所撰作品大都亡佚,遺存至今的只有一賦一策,即《白雲照春海賦》和《對直言極諫策》,均收錄於《全唐文》卷四四六。
《白雲照春海賦》後半篇闕文,僅存前半篇三百餘字。此賦以鮮碧空鏡春海為韻,描寫白雲春海的景物之美,氣勢之盛,抒發了作者的志趣情感。文筆流暢,詞藻華麗,視野開闊,體物寫志,各盡其妙。姜公輔這篇有闕文的賦,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鳥頡頏以追飛,魚從容以涵泳。莫不各得其適,咸悅乎性。""色莫尚乎潔白,歲何芳於首春。惟春色也,嘉夫藻麗;惟白雲也,賞以清貞。"融體物與寫志於一體,情景交融,從中可以看見作者的志趣與懷抱。《白雲照春海賦》在越南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安南千古文宗。"
如果從思想學術史的角度來看,那麼《對直言極諫策》的價值要遠高出《白雲照春海賦》之上。從此《策》不但可以看出姜公輔漢文的功力之深,而且可以窺見他的政治思想和學術觀點,還可以從中了解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某些心態以及全國形勢的部分側面。此《策》既是姜公輔碩果僅存的完整作品,又是迄今所見越南人撰寫的最早的一篇政論。全文如下:
問:朕聞古之善為國者,未嘗不求正士,博採直言,勤而行之,輔成教化者也。朕臨御日淺,政理多闕,每期忠義,切投藥石。子大夫戢翼藏器,思奮俟時,今啟乃沃予,當有犯而無隱。朕竊不自揣,敢慕前王,上法羲軒,下遵堯舜,還已散之淳樸,振將頹之紀綱,使禮讓興行,刑罰不用。而人猶輕犯,吏尚循私,為盜者未奔,不仁者未遠,豈臣非稷契而致是乎?為君謝禹湯使之然也?設何謀而可以西戎即敘?施何化而可以外戶不扃?五諫安從,三仁誰最?周昌比漢高於桀紂,劉毅方晉武於桓靈,但見含容,兩無猜怒,故君不失聖,臣不失忠。子既其儔,應詳往行,四賢優劣,佇辨深疑。在於朕躬所有不逮,條問之外,委悉書之,必無面從,以重不德。
對:臣聞堯舜之馭寓也,以至理理萬邦,在美利利天下。百姓猶懼其未化也,萬邦猶懼其未安也,乃復設謗木,詢讜議,不敢滿假,不敢荒寧。伏惟陛下元德統天,文思居業,慎重光之丕緒,返淳古之休風,光啟憲章,疇咨管蒯,錫臣之策,思以啟沃。臣狂簡不知化源,謹昧死稽顙,輒陳愚慮。
制策曰:"朕竊不自揣,敢慕前王,欲上法羲軒,下遵堯舜,還已散之淳樸,振將頹之紀綱,使禮讓興行,刑罰不用。而人猶輕犯,吏尚循私,為盜者未奔,不仁者未遠,豈臣非稷契而致是乎?為君謝禹湯使之然也?"大矣哉,陛下之言乎!臣聞禹稱善人,不善者遠矣。伏見陛下征隱逸於空山,拔夔龍於下位,聘名士,禮賢者,善無欲之徒,發惟新之詔,使吏肅人悅,法明令張,而猶曰:"君謝禹湯,臣非稷契。"此陛下讓之至也!臣何敢間焉?夫中於道者,易以興化;失其道者,難以從宜。事爽其分,則一毫以乖;事審其分,則殊途同歸。計歲者非一時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於制事之初,望化於經年之外,使損益鑑於興替,寒署漸於春秋,何憂不均理於羲軒,同光於堯舜?
制策曰:"設何謀而可以西戎即敘?施何術而可以外戶不扃?"者,陛下孚惠心,和戎狄,相彼君長,解辮戶庭,應以地僻遐荒,未知聖造。伏以戎狄輕而寡信,貪而無親。視邊戍申嚴,則請通國好;睹疆場無備,則屢起貪心。固難可以禮義和,難可以恩澤撫。取今之要,莫過於智將悍卒,設險邊隅。臣伏以陛下且以恤下為心,不以西戎為慮。今請制:其邊兵有常數,邊將有常務,分其土而居之,給其家而業之。因其業也,而為之城池;因其將也,而為之牧守。又申嚴其令,使獲虜馬者,賞以馬;使獲虜羊者,賞以羊。人皆固業,戰自力倍,則可少安。今積甲日深,興戎歲廣,黎人抗弊,未可勤師。伏望利物之原,息人之道,使廣庶類,農桑以時,宏濟濟之士於朝,盛洋洋之化於野。使其來也,慕斯文物之盛;居其邊也,杜其利慾之求。然後款塞而可即敘矣。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孰有不恥且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以為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
制策曰:"五諫安從,三仁誰最?"者,夫諫者以諷為先,亂國非無直言也,直言不用,故諂諛勝矣;理國非無諂諛也,諂諛不用,則直言勝矣。時逢否閉,仲尼或守其主文;今日昭明,微臣請從其直諫,臣之職也,敢二事乎?昔商紂不君,虐棄天物,三仁弼諫,藩扞宗彝,退八百之師,抑三分之眾,均其憂亂,俱可稱仁,較其持危,或非同德。比干知死亡之義,且曰陷君;微子去父母之邦,或雲智免;進退不失其正,在於太師乎?
制策曰:"周昌比漢高於桀紂,劉毅方晉武於桓靈,俱見含容,兩無猜怒,故君不失聖,臣不失忠。子既其儔,應詳往行,四賢優劣,佇辨深疑。"臣聞君明則臣直,二聖以乘時開國,參佐昌圖;二臣以委質造邦,克扶興運。開忠讜之路,成不諱之朝,固擬議失倫,比方不怍,將以感君之未寤,致理於昇平,絕好惡之門,傳和睦之代,名高終古,傳在策書,巍巍三代,斯為盛美。臣素無學術,謬竊對敡,若變其微,斯言之玷,使臣以禮,晉武寧劣於漢高;鼓怒抗辭,周昌不優於劉毅。
制策曰:"在乎朕躬,有所不逮,條問之外,委悉書之。必無面從,以重不德"者。臣固凡陋,越在側微,仰天地之大全,空忻化育;體陰陽之廣運,每荷陶甄。豈意勝詔薦臨,猥垂下問,心慮隕越。夏蟲不睹於春冰,曲士寧知於天道?欲申微素,進退憂惶。伏見陛下以道生成,以德復載,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捐金玉於江湖,反珍奇於藪澤,委符瑞為草莽,用忠良為靈慶,臨群下以正德,惠兆人以厚生,誠太平之道也,刑措之漸也,臣不勝其忭。願陛下俯仰必於是,寤寐必於是。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抑臣以為知終終之可以存義者,其惟聖人乎?伏惟陛下終之,臣不勝葵藿傾心之至。謹對。
德宗李适(公元742-805年)是代宗李豫長子,在討伐安史叛軍的戰爭中曾任天下兵馬元帥,封魯王,不久改封雍王。安史之亂平定後,以元帥功拜尚書令。因為德宗親自參加過平叛戰爭,深知地方割據勢力的危害,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又與朝廷政治腐敗有關。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很想勵精圖治,有一番作為。他曾命減樂工,損服玩,納讜言,求多士,近文雅;去無名之費,罷不急之官,禁止宦官受賂,免除諸處歲貢。廢除租庸制及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兩稅法,按戶等征居人之稅,按土地征田畝之稅,每歲夏、秋兩征。兩稅法把當時紊亂不堪的稅制統一起來,把徵稅原則由按人丁轉為按貧富,擴大了徵稅面,對無地少產的農民有所好處,具有進步意義。與此同時,德宗曾設法打擊藩鎮,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力圖實現政令統一。《舊唐書·德宗本紀》載:"史臣曰:德宗皇帝初總萬機,勵精治道。思政若渴,視民如傷。凝旒延納於讜言,側席思求於多士。其始也,去無名之費,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放文單之訓象;減太官之膳,誡服玩之奢,解鷹犬而放伶倫,止榷酤而絕貢奉。百神咸秩,五典克從。御正殿而策賢良,輟廷臣而治畿甸。"這些評論,溢美過譽,在所不免,但也多少反映了德宗即位初期勵精圖治的一些實際情況。《本紀》還記載,"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桔,歲一貢以供宗廟,余貢皆停。""罷邕府歲貢奴婢。""停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隸太常。""劍南歲貢春酒十斛,罷之。""詔禁天下不得貢珍禽異獸,銀器勿以金飾。""詔文單國所獻舞象三十二,令放荊山之陽,五坊鷹犬皆放之,出宮女百餘人。""詔王公卿士不得與民爭利。""詔人死亡於外以棺柩還城者勿禁。""散官豢豬三千頭給貧民。"這些措施,減輕了人民負擔,表示了對人民疾苦的某種體諒或同情。文單國在今之越南柬埔寨一帶,所獻舞象三十二頭,德宗詔令放於荊山之陽,回歸自然。所養鷹犬,亦悉數放之。其意義不僅可以避免玩物喪志,而且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德宗即位初期,國家政治頗有起色,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本紀》謂德宗"御正殿而策賢良",《姜公輔列傳》載"應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可知姜公輔就是德宗初即位策問的"賢良"之一,這篇《對直言極諫策》便是他對策問的答卷了。
制策中有:"朕臨御日淺,政理多闕,每期忠義,切投藥石。……朕竊不自揣,敢慕前王,上法羲軒,下遵堯舜,還已散之淳樸,振將頹之紀綱,使禮讓興行,刑罰不用。"這些話,確有點"思治若渴"、從善如流的味道,德宗頗想振作精神,效法古聖先王,重整紀綱,扭轉風氣,使國家達於至治,抱負不小。但既雲淳樸已散,紀綱將頹,則問題嚴重,困難很大。諸如"人猶輕犯,吏尚循私,為盜者未奔,不仁者未遠"等等現象,層出不窮,積重難返。究竟是何原因?怎樣才能解決?
姜公輔的對策,對於君道治道,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見解,主要內容有以下數條:
一是以堯舜禹湯為君主的榜樣。對策開門見山,首謂:"臣聞堯舜之馭寓也,以至理理萬邦,以美利利天下。百姓猶懼其未化也,萬邦猶懼其未安也,乃復設謗木,詢讜議,不敢滿假,不敢荒寧。……臣聞禹稱善人,不善者遠矣。……夫中於道者,易以興化;失其道者,難以從宜。事爽其分,則一毫以乖;事審其分,則殊途同歸。計歲者非一時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於制事之初,望化於經年之外,使損益鑑於興替,寒暑漸於春秋,何憂不均理於羲軒,同光於堯舜?"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豎立木牌,讓臣民在其上寫諫言,此木牌稱為謗木,又稱誹謗木或華表木。姜公輔希望德宗效法堯舜禹湯,行正道,納正言,近善人,遠奸佞,如此方可使君民同心,上下一德,從而達到國大治、民大安的目的。
二是認為戎狄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實國力,加強國防,發展經濟,廣攬人才。只要國家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為慮。姜公輔在這裡是從"內諸夏而外夷狄"的立場、觀點出發,提出對待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方針,暴露了儒家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左傳·閔公元年》載管敬仲言於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左傳·襄公四年》載晉侯的話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這此言論,代表了儒家的一貫看法。姜公輔受"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響,所以也宣場起"戎狄輕而寡信,貪而無親"來了,不足為怪。他主張發展生產,加強國防,並提出了類似屯兵、屯田的具體措施,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
三是提倡禮義,實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與民休息,廣庶類,勤農桑,崇教化,重賢才。"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熟有不恥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以為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儒家認為人民生活富足是進行禮樂教化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富而後教,才易於使人向善,遵禮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子路》篇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顯然,姜公輔直接繼承了這一思想。孔子之後,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張先富後教。
四是讚揚德宗厚德載物,恩澤被及草木禽獸,誠為德政。例如,"捐金玉於江湖,反珍奇於藪澤",就是指德宗罷貢獻,放舞象,出鷹犬等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輕人民的負擔,而且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倫理學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姜公輔又引《詩經·大雅》所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希望德宗慎終如始,貫徹到底。言辭雖然委婉,意思卻很明確,頌揚之中,隱含警告。可惜德宗並沒有認真聽取姜公輔的規諫,有始無終,竟把國家政局搞得一塌糊塗。姜公輔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新唐書·德宗本紀》贊曰:
德宗猜忌刻薄,以強明自任,恥見屈於正論,而忘受欺於奸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己,謂姜公輔為賣直,而不能容;用盧杞、趙贊,則至於敗亂,而終不悔。及奉天之難,深自懲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鎮愈強,至於唐亡,其患以此。
對於姜公輔和唐德宗君臣之間的關係及其是非曲直,這段贊語可以看作是歷史之公論。
從思想行事來看,姜公輔屬於儒家學派是無可置疑的。但他和當時安南大多數文人學者一樣,信奉三教同源之說,對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並不採取排斥態度。《新唐書·姜公輔列傳》記載:"陸贄為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嘗言,為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為道士。"安南文人學者一般認為,進可以儒術應世,退可以道術養身,儒道兩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長處和適用範圍。看來姜公輔也信奉並且實行這樣的思想觀念。
新唐書
姜公輔,愛州日南人。第進士,補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為翰林學士。歲滿當遷,上書以母老賴祿而養,求兼京兆戶曹參軍事。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悅也,以蜜裹書間道邀泚,太原馬燧獲之,泚不知也,召還京師。公輔諫曰:"陛下若不能坦懷待泚,不如誅之,養虎無自詒害。"不從。俄而涇師亂,帝自苑門出,公輔叩馬諫曰:"泚嘗帥涇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奪之兵,居常怫鬱不自聊,請馳騎捕取以從,無為群凶得之。"帝倉卒不及聽。既行,欲駐鳳翔倚張鎰。公輔曰:"鎰雖信臣,然文吏也,所領皆朱泚部曲,漁陽突騎,泚若立,涇軍且有變,非萬全策也。"帝亦記桑道茂言,遂之奉天。不數日,鳳翔果亂,殺鎰。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請為守備。盧杞曰:"泚忠正篤實,奈何言其叛,傷大臣心!請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勸杞奉迎乘輿者,乃詔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輔曰:"王者不嚴羽衛,無以重威靈。今禁旅單寡而士馬處外,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內諸軍。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輔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許下嫁韋宥,以播遷未克也。帝悼之甚,詔厚其葬。公輔諫曰:"即平賊,主必歸葬,今行道宜從儉,以濟軍興。"帝怒,謂翰林學士陸贄曰:"唐安之葬,不欲事塋壠,令累甓為浮圖,費甚寡約,不容宰相關預,苟欲指朕過爾!"贄曰:"公輔官諫議,職宰相,獻替固其分。本立輔臣,朝夕納誨,微而弼之,乃其所也。"帝曰:"不然,朕以公輔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許之,內知且罷,故賣直售名爾。"遂下遷太子左庶子,以母喪解。復為右庶子。
久不遷,陸贄為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嘗言,為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為道士,未報。它日又言之,帝問故,公輔隱贄言,以參語對。帝怒,黜公輔泉州別駕,遣使齎詔讓參。順宗立,拜吉州刺史,未就官卒。憲宗時,贈禮部尚書。
舊唐書
姜公輔,不知何許人。登進士第,為校書郎。應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歲滿當改官,公輔上書自陳,以母老家貧,以府掾俸給稍優,乃求兼京兆尹戶曹參軍,特承恩顧。才高有器識,每對見言事,德宗多從之。
建中四年十月,涇師犯闕。德宗蒼黃自苑北便門出幸,公輔馬前諫曰:"朱泚嘗為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德宗曰:"已無及矣!"從幸至奉天,拜諫議大夫,俄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從幸山南,車駕至城固縣,唐安公主薨。上之長女,昭德皇后所生,性聰敏仁孝,上所鍾愛。初,詔尚韋宥,未克禮會而遇播遷;及薨,上悲悼尤甚,詔所司厚其葬禮。公輔諫曰:"非久克復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德宗怒,謂翰林學士陸贄曰:"唐安夭亡,不欲於此為塋壠,宜令造一磚塔安置,功費甚微,不合關宰相論列。姜公輔忽進表章,都無道理,但欲指朕過失,擬自取名。朕比擢拔為腹心,乃負朕如此!"贄對曰:"公輔官是諫議,職居宰衡,獻替固其職分。本立輔臣,置之左右,朝夕納誨,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陛下以造塔役費微小,非宰相所論之事。但問理之是非,豈論事之大小!若造塔為是,役雖大而作之何傷!若造塔為非,費雖小而言者何罪!"帝又曰:"卿未會朕意。朕以公輔才行,共宰相都不相當,在奉天時已欲罷免,後因公輔辭退,朕已面許。尋屬懷光背叛,遂且因循,容至山南。公輔知朕擬改官,所以固論造塔,賣直取名。據此用心,豈是良善!朕所惆悵者,只緣如此。"贄再三救護,帝怒不已,乃罷為左庶子。尋丁母憂,服闕,授右庶子,久之不遷。
洎陸贄知政事,以有翰林之舊,數告贄求官。贄密謂公輔曰:"予嘗見郴州竇相,言為公奏擬數矣,上旨不允,有怒公之言。"公輔恐懼,上疏乞罷官為道士,久之未報。後又廷奏,德宗問其故,公輔不敢泄贄,便以參言為對。帝怒,貶公輔為泉州別駕,又遣中使齎詔責竇參。順宗即位,起為吉州刺史,尋卒。憲宗朝,贈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