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樓鄉陳店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姜樓鄉陳店村,主要包括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姜樓鄉陳店村、湖北省松滋市陳店鎮陳店村、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龍湖鎮陳店。[1]
中文名稱: 陳店村
外文名稱: chengcundian
所屬地區: 山東東阿縣姜樓鄉
下轄地區: 陳店、黃莊
面 積: 60萬平方米
人 口: 2286人
概況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陳氏始祖德新自河南陝州靈寶縣李家坑遷此立村,名魯店集鳳凰莊。後開店興旺,以店名代村名,為陳家店,簡稱陳店。陳店村由陳店、黃莊2個自然村組成。位於東阿縣城南14公里,距姜樓鄉駐地2公里,東沉沙池東岸。東與鄧廟、司崗村為鄰,北與姜樓鄉經濟園區、夏莊、陶樓相連,南與後王、後張村接壤。隸屬東阿縣姜樓鄉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260公頃,其中耕地188公頃。全村地處黃河灌區,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屬農業豐產區。境內盛產小麥、玉米、黃豆及多種蔬菜。植被面積206公頃,覆蓋率79%。境內交通便利,齊南(齊河~南洛)省級幹線公路穿境而過。道路兩旁劉集鎮、姜樓鄉的工業園區接村相連。村內有鋼球廠、水泵廠、鋼鐵熔煉廠、玻璃製品廠、三輪車廠及農機具加工、維修等企業,是投資辦廠的好地方。2000年,全村共有498戶,總人口2286人。現有陳、姚、黃、翟、李、宮、楊等7個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萬元;198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億元,人均純收入382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10∶20∶7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3200萬元,全村純收入720萬元。該村是聊城市百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前茅。數年來,連續被東阿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1997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被聊城市授予文明示範村稱號;1999年被東阿縣政府授予綜合治理安全文明村稱號。
大事記
1937年,翟清元在部隊入黨,為東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後任地方教師。
1940年,翟清友在部隊入黨,因傷離開部隊,被定為二等殘廢軍人。
1942年,翟清甫、翟清田在部隊作戰時英勇犧牲,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3年,姚傳謨、姚海在抗擊日偽軍的戰鬥中英勇犧牲,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6年,陳店村成立擔架隊,支援淮海戰役。
1947年, 陳店村共有中共黨員7人。是年春,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委員會,姚金才任指導員。
1958年,陳兆江任村黨支部書記,成立互助組、合作社。
1964年12月,購買大12型柴油機1台,辦起了陳店村第一處磨坊。
1968年,糧食畝產突破800斤大關。
1971年,建焦化廠1處,占地0.4公頃。
1972年,糧食畝產首次突破千斤關。
1973年,建立煉鋼爐1處,鋼球廠1處。
1976年, 姚聖苓接任陳店村黨支部書記。是年購進12馬力拖拉機5台,25馬力拖拉機2台,50馬力拖拉機1台,成立了農業機械專業隊。
1978年,購買解放牌汽車2部,搞起運輸業。
1980年,全村新買電視機6台。
1982年,由集體統一從北京購進牡丹牌電視機250台,成為東阿縣第一個電視村。
1989年, 更新變壓室2處,安裝100千伏變壓器2台,滿足了全村新上企業用電需求。
1992年,成立3個大型金屬回收公司。
1993年,全村4條主要街道全長2500米,全部硬化。
1994年,全村所有街道都安裝上路燈。
1995年,村委辦公樓建成使用。
1997年,投資80萬元,建成高標準教學樓1幢。
1998年, 投資20萬元,對全村低壓線路進行徹底改造,100%農戶和企業全部通電。
是年,全村擁有電話340部,手機120部,成為全市高標準電話村。
1999年,投資5萬元,使90%農戶看上有線電視。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前陳店村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3年,全村先後辦起6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後相繼挖井32眼,打機井16眼。購進抽水機6台,新式水車26部,使80%耕地用水得到了保障,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受到縣、區兩級政府的表彰。1970~1978年,投資4萬餘元,用工6萬個,將36公頃荒堤和鹽鹼澇窪地進行平整改造,使之成為高產、穩產田,畝產突破750公斤大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8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良種玉米登海9號、魯丹50、農大108和小麥濟南17號進行更新換代。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0萬公斤。2000年糧食總產達500噸。
第二產業工業:該村工業始於高級社後期,特別是至1969年,村辦起副業、紅爐、小型麵粉加工、焦化、鋼球等項目,從業人員30人,收入不足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於1983年先後辦起8處鋼球廠,生產鋼球毛坯,產品銷往南京等一些大型鋼廠。並培養鍛煉了一大批經營人才。1992年後在黨改革開放政策鼓舞下,該村搶抓機遇,解放思想,下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截止2000年底,全村已形成廢舊鋼鐵回收、碳鋼球製造、機械配件鑄造、玻璃製品加工、液化氣生產為主導產業及維修、飲食、服務等多行業並舉的產業格局,從業人員1000多人。200 0年,該村上繳國家稅收380萬元。湧現出了興華經貿集團公司、興達回收公司、永興熔煉鑄造公司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後勁強的現代化私營企業集團。其中,興華集團生產的烙鋼球達到國家認證標準,遠銷到全國各地,並出口韓國。建築業: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建築業的興起。至2000年底,該村有建築安裝公司一處,下設預製件製造、土建、水電暖安裝。2000年,建築業從業人員300餘人,實現總產值8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330萬元,創利稅近100萬元。第三產業1953年,陳店村在原有集市條件下,辦起第一個合作社商店。後又相繼辦起磨坊、油坊、掛麵坊、豆腐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陳店村緊靠齊南公路的交通優勢,把沿公路的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7年,村黨支部把村前、村後路兩旁列為經濟開發區,以優惠的條件鼓勵村民大搞第三產業,集體為經商戶辦理土地使用手續。先後辦起了中心衛生室、商品中心點等服務設施,逐步開起了飯店、糧油食品批發、農機維修、鋁合金加工、日用百貨零售,種子、農藥、化肥經營,摩托車批發、維修、煤球加工、汽車三輪車運輸、電氣焊維修等經營性項目,發展了飲食服務業,建起了饅頭坊、包子鋪等。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條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前,農民文化科技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占20%。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1965年,投資2萬元辦起陳店小學。1970年,投資3萬元,對學校進行擴建改造,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7年,投資8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教學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6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13名,大專25名,為國家培養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由於該村個體私營企業發達,為增加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該村於1999年成立了「私營企業科技協會」,採取聘請、選派骨幹人員等方式,培訓科技人才,強化企業的科技意識,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至2000年,該村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達20餘人。
人民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10公斤,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300多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000多元,部分村民住上了小康樓,全村擁有汽車、農用機動車等300多輛,摩托車100多輛,程控電話340餘部,手機100多部,電視機450餘台並全部實現了閉路化。村莊建設1949年前,村內街道雜亂,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80年代後,大多數村民住房以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1993~1994年對村莊進行了拆遷規劃,先後開通長2500多米的4條大街,並逐步實現了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有12名專職人員負責街道安全和衛生。1995年,投資30多萬元, 在南北大街齊南路北端建起了高標準的村委辦公樓。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60多平方米。被聊城市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7年後,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書費、學費;對學習好的學生,教學成績好的教師,年終表揚發獎;對無兒無女的老人實行五保戶待遇;對老黨員、老幹部和個別貧困戶年終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照顧。1996年以來,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承擔,2000年全村村民秋季的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承擔。
人物簡介
翟清元(1905~1989)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曾任區組織委員。後任小學教員,1989年病故。
陳兆江(1926~1998)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任陳店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帶領全村農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走合作化、集體化的道路,在各個歷史時期為黨、為人民做出了貢獻。1976年因身體不好,離職退休。
姚聖苓1939年生,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3年退伍返鄉,歷任生產隊長、大隊委員。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任陳店村黨支部書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帶領全村群眾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建起鋼球廠、焦化廠、金屬回收公司等企業,至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200萬元。1994年以來連續被推選為中共東阿縣黨代表,並被東阿縣委任命為姜樓鄉黨委副書記。1997年被聊城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聊城市優秀企業家稱號,1998年被推選為中共聊城市黨代表,出席全市第三次黨代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7年2月,翟清元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全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38年日軍侵占東阿後,在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7年春,成立了第一屆黨支部,姚金才任指導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40多名青年參軍參戰,200多名民工參加了濟南、淮海及南下戰役的支前隊伍。1951年,中共地方黨組織全部公開,由陳兆江任黨支部書記,有黨員33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共有4名同志為全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成為革命烈士,其中年齡最大的年僅23歲。1976年,姚聖苓接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帶領下,重視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2000年,黨支部成員由5人組成,書記姚聖苓,副書記李兆祥、陳瑞海,委員陳英緒、翟瑞成。村黨支部連續14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2000年,黨支部共分5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58名。
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10月四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建立陳店村農會,自衛隊、青年赤衛隊、婦救會等相繼成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群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3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陳店生產大隊,姚金才、姚傳典任大隊長,下設10個生產隊。1966年8月成立陳店大隊革命委員會,劉俊英任主任。1985年12月建立陳店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李兆祥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村委會由下列人員組成:主任姚聖苓,副主任李兆祥、陳瑞海,委員姚吉廷、陳英凱、翟瑞金,會計翟吉方,民兵連長陳英緒,治保主任李傳榮,婦女主任姚書芹。自1985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10年被市、縣評為模範村委會。連續8年被東阿縣授予文明村稱號,連續6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精神文明單位」稱號,1997年被聊城市政府命名為「百強村」和「小康示範村」。
視頻
姜樓鎮陳店村:黨建帶動謀發展 村企共建促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