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娘的心思儿知道(王友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娘的心思儿知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娘的心思儿知道》中国当代作家王友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娘的心思儿知道

小雨夹着细雪缠缠绵绵地伴着砭骨的寒风,在天空中飘洒着、扬落着。我披一身雨雪,冒一路严寒,回到了阔别数载的故乡小村。一进村口,便远远地看见娘,正拄着我从四川乐山购买的那根老拐杖,立于雨雪之中,向我张望。我的心顿时感到一阵刺痛,立即将随身携带的大包小包扔在地上,三步并作两步奔向娘。娘欣喜万分地说:“我的儿,你可回来了!”一连串的泪珠,从娘那沧桑痛楚的脸颊上,沿着一条条的皱纹,涌流出来。娘扔掉拐杖,张开双臂紧紧地把我拥于怀中,便什么话也不说了。蓦地,碎雪变成了一片片鹅毛大雪,在空中乱纷纷地飞舞,又轻轻地落下来,落在我和娘的身上。转眼间,一切景物都变成白的了,我和娘也成了雪人儿。我冷得浑身发抖,欲搀扶娘赶紧回家。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娘不见了。我痛彻心脾地想呼喊:“娘,娘,您在哪里?”可使出浑身的力气只能大张着嘴巴却喊不出声来,我想四处寻找,腿就像罐了铅似地挪不动半步。我心急如焚,冒出一身冷汗。一个激灵,我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更深夜寂,我再也控制不住思念娘的情感闸门,泪水如泛滥的洪水,滚滚流下。娘的心思儿知道,明天就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了,娘托梦于我,是怕粗心大意的儿子把这个节日忘记。娘啊,您驾鹤西去16度春秋,儿子何曾忘记过一个节日

中元节的晚上,我和老伴跪在郊外的十字路口为远方的娘祭奠!娘爱喝的老白汾酒,爱吃的点心、水果,爱用的手帕等,我们一样不少地献给了娘。一阵秋风吹来,唐人卢照邻“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的诗句,伴随着秋风飘入我的脑际。低吟着诗句,仰望着圆圆的明月,许多往事不禁涌现心头……

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睁眼瞎”,是一个苦命人。14岁时就失去了母爱,而父亲又因经商在外,很少顾及家。因此,沉重的家庭担子就落在了娘那瘦弱的肩膀上。娘忍受着失去母爱的痛楚,把三个弟弟拉扯成人。正因为自己从小没得到母爱,娘对自己的三个儿子很疼爱,一直把我们看作她的掌上明珠。

打我记事起,家乡就是远近闻名的“穷沙窝”。爹娘从春播忙到秋收,汗珠子摔成八瓣,撅着屁股干一年,到头来连口粮都不够。娘是个从小苦惯了的人,既勤劳,又俭朴,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但我们这个家庭仍然摆不脱不了贫寒。平时就连掺着菜叶子的窝窝头,也是朝不保夕。我记得小时候,娘经常带着我们去挖野菜,摘树叶,省下点棒子面给我们吃。而最能让我领略贫寒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的,却是这样一件事:一次,病中的娘听到街上有卖菠菜的喊叫声,想买点菠菜吃,我翻遍了家里的箱箱柜柜,也没找到一分钱,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一毛钱。菜炒好后,娘只吃了一口,剩余的全分别拨到我和弟弟的碗里。娘的心思儿知道,娘是怕亏了正在长身体的儿子。

每年一到收麦收秋的时候,娘天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跟着村里的人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拾麦穗或谷穗。饿了,啃几口糠菜团子;渴了,喝几口凉水。回到家把捡来的谷穗或麦穗搓一搓,再用小拐磨子磨成面,包成饺子或掺些菜叶蒸成馍,给我们兄弟几个改善一下生活。每每这时,娘看着我们吃得那样香甜,笑了;我却看着又黑又瘦的娘,哭了。

我和弟弟上学后,家里的光景就更难了。为了多挣点工分钱,供我们读书,娘一天工也舍不得误。我们那书包里,是娘殷殷的心血,沉甸甸的期望啊!那时,娘几乎每天晚上点着小油灯纺棉线,那纺车吱吱呀呀地一圈一圈地摇,摇着希冀,摇着梦想。我睡着了,灯花还在梦里跳跃,棉线还在梦里缠绕。一家5口人的穿戴更是娘在小油灯下,就着微弱的光线一针一线缝制的。常常是一觉醒来,看见娘在灯下不眠的眼睛,那长长的棉线,是娘无尽的爱意。生活是艰难的,可娘总对我们说:“孩子,你们是娘的希望,只要你们有出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娘也高兴。”娘的心思儿知道,那是一个古朴憨厚的农村妇女,对儿子的殷殷厚望与眷眷深情,对光宗耀祖的无限向往与美好憧憬啊!

1970年冬,我应征入伍,离开了娘。离家那天,娘拉着我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可谁知,这一别竟是6年。6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啊!

6年后,我事先没有通知娘,便回到了家。当还在田里劳作的娘听到我回来后,竟踮着一双小脚,抹着眼泪,小跑着奔向日思夜想的儿子。

我疾步迎了上去。

娘,您的儿子回来了,您的儿子回来看您来了!远远地,我扑向娘的怀抱,母子俩放声大哭起来。娘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皱纹爬满了她的脸,牙也几乎掉光了。记忆中的娘已然变换成了今日憔悴的老人!我的心沉甸甸的。

入夜,我睡在娘那条大炕上,跟娘聊着六年来的生活、工作。我说着,娘静静地听着;我躺着,娘坐着,满脸笑容地端详着我。娘的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过我,仿佛我是一个小孩子,得需要她给我料理什么,又仿佛我会突然从她目光里,从她身边消失。就这样,说着说着,我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一觉醒来,天已发亮,当我睁开朦胧的眼睛时,我惊呆了,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娘还是那样坐着,还是那样目不转睛地端详着我,整整一个晚上,娘就那样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娘的心思儿知道,娘是想把六年的分离之苦,在那一夜之间全部化解。

娘,我的亲娘,儿让您牵挂了!

一年初秋,娘患了青光眼,需到石家庄住院手术,亲友们都劝娘给我发个电报。娘固执地瞒住了我,只是让小弟陪着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出院后,小弟才写信告诉了我实情。从内心来说,娘是非常想念我的,尤其是手术后的那几天里,娘一直担心眼睛失明,再也看不见我了,经常在梦中呼喊我的名字。看了信,我悄悄地哭了一场。

担任部队主官后,因工作繁忙,许多年,我一直没有回家过年。那年,上级首长得知娘已80岁高龄,特批准我回家过年。就这样,我又一次见到了娘。只是,娘的头发更白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我抓住娘枯树皮般粗糙的手,流下了两行泪水。娘的心思儿知道,娘是不想让儿子因为自己而影响部队的工作。我深知,娘那满头白发,是将纯洁无瑕的色素注入我的肌体,染得国防绿更绿的人生杰作;娘脸上那纵横的皱纹,是我安心军营,健康成长的阶梯!

那天晚上,我依旧睡在娘那条土炕上,娘又是那样坐在炕上看着我到天亮。可是,年刚过完,娘就催我回部队,说是不能因为家里的小事影响了队伍上的大事。娘的心思儿知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儿子是部队的一把手,不能在家呆长了。

我含泪离开了娘。很远了,娘还拄着那根老拐杖站在村口向我张望。寒风阵阵,我已是泪水满腮了。

离家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娘,等秋天闲了,我再回来看您。”我本是为了安慰娘,可这句话竟被爱子如命的娘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走后,娘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买了十几只小鸡精心喂养着。娘的心思儿知道:等到秋天,小鸡长大了,儿子也该回来了,正好给儿子做鸡吃。

小鸡一天天长大了,秋天也到了,认定儿子一定会回来的娘,天天拄着拐杖到村口张望,一天,两天,一直到冬天,望眼欲穿的娘也没见到儿子的身影……

后来,娘叫人给我捎了一封信,告诉我:鸡长大了,如有空回来一趟,娘给你炖鸡吃……

捧着信,泪水,汹涌而出。娘啊,儿子对不起您!

第二年初春,我低吟着《常回家看看》的歌词,登上了归家的列车。当我辗转700余公里,一路风尘地跨进那座熟悉的小院,扑进娘温暖的怀抱时,旅途的困倦,旋即被浓浓的母爱深情驱赶得无影无踪了。娘一脸惊喜:“我的儿,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说七八月份才能有空吗?”那是上次离家时,我随意说了句:“明年我要转业,等七八月份工作定下来就回来看您。”却不知,这句话又被疼儿想儿盼儿的娘牢记于心了。娘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你走后,我像是丢了魂似的,天天掰着手指头掐算,盼望着七八月份早一点到来。算啊,算啊,还有好几个月,我都等急了。这几天,老是做梦说你回来了,还真是回来了!”说着,说着,一连串的泪珠,从娘的脸颊上,沿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流了下来。走进老屋,在里间的墙壁上,我发现有一片用木棍刻下的火柴般长短的白道道。一问才知,是娘的“杰作”,每过一天,娘就刻上一道,以此计算着我的归期。望着那一片白道道,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唯任眼泪肆意流淌。

第二天,我到镇上赶了个集,买了不少蔬菜,还有一些食品,好为娘调一调口味,又为娘洗了几床被单和几件衣服,娘心疼了:“儿啊,快歇一会吧,别累着了。”娘的心思儿知道,娘是怕累坏了儿子,可娘哟,您为儿子操劳了一生,忙碌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在您的晚年,儿子就是拼着命伺候,又怎能回报您的万一?!

清明节那天,风特别大,沙土伴随着狂风飞舞,给天空涂上了一层灰黄的颜色,连太阳的影子也看不见了。暮色降临的傍晚,我出门上坟回到村里,远远便看见娘拄着拐杖,立于狂风肆虐的街口等我归来。我把娘扶进屋,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边埋怨说:“这么大的风,您怎么能站在街口,吹病了多不值。”娘说:“你这么晚不回来,我不放心啊!”顿时,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娘的心思儿知道,儿子是娘永远的牵挂。

秋风吹过了一年又一年。我脱掉军装,转业到了地方,因为工作缠身,仍旧不能经常回家陪伴娘。娘虽然时常拄着那根老拐杖在村口张望,却从未有过一丝的埋怨。娘的心思儿知道,娘不愿意为儿子添加一丝一毫的麻烦。

谁知,2000年端午节的凌晨,86岁高龄的娘悄然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惊悉这一噩耗之时,我是在晋南,远离故乡千里。如若不是老伴打电话亲口对我说,我真是不能相信,母亲会如此突然地离开人间。前一天,家里还来电话告知我,母亲的身体很好,怎么一夜之间竟把我们母子分隔在两个世界!生,不能再见母亲一面;死,不能亲手扶母亲入棺,一阵难以抵挡的悲痛揉断了我的心肠。娘啊,您就这样睡去了,毫无痛苦地睡去了。您可曾知道,留给儿子的却是无尽的悲哀、无边的思念啊!

捧着娘的遗像,我常想,娘生前曾几次对我说,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毛主席住过的地方,看看皇帝住过的金峦殿。娘的心思儿知道,可我经常到北京或出差或开会,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带着娘去北京逛逛,照张相。后来,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娘已经是被人搀扶着也走路极度困难了,这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娘,是儿子不孝啊!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是感到刀尖剜心般疼痛难忍。

娘走了,远远地走了。每当听到或唱起那首悠扬婉转的《母亲》时,我的心中便滋生出无法排遣的思念,眼眶里便涌起热辣辣的泪水。我深切领悟到:爹娘安在,不仅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个完整家庭的展示。儿女小时,爹娘在的地方就是家;爹娘老来时,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只要爹娘安在,不论在哪里,都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家,否则,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家。

岁月尽可以像落叶一样飘逝,但母爱的海洋,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永远不会退去、不会消失,将始终汹涌澎湃、奔腾不息……

过去的一切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可现在,我却看不见娘了。娘啊,儿子真的好想您!儿子心里有许多话想给您说呀!娘的心思儿知道,听父亲说,娘临走前,还一直念叨着她的儿孙。娘啊,您的儿孙们都很好,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您就安息吧!

游子在呜咽、秋风在悲鸣。望着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烧纸人,望着呼呼上窜的火苗,我的心在颤抖,任凭心海悲痛的狂潮翻滚,任凭脑际无尽的思念蔓延。

娘啊,您的心思儿知道![1]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