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婚姻不将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凝练20余年婚恋咨询经验,从2000余典型案例中萃取五大幸福议题。

周小鹏在《婚姻不将就》中重点阐述影响婚姻幸福感的五大议题:界限、沟通、婆媳关系、背叛、金钱;教想要经营好婚姻的广大人们,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洞察到对方的真实诉求,并学会相处的艺术,以收获期待的幸福婚姻。

婚姻无法定义你的生活,但爱的能力可以。

学会不逃避问题、不将就婚姻、不辜负人生,掌握需要与被需要的逻辑,拥有久处不厌的关系。

好的婚姻,需要你在任何时候都拥有爱与被爱的勇气。

经营高质量的婚姻,你要敢于经历更深层次的心理成长!

爱情,是婚姻幸福感的必要因素吗?

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

面对背叛,如何走出情殇,修复创伤?

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实现亲密与自由共存?

很多人无力面对婚姻的挑战和难题,主要在于没有弄清自己对婚姻的真正期待。好的婚姻关系,双方的自我是自由的、独立的。在这段关系里,个人的需求是被回应、被满足的。如果个体在婚姻中爱而不能、求而不得,那么再繁华亮丽的婚姻都失去了灵魂。

周小鹏是资深婚恋心理专家,她基于2000多个家庭的咨询经验,在书中阐述了影响婚姻幸福感的五大议题:界限、沟通、婆媳关系、背叛、金钱。

她认为,婚姻中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个人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个人面对婚姻时,除了有爱的需求,还有价值感、成就、归属、付出、权力、生理、物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想要经营好婚姻,关键在于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洞察到对方的真实诉求,并学会相处的艺术,这样才能收获期待的幸福婚姻。

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对婚姻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并掌握经营好婚姻的关键方法和艺术。

走进婚姻很容易,住在婚姻里很难。时间久了,我们甚至不会说话,不会付出,不懂爱,也不知何去何从。《婚姻不将就》,让你重新认识对方,认清自己,热爱你们的婚姻。

——程莉莎 演员

周小鹏的《婚姻不将就》将爱和婚姻剖析得很透彻:爱是婚姻的起始,只有相互吸引,才能携手同行,但爱,并非婚姻的全部。好的婚姻,其实是一场以感情为根基建立的合作共赢关系。

——赵翌竤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约翰·格雷的中国经纪人

真正维系婚姻的,不是爱情,而是接纳和包容。以改变为目的的婚姻,维系起来会特别辛苦。当我们更多地要求自己,接纳对方的时候,婚姻才能更美满幸福。

——杨志峥 律师 抖音百万粉丝大v

夫妻二人既是独立完整的个体,又是亲密无间的伴侣。独立,不是屏蔽内在的真实需求,而是借助关系的力量来整合自己;亲密,不是无底线地依靠伴侣,而是能从健康的依恋关系中得到支持和成长。愿你们通过阅读《婚姻不将就》在婚姻中都能活出亲密而独立的姿态。

——莎娜 主持人 《爱情保卫战》常驻情感导师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需求匹配。恋爱的时候,双方需要满足的是情感需求;而结婚后,双方需要满足的则是价值需求。《婚姻不将就》是一本让你从恋爱顺利过渡到婚姻的宝典秘籍,推荐每一位用心经营关系的人看。

——阎品红 主持人 《爱情保卫战》常驻情感导师

好的婚姻,都自带成长属性。只有双方步调一致向前,才能成为彼此眼中更好的另一半。《婚姻不将就》一定能为你们的关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林少 十点读书App创始人

婚姻是门技术,需要师父带进门。婚姻更是门艺术,需要自己领悟。小鹏老师的《婚姻不将就》一书文字深入浅出,案例源自生活。让你瞬间掌握夫妻相处的技术,同时体会爱的艺术。

——余崇正 《超级演说家》第三季季军

作者简介

周小鹏

婚恋心理专家,私人心理顾问。中央央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特邀心理专家;多家杂志专栏作者、媒体撰稿人、媒体节目嘉宾。接受过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经济学人》、法国《费加罗报》、日本NHK电台等国际媒体专访。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头部情感专家,全网粉丝1000万+,作品阅读量破2亿人次。

原文摘录

刻板印象具有简化信息、节约精力的优点。借助于刻板观念,我们得以摆脱复杂的情景,不必多费精力去了解和整理眼前新鲜、丰富的信息,也不必多花时间去找相应的对策。只要从信息库中调出早就储存好的刻板观念,我们立刻就能得到一套相应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精力,还使我们远离情绪的干扰,实在是一个便于形成惰性的心理舒适区。 1。AA制没问题,将自私合理化就有问题了 有些夫妻会因为AA而情感冷漠。除了因为刻板维持AA制带来的心理舒适区,一不小心让彼此显得冷酷,还因为有意为之的自私心理。有的人因为心理上的AA制根深蒂固,他们从内心就是冷漠的,想要和对方划清情感和心理的界限,所以才提出了经济上的AA制。在经济AA制的模式背后,还配套上情感AA制和心理AA制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彼此不仅在经济上是有限分担、部分独立的,在情感和心理感受的部分,莫不如此。 一个人如果心存自私,就会利用经济AA制,将自私的动机合理化。对于本来就不想承担共同生活的责任和麻烦,他们找到了一个借口,合理地逃避金钱和感情的付出,最终逃避对婚姻的经营。

书评

两个好人,为什么却没有好婚姻?相比某一方十恶不赦而导致婚姻失败的案例,看到两个好人的婚姻失败更让人丧气——明明两个人各自扔到人堆里,都是挺好的人,放到一起却总是彼此伤害和消耗。有些好人鼓起勇气一刀两断,更多的好人却舍弃不下自己已经啃了一半的那只烂苹果。

舍弃不下,是因为现在那只烂苹果还不算烂得太坏,虽然让你每天闹肚子、给你添恶心,却也不让你饿肚子、也没毒死你,很可能还顺便减肥。

舍弃不下,是因为知道天下难有100%的好苹果、就算换个苹果啃、大概率一口下去也还是坏的。

舍弃不下,但却也想舍弃,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吃烂苹果,虽然也知道凭你自己根本也找不到好苹果,因为自己也是只烂苹果。

我在很多苦闷的人身上看到这种烂苹果的诅咒,婚姻和恋爱关系是烂苹果泛滥的重灾区,但其实关于选择——无论是“该不该换个伴侣”、“该不该搬去另一个城市”,还是“该不该留学”,大多都有这种诅咒的拉扯。

我也学到过破解这种诅咒的法器一种——“三观一致”。

但凡走得长远的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朋友同事——都必须“三观一致”,对于短期和长期的规划有共同的设想和目标,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如果两个人做不到“三观一致”,那么随着对未来的设想不同、差别超过了互相能努力迁就的程度,那么走散是迟早的事情。

“三观一致”的法器听起来很对,但细想又让人无所适从——到底什么叫“三观一致”呢?对未来的生活有着非常一致的具体的想象,但讲起国际局势来恨不得打破对方的头、互相打骂国贼,算不算“三观一致”?番茄炒蛋放糖还是放盐口味完全一样,但一个爱狗一个害怕,算不算“三观一致”?信息茧房的年代,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了人存在的方式,怎么可能有两个人在所有事情上完全同步?只要有难以同步之处,苹果之烂岂不就开始蔓延……?

关于烂苹果的诅咒,我手持“三观一致”的法器,仍感觉心乱如麻。直到这本书的作者替我理清了问题的一个关窍——作者说,你要搞搞清楚“信念”和“需求”的区别。

三观不合的人反映的是人格特质的差异,这属于信念的范畴,而非需求的范畴。 需求性互补的两个行为方不存在价值上的好坏,人们完全可以在享受对方优点带来的益处的同,包容其缺点带来的无奈。 你不离婚,是因为离了买不起房。这是需求。你不能接受居无定所的生活。这是需求。

这个跟你合伙才能买得起房的人,他上厕所不冲水。这是个事实。不要立刻把这个事实上升到“这个人很脏”,因为“这个人很脏”是信念。

如果你冲口而出“脏死了”、“你这个人就是不讲卫生”、“你这个人家教真差”,那么你俩再怎么因爱国而自豪(在爱国这件事上三观一致)、也没法弥合在卫生这件事上的三观不一致。在你选择把”上厕所不冲水“这个事实上升为”脏/不讲卫生/家教差“的信念时,你就把对方变成了一个烂苹果,而对方一听”好家伙你说我烂苹果“,很容易进入自卫和反击状态,那么你也很容易变成一个烂苹果。于是,你俩的关系就成了两个被锁在诅咒里的烂苹果。

关系的事情,根本就没法说谁对谁错,因为谁对谁错是价值判断,是信念。讲对错,就没有关系。或者说,要维护好关系,就得心甘情愿地放弃价值判断,只看我们面对着什么问题(事实)、我们用什么样的新的事实能解决这个事实,同时还得接受,我们很可能会失败。

是的,这个道理听上去特别可悲,特别让人绝望,但是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甄嬛明知曹琴默害死了她的好妹妹、涉及搞得惠姐姐心如死灰,却还是跟她联手扳倒了华妃年世兰。要解决需求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放下价值判断。如果扛着价值判断不放,那只能一拍两散。

选择需求优先,那么就只看事情可以怎么做。比如怎么花心思能让这个上厕所不冲水的人开始冲水——也许是撒娇卖萌,也许是改变卫生间设计、也许是买电动马桶盖、也许是换一个人(但这个人可能不爱洗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桶“,只不过各不相同而已)。

对,这很不公平。一个讲卫生的人不得不承担细微化管理一个不讲卫生的人的额外责任,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就是需求的逻辑——高需求的向下兼容,而”信念“或者说”价值判断“除了吵架大声之外,没用。

这么一想人生着实悲凉,无他,唯忙忙碌碌做事耳。大到搞定难搞的客户,小到想办法让人上完厕所能冲水,是事情,都要做。

不想做只有一个办法,一个人清清静静,信念都是你赢,说话都是你对。只是,没有关系。只是一只苹果。

我其实不爱看这种分析婚姻爱情的书,就怕婆婆妈妈的心理按摩很烦人,说的都挺对、看的时候消解压力了、合上书啥也没学到。好在作者超越了这种常见的套路,作者把亲密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中容易出现的具体问题场景用关系中的核心概念和社会心理学的模型拆分和分析,深入浅出,醍醐灌顶,同时给出可操作的建议。作者逻辑清晰、没有废话、言简意赅、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是我喜欢的风格。她的讲解不仅适用于婚姻或亲密关系,她所指出的自我认知、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逻辑和概念其实适用于所有关系,所有烂苹果式的选择困难症。我很喜欢作者的冷静、理性,对于黏黏糊糊的烂苹果的诅咒,这才是能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