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凝練20餘年婚戀諮詢經驗,從2000餘典型案例中萃取五大幸福議題。

周小鵬在《婚姻不將就》中重點闡述影響婚姻幸福感的五大議題:界限、溝通、婆媳關係、背叛、金錢;教想要經營好婚姻的廣大人們,看見自己的真實需求,洞察到對方的真實訴求,並學會相處的藝術,以收穫期待的幸福婚姻。

婚姻無法定義你的生活,但愛的能力可以。

學會不逃避問題、不將就婚姻、不辜負人生,掌握需要與被需要的邏輯,擁有久處不厭的關係。

好的婚姻,需要你在任何時候都擁有愛與被愛的勇氣。

經營高質量的婚姻,你要敢於經歷更深層次的心理成長!

愛情,是婚姻幸福感的必要因素嗎?

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

面對背叛,如何走出情殤,修復創傷?

如何在婚姻關係中,實現親密與自由共存?

很多人無力面對婚姻的挑戰和難題,主要在於沒有弄清自己對婚姻的真正期待。好的婚姻關係,雙方的自我是自由的、獨立的。在這段關係里,個人的需求是被回應、被滿足的。如果個體在婚姻中愛而不能、求而不得,那麼再繁華亮麗的婚姻都失去了靈魂。

周小鵬是資深婚戀心理專家,她基於2000多個家庭的諮詢經驗,在書中闡述了影響婚姻幸福感的五大議題:界限、溝通、婆媳關係、背叛、金錢。

她認為,婚姻中大多數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個人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個人面對婚姻時,除了有愛的需求,還有價值感、成就、歸屬、付出、權力、生理、物質、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想要經營好婚姻,關鍵在於看見自己的真實需求,洞察到對方的真實訴求,並學會相處的藝術,這樣才能收穫期待的幸福婚姻。

相信通過閱讀本書,你會對婚姻產生更深刻的認知,並掌握經營好婚姻的關鍵方法和藝術。

走進婚姻很容易,住在婚姻里很難。時間久了,我們甚至不會說話,不會付出,不懂愛,也不知何去何從。《婚姻不將就》,讓你重新認識對方,認清自己,熱愛你們的婚姻。

——程莉莎 演員

周小鵬的《婚姻不將就》將愛和婚姻剖析得很透徹:愛是婚姻的起始,只有相互吸引,才能攜手同行,但愛,並非婚姻的全部。好的婚姻,其實是一場以感情為根基建立的合作共贏關係。

——趙翌竤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約翰·格雷的中國經紀人

真正維繫婚姻的,不是愛情,而是接納和包容。以改變為目的的婚姻,維繫起來會特別辛苦。當我們更多地要求自己,接納對方的時候,婚姻才能更美滿幸福。

——楊志崢 律師 抖音百萬粉絲大v

夫妻二人既是獨立完整的個體,又是親密無間的伴侶。獨立,不是屏蔽內在的真實需求,而是藉助關係的力量來整合自己;親密,不是無底線地依靠伴侶,而是能從健康的依戀關係中得到支持和成長。願你們通過閱讀《婚姻不將就》在婚姻中都能活出親密而獨立的姿態。

——莎娜 主持人 《愛情保衛戰》常駐情感導師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需求匹配。戀愛的時候,雙方需要滿足的是情感需求;而結婚後,雙方需要滿足的則是價值需求。《婚姻不將就》是一本讓你從戀愛順利過渡到婚姻的寶典秘籍,推薦每一位用心經營關係的人看。

——閻品紅 主持人 《愛情保衛戰》常駐情感導師

好的婚姻,都自帶成長屬性。只有雙方步調一致向前,才能成為彼此眼中更好的另一半。《婚姻不將就》一定能為你們的關係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林少 十點讀書App創始人

婚姻是門技術,需要師父帶進門。婚姻更是門藝術,需要自己領悟。小鵬老師的《婚姻不將就》一書文字深入淺出,案例源自生活。讓你瞬間掌握夫妻相處的技術,同時體會愛的藝術。

——余崇正 《超級演說家》第三季季軍

作者簡介

周小鵬

婚戀心理專家,私人心理顧問。中央央視、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特邀心理專家;多家雜誌專欄作者、媒體撰稿人、媒體節目嘉賓。接受過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經濟學人》、法國《費加羅報》、日本NHK電台等國際媒體專訪。抖音、快手、小紅書、今日頭條、百度等平台頭部情感專家,全網粉絲1000萬+,作品閱讀量破2億人次。

原文摘錄

刻板印象具有簡化信息、節約精力的優點。藉助於刻板觀念,我們得以擺脫複雜的情景,不必多費精力去了解和整理眼前新鮮、豐富的信息,也不必多花時間去找相應的對策。只要從信息庫中調出早就儲存好的刻板觀念,我們立刻就能得到一套相應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這不僅極大地節約了精力,還使我們遠離情緒的干擾,實在是一個便於形成惰性的心理舒適區。 1。AA制沒問題,將自私合理化就有問題了 有些夫妻會因為AA而情感冷漠。除了因為刻板維持AA制帶來的心理舒適區,一不小心讓彼此顯得冷酷,還因為有意為之的自私心理。有的人因為心理上的AA制根深蒂固,他們從內心就是冷漠的,想要和對方劃清情感和心理的界限,所以才提出了經濟上的AA制。在經濟AA制的模式背後,還配套上情感AA制和心理AA制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彼此不僅在經濟上是有限分擔、部分獨立的,在情感和心理感受的部分,莫不如此。 一個人如果心存自私,就會利用經濟AA制,將自私的動機合理化。對於本來就不想承擔共同生活的責任和麻煩,他們找到了一個藉口,合理地逃避金錢和感情的付出,最終逃避對婚姻的經營。

書評

兩個好人,為什麼卻沒有好婚姻?相比某一方十惡不赦而導致婚姻失敗的案例,看到兩個好人的婚姻失敗更讓人喪氣——明明兩個人各自扔到人堆里,都是挺好的人,放到一起卻總是彼此傷害和消耗。有些好人鼓起勇氣一刀兩斷,更多的好人卻捨棄不下自己已經啃了一半的那隻爛蘋果。

捨棄不下,是因為現在那隻爛蘋果還不算爛得太壞,雖然讓你每天鬧肚子、給你添噁心,卻也不讓你餓肚子、也沒毒死你,很可能還順便減肥。

捨棄不下,是因為知道天下難有100%的好蘋果、就算換個蘋果啃、大概率一口下去也還是壞的。

捨棄不下,但卻也想捨棄,是因為沒有人喜歡吃爛蘋果,雖然也知道憑你自己根本也找不到好蘋果,因為自己也是只爛蘋果。

我在很多苦悶的人身上看到這種爛蘋果的詛咒,婚姻和戀愛關係是爛蘋果泛濫的重災區,但其實關於選擇——無論是「該不該換個伴侶」、「該不該搬去另一個城市」,還是「該不該留學」,大多都有這種詛咒的拉扯。

我也學到過破解這種詛咒的法器一種——「三觀一致」。

但凡走得長遠的關係——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朋友同事——都必須「三觀一致」,對於短期和長期的規劃有共同的設想和目標,才能勁兒往一處使。如果兩個人做不到「三觀一致」,那麼隨着對未來的設想不同、差別超過了互相能努力遷就的程度,那麼走散是遲早的事情。

「三觀一致」的法器聽起來很對,但細想又讓人無所適從——到底什麼叫「三觀一致」呢?對未來的生活有着非常一致的具體的想象,但講起國際局勢來恨不得打破對方的頭、互相打罵國賊,算不算「三觀一致」?番茄炒蛋放糖還是放鹽口味完全一樣,但一個愛狗一個害怕,算不算「三觀一致」?信息繭房的年代,形成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已經成了人存在的方式,怎麼可能有兩個人在所有事情上完全同步?只要有難以同步之處,蘋果之爛豈不就開始蔓延……?

關於爛蘋果的詛咒,我手持「三觀一致」的法器,仍感覺心亂如麻。直到這本書的作者替我理清了問題的一個關竅——作者說,你要搞搞清楚「信念」和「需求」的區別。

三觀不合的人反映的是人格特質的差異,這屬於信念的範疇,而非需求的範疇。 需求性互補的兩個行為方不存在價值上的好壞,人們完全可以在享受對方優點帶來的益處的同,包容其缺點帶來的無奈。 你不離婚,是因為離了買不起房。這是需求。你不能接受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是需求。

這個跟你合夥才能買得起房的人,他上廁所不沖水。這是個事實。不要立刻把這個事實上升到「這個人很髒」,因為「這個人很髒」是信念。

如果你衝口而出「髒死了」、「你這個人就是不講衛生」、「你這個人家教真差」,那麼你倆再怎麼因愛國而自豪(在愛國這件事上三觀一致)、也沒法彌合在衛生這件事上的三觀不一致。在你選擇把」上廁所不沖水「這個事實上升為」髒/不講衛生/家教差「的信念時,你就把對方變成了一個爛蘋果,而對方一聽」好傢夥你說我爛蘋果「,很容易進入自衛和反擊狀態,那麼你也很容易變成一個爛蘋果。於是,你倆的關係就成了兩個被鎖在詛咒里的爛蘋果。

關係的事情,根本就沒法說誰對誰錯,因為誰對誰錯是價值判斷,是信念。講對錯,就沒有關係。或者說,要維護好關係,就得心甘情願地放棄價值判斷,只看我們面對着什麼問題(事實)、我們用什麼樣的新的事實能解決這個事實,同時還得接受,我們很可能會失敗。

是的,這個道理聽上去特別可悲,特別讓人絕望,但是並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也是為什麼甄嬛明知曹琴默害死了她的好妹妹、涉及搞得惠姐姐心如死灰,卻還是跟她聯手扳倒了華妃年世蘭。要解決需求的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放下價值判斷。如果扛着價值判斷不放,那只能一拍兩散。

選擇需求優先,那麼就只看事情可以怎麼做。比如怎麼花心思能讓這個上廁所不沖水的人開始沖水——也許是撒嬌賣萌,也許是改變衛生間設計、也許是買電動馬桶蓋、也許是換一個人(但這個人可能不愛洗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馬桶「,只不過各不相同而已)。

對,這很不公平。一個講衛生的人不得不承擔細微化管理一個不講衛生的人的額外責任,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這就是需求的邏輯——高需求的向下兼容,而」信念「或者說」價值判斷「除了吵架大聲之外,沒用。

這麼一想人生着實悲涼,無他,唯忙忙碌碌做事耳。大到搞定難搞的客戶,小到想辦法讓人上完廁所能沖水,是事情,都要做。

不想做只有一個辦法,一個人清清靜靜,信念都是你贏,說話都是你對。只是,沒有關係。只是一隻蘋果。

我其實不愛看這種分析婚姻愛情的書,就怕婆婆媽媽的心理按摩很煩人,說的都挺對、看的時候消解壓力了、合上書啥也沒學到。好在作者超越了這種常見的套路,作者把親密關係(尤其是婚姻關係)中容易出現的具體問題場景用關係中的核心概念和社會心理學的模型拆分和分析,深入淺出,醍醐灌頂,同時給出可操作的建議。作者邏輯清晰、沒有廢話、言簡意賅、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是我喜歡的風格。她的講解不僅適用於婚姻或親密關係,她所指出的自我認知、發展和社會心理學的邏輯和概念其實適用於所有關係,所有爛蘋果式的選擇困難症。我很喜歡作者的冷靜、理性,對於黏黏糊糊的爛蘋果的詛咒,這才是能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