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娲皇始源大花蚤

娲皇始源大花蚤
图片来自pansci

娲皇始源大花蚤学名Archaeoripiphorus nuw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为鞘翅目大花蚤科当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本种化石发现自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生物群(九龙山组,中侏罗世,约1.65亿年前)。

目录

发现过程

2016年,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学生萧昀于广州中山大学交换期间,与中山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种大花蚤科 (Ripiphoridae)甲虫的化石新种,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纪录,产于约为1.65亿年前中侏㑩世的内蒙古森林。本件化石的年代早于过去依照分子序列推估大花蚤科的起源时间,将该科的历史向前推进至侏㑩纪中期。后来研究团队将该种依照中国神话的创世女神女娲命名,称为娲皇始源大花蚤。

形态描述

根据萧昀等人分析的标本,本种属于小型甲虫,体型修长[1],长约15.5毫米,体宽5.0毫米,鞘翅长10.0毫米。全身身体光滑,表面被覆短毛。头长2.0毫米,表面有稀疏点刻。眼睛椭圆,眼缘轻微凹陷。额楯缝(Frontoclypeal suture)不明显。头楯上缘轻微弯曲。上唇大致成方形,边缘圆弧。小颚须(maxillary palpomere)斧状。触角11节,长3.4毫米。

前胸近三角形,略窄于最宽体幅,于鞘翅基部相接处稍微缩窄。前胸背板长3.5毫米,宽4.0毫米,表面有密集点刻。前缘平直截形,后缘三叶形。鞘翅长约为宽度的两倍,表面具有密集点刻。足修长,爪式略成梳状,胫节顶端稍宽,胫上无棘刺。中足及后足的跗节与胫节约略等长,后足的跗节略短于胫节。前足及中足皆为5个跗节,后足仅有4个跗节。

参考文献

  1. Hsiao, Yun; Yu, Yali; Deng, Congshuang; Pang, Hong. The first fossil wedge-shaped beetle (Coleoptera, Ripiphoridae)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2017-02-14, 0 (277) [2017-08-11]. ISSN 2118-9773. doi:10.5852/ejt.2017.2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