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义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义燧
性别
出生 1936年12月20日
国籍 中国
籍贯 浙江瑞安
民族
母校 南京大学天文系
职业 天体力学家

孙义燧[1] [2] [3]


天体力学家。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籍贯浙江瑞安。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物理学、天文学)专家组召集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以及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九•五”攀登计划和 “十•五”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天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的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即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首先发现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保守系统中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数猜测,而正Lyapunov指数是一个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标志。

教育背景

  • 1954年毕业于瑞安中学。
  • 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工作经历

  • 195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 1997年任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的项目首席科学家。
  • 1990年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当选为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并任大会招待主席。
  • 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及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

科研成果

迄今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主编专著二部,主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两部。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与合作者一起,证明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惯量矩的最大下界便是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这一重大结论;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形状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首先发现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之后与合作者一起给此结果以严格的数学证明。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两个著名的猜测:保守系统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数的猜测。该成果获得国际一流学者的重视和引用,在非线性动力学及流体力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奖项及荣誉

自1978年以来获得过一下奖励: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
  •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
  • 1986年、1988年和1995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表彰与奖励。
  • 国际编号为185640号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

学术成就及著作

  • 1995年在荷兰刊物《天体力学和动力天文学》上发表《流线形式的哈密顿表示及其在行星环中的应用》。
  • 1994年在荷兰刊物《天体力学和动力天文学》上发表《在3:1通约处的强迫次级共振》。
  • 1990年在荷兰刊物《天体力学和动力天文学》上发表《在三维保测映射中不变环面的存在性》
  • 1981年科学出版社与易照华合著的代表著作为《摄动理论》。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