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必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必干(1941年-)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1990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交,并开始派遣驻沙特阿拉伯特命全权大使。孙必干担任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9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拉克大使。1999年,接替王世杰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伊朗大使。2002年,由刘振堂接任。2006年,担任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1]

人物事迹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夕,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奉命撤出,使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经过40多天的战争,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其后,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在军事行动其实远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开始。6月初,经中央批准,外交部决定派复馆小组去伊拉克恢复使馆工作。当时使馆馆舍在战争前后已遭到彻底破坏和抢劫。 中国与伊拉克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央希望能把这种关系平稳过渡到与伊拉克新政府的关系上。其次,中国在伊拉克还有一些权益,如贸易和债务等。总之,为了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需要有人赴伊拉克开展外交工作。

本来,孙必干在2002年结束驻伊朗大使一职任期后就已退休。说到任命他担任复馆小组组长,孙大使并不意外。因为他1994年—1998年曾担任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一职,比较了解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的情况,是公认的中东问题专家。

孙大使说,几乎就在做出派遣复馆小组决定的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外交部就考虑为复馆小组派出武装警卫。“复馆小组成立时,部里就有领导同志提出这个问题。但这毕竟不可能那么快就实现,而时间紧迫,所以我们第一次进入伊拉克时并没有带警卫。”

经过短暂的准备,孙必干等一行在去年6月下旬飞赴约旦。7月16日,孙必干、蒋旭、于海琳和司机全锡钢一行四人通过被称做“死亡之路”的约伊高速公路第一次进入战后的伊拉克,此行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战后伊拉克的情况,为复馆工作做准备。8月12日,小组人员离开伊拉克返回约旦,他们向外交部提交了一份有关伊拉克局势和中国大使馆馆舍情况的报告,并准备在9月份全体重返巴格达。就在他们准备重新进入伊拉克时,发生了8.19大爆炸[2]联合国特使德梅洛遇难;随后伊拉克临时最高行政委员会主席哈齐姆被杀,形势恶化。因此外交部要求复馆小组在约旦待命并就近观察局势。结果他们一等就是半年。

视频

孙必干 相关视频

《感动中国》2004 孙必干

参考文献

  1. 孙必干大使接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6-3-29
  2. 伊拉克公布特大爆炸案制造者认罪视频,环球在线,20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