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景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景烈(1706年-1782年),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孟扬,酉峰,幼奇颖,今武功镇西街人(祖籍河南固始)。

生平简介

幼年好学,聪颖过人,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关中著名学者。

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

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授商州学政。由于他廉洁谨慎,辛勤于教育事业,被陕西巡抚崔纪以贤良方正推荐,朝廷加授六品官衔。

乾隆元年(1736),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

乾隆四年(1739)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因他志在钻研学问,对做官热情不高,终日读书,并不认真供职。加之言语不合皇帝之意,即于次年辞职回乡。 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 回陕后,陕西巡抚陈宏谋尹继善先后聘请他担任关中书院、甘肃兰山书院、户县明道书院讲席。

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和韩城王杰,都是他的门生。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自休致回乡,家贫甚,平常惟母亲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进一餐,却雍雍自如,不闻难堪。

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

景烈生性耿介,除潜心精研学问外,别无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挥扇,虽盛暑,仍衣冠整肃,从不懈怠,其严谨端方,几近于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穷究理学底蕴,故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

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又命各地举学问、道德高尚之士,陕西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力荐景烈。此事虽遭礼部非议,但尹、陈却坚持认为所举无愧。 孙景烈学问渊博,热心于教育事业,为当时名儒。是关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之一,其一生不尚浮华,不务虚名,以书院为阵地,以讲学著书为手段,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为目的,致力于陕西人才的培养和关学的发扬光大。讲学之馀,孙景烈又整理出版家乡先贤康海的著作,纂修郃阳、鄠县、武功等县地方志书,在宣传陕西学人、宏扬家乡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卒于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年七十七岁。举葬时,远近门生吊唁者云集,状元王杰也亲临致祭。

个人著作

  孫景烈善於為文,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四書講義》、《關中書院課解》、《蘭山書院課解》、《西麓山啟稿》、《酉麓山房存稿》、《滋樹堂存稿》、《菜根園慎言錄》、《郃陽縣志》、《鄠縣新志》、《邰封聞見錄》、《館課焚馀錄》、《孫氏族譜》及《校正康對山先生武功縣志》等。

《清史稿》收其事迹入儒林传。

在陕西武功县民间流传有《孙翰林浆水面待钦差》的传说

    清朝嘉慶皇帝的的老師孫翰林孫大人,不願在朝為官,回到家鄉務農種菜。鄉里都敬稱他為孫翰林。他經常幫鄉里做些好事,有時還周濟窮人。鄰家有個張寡婦,孤兒寡母,生活十分艱辛,便經常受到他在生活上的接濟。張寡婦對他感激不盡。他卻對張寡婦說:“老嫂子呀,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後有機會我一定沒法讓你娘倆過上好日子”。有一年嘉慶皇帝思念老師,便派了掌朝太監和幾個公公來武功看望他的老師孫翰林。有道是:公公離朝,地動山搖。一路上他們耍盡了八面威風。探馬飛報,早把這消息傳到了武功縣。眾人聽了高興,翰林夫人卻發了愁:“咱這山野鄉村,拿啥招待公公呀?!”孫翰林卻不動聲色,照樣種他的菜地,讀他的書。夫人怨他不管事,他讓夫人甭急,到時聽他的吩咐就是了。
    公公們到了武功,正值六、七月炎熱盛暑,孫翰林把公公迎往他住的冬暖夏涼的土窯洞裡,說:“公公一路辛苦,今日就在老朽家中吃個便飯吧。”眾人連說:“好、好!大人的珍饈美味,我們哪能不想嚐嚐。”話是這麼說,飯卻總是不見往上端,孫翰林只管讓人上茶。直到日頭偏西,把公公們餓得飢腸咕咕,老夫人才讓人端上來幾碗當地人常吃的油潑蔥花漿水面和一碟油潑辣子。公公們這時又飢又餓,麵條一入口,又滑溜又清爽:“嫽扎了!”掌朝太監心想:這次出差,從京城到武功,一路上走州過縣,雖說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走了幾千里還沒吃上這麼一頓好飯。公公們一邊吃一邊誇。掌朝太監一連吃了三大碗!吃完了飯還一再問孫翰林:“大人,這麵條是用啥調的味,為啥這麼香?”孫翰林故弄玄虛,信口說了聲用白醋調的。“哎呀,這白醋真是個好調料,我們今日可開了眼界!”公公不住地誇讚。孫翰林說:“這麵條是我家里人做的,這白醋是我鄰家寡婦張大嫂做的。她祖傳幾代,全武功縣就她一家做的最好!”

公公们回朝时,沿途各州府县为了招待好钦差大人,都到武功来买白醋。武功白醋谁家的好呢?听翰林夫人讲,她邻家张寡妇做的白醋最好。只这么一句话,张寡妇就得了好几罐雪花银,娘儿俩一辈子都花不了,从此过上安心日子。孙翰林也总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这才是:“白醋”待嘉宾,富了张家娘儿俩人。

    其實,這做“白醋”很簡單,麵湯漚芹菜,本地人叫漿水。這漿水吃起來酸酸的、爽爽的,對那些吃慣山珍海味的人來說,倒真是開胃的好東西。
    今天,漿水面不但成了許多地方的名小吃,而且上了五星級賓館的大餐桌!《孫翰林漿水面待欽差》的佳話也一直傳到了今天。[1]

孙景烈与王杰

乾隆十二年,20岁的王杰,离开了乡里,来到西安府,就读于在整个北方都十分著名的关中书院。王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对他终生影响巨大的关学大儒孙景烈。

孙景烈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致仕归乡后,孜孜不倦,穷究关学底蕴,对张载吕籹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颂。并曾先后三次主讲西安的关中书院,一次主讲位于如今兰州的皋兰书院,学问极其精深,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甚至其时督学杨梅似,不时寄函向孙景烈请教,称赞道:“关中一时人才济济,尤以先生为当世无双。”他主讲关中书院期间,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俱拜其门下。

这位老秦人,传授给王杰的,不仅是广博的学问,还身体力行影响著王杰立身处世之道。孙景烈在寒冷的冬季,不在屋里生火炉烤火驱寒倒也罢了;在酷热的暑天,从不像市井及乡间老百姓那样,短衣赤膊,而是手拿蒲扇消暑,依然是一身当时长袍正装,容貌整肃,保持著师道尊严。他这种作派,在当时那些庸俗之辈眼中,几近于愚。可就是这个倔老头,身体力行教导这个年轻的学子。

《清史稿》曾记载:“王杰……初从武功孙景烈游,讲濂、洛、关、闽之学……学益进,自谓生平行己居官得力于此。”可见,从学孙景烈,不仅使王杰的学问、眼界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对其人生观、价值取向等,特别是入仕做官后的官风,产生极其重要影响。王杰在以后数十年,虽侧身污浊的官场,但能够洁身自好,格外注意自身修养,既不贪财,也不好色,更不让自家人沾光。正因为对手不能抓到他的任何把柄,王杰才能在豺狼当道、尔虞我诈的污浊环境中,逆风飞扬,以直立身,并立于不败之地。[2]

参考资料